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想起了瀑布——悦读舒巷城

2019-04-28梅子

台港文学选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说

梅子

人的足音各异,一如每首乐曲的旋律不同。

你的动人的足音,是你以全部的力量、用自己的风格在地上写下的旋律。

——舒巷城《浪花集·足音》

谁说对自己热爱的工作全力以赴会有一天形枯力竭呢?

我想起了瀑布……

谁说对人倾心而谈会有一天把所有的倾尽呢?

我想起了瀑布……

——舒巷城《浪花集·瀑布》

编完本卷,油然记起这两首散文诗,忆及作者笔下风格独特的旋律和才气洋溢的辛勤,钦敬之情,荡漾于心。

舒巷城(王深泉,1921.9.12–1999.4.15)“十六七岁时开始发表一些习作”,此后视写作为安身立命、“艰苦而又永远吸引人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以逾一甲子默默不辍的创作实践,贡献了丰厚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论、外国文学名篇中译和经典缩写等作品,为步履艰难的香港文坛增彩添色。他去世之后,蜚声国际的经济学者张五常(1935–)教授与诗人众亲友在西湾河旧太宁街附近海面参加完他的海葬仪式,随即决定由自己刚创办的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系统地将这位少时邻居、一生知交的旧著重排付梓并整理出版轶作,迄今面世的已有:长篇小说5部,中短微型小说8集,诗作(包括旧体诗词)5册,散文(包括专栏小品、谈文学语言专著、书信)8本,与《红楼梦》节写本1种。除零星日记和尚待发现的文函外,舒巷城毕生笔耕的成果,几已搜罗在内。编者藉这套作品集为底本,必要时参照早先已付梓的相应版本,并获王夫人陈月明(祖籍广东台山,1940年生于槟城,1972年与舒巷城结婚)女士慨然提供新发现的资料补充,抉剔爬梳,反复斟酌,编成此卷。窃思已尽可能甄选恰当,精彩无遗。唯愿如此。

兹以往昔接目所得,此番重温所感,略述舒巷城的品性和诗文创作的成就。

人品:狷介而极富情性

王夫人给我看过巷城先生一篇无题短制,全文如下:

王某嘱余写《记》有年,事在知交,勉而为之。

其本名英译为S C,知之鲜矣。昔居湾畔西宁屋,故有“西宁屋人”之称;今寓鱼涌之巷城居,遂有“巷城居主”之号。雅不欲与达官游,遑论题词矣;却常同小民交,茶叙相聊焉。诚狷介之士也。看电影无数,买书不计钱,偶有所得,欣然而烟而啡。与谈得来者巧遇,共聚一堂,说之唱之,仿若到了桃源;反是,则华筵折柬来招,虚位以待仍空也。尝业会计,在公司则头头是道,归家则对银码一塌糊涂。岂赤子之心使然?人如此类,最好写不卖钱之东西若诗之类也。余为之护亦为之惜焉。但王某不改其乐,常拿一叠不能卖钱之东西与知交共享。其行稍怪,然亦怪得有人情味也。

1992年4月3日。港大。

室中(半小时内)

文中“王某”谁是?王深泉本人是也。自写自《记》,似“煞有介事”,实乃戏玩,自娱而已。兹予披露,盖因作者仅以298字,就把动笔之缘由、本名之英译、居所之变迁、个性之狷介、兴趣之多元、待人之分明、谋生之职业、理财之异态、返身之自估、行止之鉴定、作文之时地、成文之迅速等清晰、周详地交待妥帖。其毫不含糊,彰显自知甚明;而其幽默潇洒、惜墨如金,也正好透露文风之致,这一点,有各类作品充分的实例可作脚注。

余生有幸,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即与之结识,直至他往生,彼此交游不算频密,却如水长流。我心目中对他曾有这样几点概括:

