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9-04-29姜晓红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小数计算能力

姜晓红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在“数的运算”教学要求上日趋科学、合理,但部分地区、学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却存在下降的情况,出现正确率两极分化的现象.同时,“算法多样化”趋势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困扰.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课前做好教学准备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课改以来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的计算教学前,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日常生活中,在超市购物时的情境,以此吸引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的算理.

(二)加强课前铺垫引导

因为小学计算教学通常与已有的计算技能、算法、算理等有着密切的练习,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時,适当地进行课前铺垫,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课前练习任务,如口算练习等,通过课前任务,以激活学生脑海中与之相关的旧知识.例如,在“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整数除法的计算题,以此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铺垫,能够让学生在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时,通过借助以往的除法计算方法、算理等,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

(三)评估学生实际情况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通过为学生创造教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等.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前提是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找到学生最近的学习发展区,以此展开教学.例如,同样是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计算“11.4÷5”或“13.5÷6”等例题,通过学生的计算结果反馈学生的计算情况,以此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述两道练习题时,在除到余数后将不再继续除而选择保留余数.而这就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这一起点,引导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还能够继续除”进行讨论,以此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其计算能力.

二、课中掌握算理重点

(一)强化数学概念在算理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依据.但对小学生而言,对整数、小数、分数甚至是简单的四则运算等数学概念,是十分抽象的,所以学生要掌握计算中的算理,就必须强化数学概念在算理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事物,以调动学生的综合感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加法”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折纸游戏”,即:让学生折1只白色的千纸鹤,2只粉色的千纸鹤;而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白色千纸鹤数量用“1”表示,粉色千纸鹤数量用“2”表示,那么一共折了多少只千纸鹤则可以用“3”表示,这种将“1”和“2”合起来的方式,在数学上这种运算方式就称之为“加法”,而后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的关系

所谓的算理,指的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其除了包含数学概念以外,同时还包含数学性质、定律等内容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而算法则是进行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一般是算理指导下的人为规定.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算理是算法的理论指导依据,而算法则是算理的具体体现.而小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算理与算法,才能进行灵活、有效的计算,进而形成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上文分析提到,通过情境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刺激下可以清晰地感知算理,但要实现向抽象算法的过渡,还需要教师在两者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幅情境图:两只兔子拔萝卜,每只兔子各拔了15个;而后设置问题情境:两只兔子一共拔了几个萝卜?并列出2×15的算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探索计算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下,有些学生通过看图即能得到答案,有的则通过利用加法的方式得到答案,而部分则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得出答案.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乘法,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对上述的几种直观算理进行探讨.

(三)合理运用迁移对算理理解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正迁移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考虑负迁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劳抓重难点,突破教学.例如,在进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实现引教学,通过将旧知识理论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其计算能力.但教师在进行例如“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时,则需要注意“整数加减法”对学生学习小数知识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为什么小数不能右边对齐进行加减”.

三、课后注重加强练习

(一)计算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后练习.而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要求教師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练习的难易程度,尽量实现课后练习“花时少、容量大、质量高和训练实”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做一题,就收获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掌握计算的方法、技巧,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掌握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平时的练习发现,学生在计算方法上不够扎实,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为学生设计以下练习:58×59+59,58×58+58,58×59-5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

(二)计算练习的形式

在科学设计练习内容的同时,计算练习形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只是单一机械练习,很可能会降低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从而使课后练习失去其本身应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好练习题目后,还要注意变换练习的形式,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练习完成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升其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设计好练习题目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的活动,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比一比谁计算得更快、更准确.或者是组织开展“友谊赛”的方式展开计算练习,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之间相互出题、相互考一考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三)计算练习的评估

课后练习不能够单纯地以完成一定的数量为目标,其练习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收获知识、形成能力,对做得对的,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对做错的,则需要找到原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25×32”这一练习题中,有的学生采用的是25×(30+2)=25×30+25×2=750+50=800的计算方式,有的则采用25×2×16=50×16=800的计算方式,而还有的采用25×4×8=100×8=800的计算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际上三种计算方式都正确,但比较而言,后两种方法要比前一种方法计算更为简便.通过引导学生对练习进行对比、反思,从而在反思中总结出最优的计算方法,以此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展开计算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小数计算能力
小数加减“四不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