舒先生做人有风标。他绝不盛气凌人,但执着而有自信;他从不看风使舵,但随和、虚怀、择善而处;他不屑于争名夺利,但像爱护眼睛似的爱惜自己的名誉;他鄙弃结党营私,但极看重友情;他不懂势利,但对假恶丑的人事始终心中有数;他不搞低级趣味,但也不自命清高;作为创作者,他不信钻营、走快捷方式可以登入文艺的堂奥而得人尊重;而对于创作本身,创作所赖以发芽成长的生活、土壤,文艺作品藉以扣人心弦的语言、思想和形式,创新时无不渴望的交流和惺惺相惜的同道,他的热爱可谓一贯而专注。这一切,融合起来,塑就了一个单纯、真诚、乐观、追求和理想之火永不熄灭的舒巷城。别说如今,即便是在他活着的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诗人和作家也是香港文学界不可多遇的。

这是2009年,先生逝世十周年时写下的话。迄今,过了这么些年,我的看法,还真丝毫未变。

这里有许许多多相关轶事,因篇幅所限只说几件。

关于他的“执着而有自信”。张五常教授在金钟香格里拉酒店餐厅,谈到这位香港文坛“异数”,“我最喜爱、最尊敬的朋友”时,曾说他“内心是自傲的”,谅指的就是这一心性,并不是自高自大。他们俩相识“整整半个世纪”,此语之真实性毋庸置疑。权当旁证,我还记得,某次,有评论者对《鲤鱼門的雾》开头大段雾的描写不以为然,觉得冗赘,他获悉只是莞尔,认为无须改动。有熟稔那雾景的友人说,非亲历者不能体会,那氛围正与小说主角当时心情合拍。

提起他的“择善而处”,我不由想到他的“宅心仁厚”。作家离世后,王夫人说了这样一些事:王先生处世周至,玻璃杯瓶破碎,必亲手把碎屑执拾干净,总担心伤了别人。有一天交待,以后别再买燕窝给他了。问以何故,答曰:“那是毁了金丝燕的家掠来的啊!大家都杯葛的话,多少燕子就有家可归了。”为了支持环境保护,他赞成海葬,对夫人表示,自己的后事也要这样办。

“看重友情”的例子不少。读读本卷附录一那篇“自述”《放下包袱,谈谈自己》就会了解 :他年少时即乐与家中小店里的各色客人打交道,博闻强记,学得各种书外知识,跟有些人终身有情谊。但我印象很深、常受感动的是:每次约会见面,甫坐下,劈头就问:“今天可以倾偈多久?”一听说随意无妨,便喜上眉梢,然后话题如泉,兴致一上,又说普通话又唱粤曲,什么马腔、薛腔、女腔、芳腔、小明星腔等等,如数家珍,随口哼来……把个“文静”的茶聚“调度”得热闹起来。1998年冬,他心脏术后渐渐康复,约他做访问,他闻讯来者皆熟友,欣然答应。在康兰酒店重逢,觉他清减些,但精神不错,席间话语生风如常;大家怕他过累,未敢纵情,时间到了,陪他走回不远的家,途中他稍歇喘气,谈兴依旧。其时,距他去世,半年左右。跟他也有半世纪友情的散文家、诗人、资深语文教师黎歌(伍国才,祖籍广东肇庆,生于广州。1931–2007)指出:他“喜欢以普通人自居,不想让人家知道他是‘作家而处处设防。他要无拘无束地交朋友,真挚地待人。这样,我们虽才具、年龄都有距离,却也可以谈文论艺,畅谈甚欢了。”

至于“不信钻营、走快捷方式可以登入文艺的堂奥而得人尊重”,可举写序的事。据我所知,他对某些初入文坛的青年,时兴千方百计攀求名家为自己尚未成熟的作品写序,以逞虚荣的行为,颇不欣赏,有时也会间接好心婉劝,坚称这样有害无益;而自己也不肯推波助澜(早年为新马个别文友所撰算是特例)。

我思之再三,决定再加说他看待文情世事的态度分明。作家海辛(郑雄,祖籍广东中山。1930–2011)回忆过一件往事:当年,此地有些青年文友崇尚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伍尔芙等现代派和萨特、卡缪等法国荒謬主义大师,舒巷城对此早有涉猎,中译了一些他们的作品,给大家传阅,不谋发表,“他对好些现代文学作品是称许的,但认为立足香港写作的朋友、千万不可走该等作品刻意艰深涩僻的道路,这等于谢绝读者进入自己的创作世界”。海辛说,多少年来,他也曾阅读许多这类著作,但“没有泥足深陷”,就因“耳边经常响起大哥的几句话”。

1999年6月27日,朋友们乘游艇到鲤鱼门,送舒巷城最后一程。坐在我右手边的黎歌幽幽谈起作家往事,语调难掩哀伤。“他是真正的文人。”我说,黎深有同感。是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迄今,过了整整18个年头,我的看法,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还因岁月的淬磨增添了层次。

文品:平易里思艺双绝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三联书店编辑部在书店经理兼编辑部主任萧滋先生领导主持下,责成我策划了一套《香港文丛》。其中的《舒巷城卷》1989年2月面世,编者“秋明”即舒巷城先生。我在此卷封底文字里有以下说明:

(舒巷城)抗战时期就读于香港英文书院时,开始文学创作。经过半个世纪的耕耘,他发表了大量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以前二者饮誉文坛。他的小说注目于底层小人物的际遇和命运,绝大部分为光怪陆离而变动不居的香港社会造影,即使是以异邦为背景的作品,反映的也是社会的不合理所引致的种种扭曲。他的诗,新体、旧体都不乏佳构,选材宽泛,制式翻新,情美和音美并重,颇得力于兼备的绘画与音乐才具。至于散文、随笔,更是素材俯仰拈来,涉笔斐然成章,言文有尽而意趣无穷,熏着溢着的是一股亲切的都市风。

本卷所选作品大别为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4辑。其中的散文诗篇数不多,单独成辑。余下3辑,小说再分短篇、微型、故事新编3类;散文再分专栏散文、报刊散章、游记、文艺漫笔、书信5类;诗歌再分新诗、旧体诗词2类(后者包括诗集、词集、偷闲杂写3组),各辑作品悉依创作或发表先后排序。论创作成就,舒诗可与小说比肩,但排在书后,实有与小说遥相呼应且殿后压阵之意。

世情丰厚、人性洋溢的小说

舒巷城的小说长、中、短、微(极短)4类都有,共已结集13册,内容同以“世情丰厚、人性洋溢”为特点。由国族的命运,到社会的变化,至个体的成长际遇,时在心中酝酿,几经独具机杼的构思和跌宕有致的想象,在他笔底都有生动细致的反映,彰显作者丰满敏感的赤子之心,令读者印象深刻。其中的5部长篇,就有《太阳下山了》、《巴黎两岸》、《艰苦的行程》3部成了香港现代文学经典,至今口碑不减。唯因篇幅所限,且考虑到这些长篇曾多次重印,坊间不难觅得,故卷中小说辑侧重选择了短制:《伦敦的八月》18000字左右,余20题则2000至8000字不等,全是一般短篇小说(2000–20000字)的规模;8题微型小说,均为500至1500字的精品;4题故事新编,看字数,有短篇也有微型。

世上虔诚关注、热爱生活的小说家,无一不在生活面前敞开胸襟、放尽眼量、好奇笃学、勇吐心声,舒巷城亦非例外。他处身重金轻情的溷浊尘世,心眼并没有闭塞,良知也没有昏昧,可以说,自毅然决定以业余文学创作为职志后,他数十年如一日,民胞物与,高瞻远瞩。请看选出的占总数约一成四的21题短篇。它们分别关乎生存状态、人文关怀、爱海悲歌、家庭风波、乡土感念、亲人情牵、世间冷暖、创作苦甘、尘事妙连、成长历练等等,大抵从具体世相切入,演绎的肌理脉相、表达的言词态度,清晰自然,既不煽不掩,也不亢不卑,更不兜转无由、忸怩造作。或曰这境界是脚踏实地、对周遭人事有长期细致观察和冷静独思、对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耳清目明、感同身受的人方可达致;自这境界出发,方可在缺少直接心得时进而借助间接(阅或闻)经验,实现独特创造,信然。

以下谨举数例,管窥书中短篇小说的风貌。

《三才子》是他19岁少作,用心写了自觉“怀才不遇”者的境遇和抱怨(“运滞”“不好读那么多书”“不尊重读书人”“文学”“眼见也就渐渐……”等)。笔墨多方挥洒,刻画得立体、精简、生动;一些小细节如首尾提及方先生与母亲吵架,含蓄几许生存苦况,富阅历者不难想象,显见作者比较早熟。

《卖歌人》,32岁写成,秦琴锦和小生聪这对弹唱“拍档”,落拓无计,却善心未泯,通宵营业茶馆的小伙计阿六也有求相应,底层贫民间“相濡以沫”的感人场景透露人间依然有情。文末那段对白,隐情里暗示小人物求生的顽强。

《伦敦的八月》作于37岁,描述英商万吨货轮帮车王君,出海工作,船泊伦敦结识当地姑娘苏珊,获悉她与另一王姓港青中断了的罗曼史。讵料男主角竟是他两年半前病逝船上已然海葬的胞兄。舒氏涉外小说不多(另有长篇《巴黎两岸》),据悉灵感来自跨国“旅行”和“阅读”,但格调满溢本民族文化特色。以“拓阔题材”展示不羁创作心,乃“有为”的标志。作者可谓前辈杰出代表之一。

《吵架》问世,作者49岁,尚未结婚。但就小说末句看,他却似过来人;对年轻夫妻相处的微妙心态和肤浅言语,把握到位,谅也得力于日常观察思考。

《鲤鱼门的雾》和《雪》,创作时间相距24年:1950年和1974年;29岁和53岁。两文反映主角的去向刚好相反,但眷恋故土乡亲的深情如一,扣人心弦。

前者写双亲早逝、25岁飘泊在外、年届不惑的老海员梁大贵,3月杪某晨悄然归来,化不开的浓雾像沉沉记忆,往迹一幕幕浮起,景物无大异,人事竟全非。他喜欢的会摇橹、撑船、做饭、唱一口动听咸水歌的19岁小姑娘木群,音讯杳然;而眼前与木群有几分相似、也唱咸水歌、正问他是否过海的“水上”小女孩觉他陌生,羞涩地“把脑袋缩进艇篷里”,让他倍感失落,“嘴唇在微微地颤抖着”,迷惘地喃喃自语:“嗯。我是刚来的……”先前有一细节:向他问路的老妇也是“刚来的”,不啻神来之笔,隐示久违的家乡,虽在心中念想联翩,但已逐渐生疏起来,一时融入无方,留下淡淡哀伤。尤值一说的是,上文提过的对“雾”不厌其详的反复描绘,是香港小说中融情于景、情景相生的范例。

后者写乡间“农业凋零,‘官地涨价”,早岁失怙,为脱贫赴英谋生的新界青年余华,对自己步哥哥后尘离乡背井,老母将失去依靠,内疚沉重、放心不下。小说描述主角临别依依,乡恋一路萦心,耳闻目睹别人甜蜜念家、相继抵家而自己去家越发迢遥,备感孤独等情,都不乏贴切的心理描写与实景、虚影、忆象的交错呈现,格外细腻真实。近尾声时,乌云、狂风的奔至,仿佛暗示前途坎坷;末了,雪花从先前“隔窗而看”变为“铺头盖脸”,无疑促使余华“梦”醒,回到现实(“不觉得兴奋了”),不无怵惕地面对新生活的开张。此作人物不多、情节極简,要演绎得丝丝入扣,须有绵密思路,周至安排,而作者驾轻就熟,处理得天衣无缝。小说多年来一直口碑累累,宁非对其创作功力的赞赏?

《秋千》,52岁的成品。藉小女孩玉玲暑假到浅水湾附近“望海庐”别墅,在打富家工的阿姨那里小住的遭遇,平心静气、扎实雄辩地揭露了贵妇人(绮莲母亲)的虚伪,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等级社会里的所谓“都市文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那外表温文尔雅,心底趋炎附势、贵富贱贫的为人母者,居然可任职于“保护儿童什么有关”的单位、还被校长誉为“最喜欢孩子”的人。正是她,竟“理直气壮”当着女儿的面彰显了自己的“势利眼”,着实令人不能不为她女儿人格的成长乃至她服务儿童的诚意无限担忧、疑虑。另外,布局的多用伏线,也堪称亮点。要玉玲做客时自知身份、莫越雷池一步,是妈妈、阿姨、绮莲、梁婶都先后提醒过的,终于仍得贵妇人严肃教训一番,贫富间的鸿沟,难填可见。

《幽默的苦恼》,53岁写就。把题中“幽默”易为“创作”,那新命题其实也道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要之,这是关乎构思小说的小说,反映了此地不少同行笔耕维生的情况,庶几也兜出一些写作“规条”:时空要合理真实,不能想当然;细节要新鲜有趣,不能炒冷饭;“幽默”须有生活,不兴想象;一时没有头绪,并非“江郎才尽”,出门透气“充电”、面向社会,会激活想象力;即便猫在屋里,也得避烦躁、换脑筋、学会发展现成“桥段”,甚或突破原定主题的桎梏……

《一个平淡的故事》,62岁披露。小说点破俗世际会的断线重逢,看似巧遇偶合,实乃冥冥中有股莫名流风,逐之相接,给如梦如戏的人生作个脚注、留下佳话,也算是诠释了现代科技使“地球村越来越小”的现实。

《方振强和他的朋友》,62岁推出。关注对象是少年人。11岁的小五学生方振强已学会自我照顾,他有两位最合得来、形影不离的同窗。某日上课时, 方忽然饿了,下午1时,放课铃响,三位好友结伴,急忙找地方“医肚”。小说自此展开,写了三人的互相照顾和饭余活动。三人分手后,作者聚焦于方的身上,叙述了他的警觉性高、粗心大意、节俭和纯真引出的小故事,使我们在那些得失之间看到一个孩子成长的轨迹。

上述末尾两篇,题材罕见于舒巷城前此的创作,是否中年过后,他内心也已跃动着更深邃的文学理念,渐渐转注更大更长时空内的“人类存在之致”,有志向中外文坛更高的峰峦挺进?尚待研讨。

舒巷城的微型小说和故事新编数量都不多。前者,迄今所见未逾40篇,本辑甄选的各是1939年3月至1941年4月香港《立报·言林》版刊发和1954年4月至8月香港《大公报·小说天地》版刊发的4题;后者,仅见本辑纳入的1988年3月、1992年3月至8月在香港报刊发表的4题。

8题微型,除1题写卖淫勾当外,均描画香港社会中人在特定时空里的面目、心理和下场:或城府高深,混淆视听;或老成倨傲,虚伪两面;或明明窘迫,死充胖子;或蛮横无礼,高拜低踩;或虚情假意,骗得令名;或以为得计,反被算计;或自吹逞能,欺人被欺等等。构思时或注重听言观行、由表及里,或来个惊奇结局;表达上,有一部分机智、鬼马、诙谐、幽默,善用粤语口语,具现与你促膝海侃的风格,这些作品生动显示他乡土作家的本色。

至于4 题故事新编,涉及人物包括唐朝李白、杜甫、清朝曹雪芹、杨志(《水浒》中人)与唐朝柳宗元。罕见的篇幅中,有的是即兴的意趣、遄飞的想象、独特的修辞,常在字里行间,倒不妨作诗看,譬如《电话与长绳——一个不依史实的即兴故事》、《风筝》;有的是经典的故实、高超的武功、娴熟的行话,也处处吐露尖角,权且也可作侠部野史观,譬如《杨志——水浒故事新编之一》、《吴钩》。

新旧皆佳、情韵兼美的诗歌

舒巷城的诗,已结集的有新诗4种,共收376首,连同散布在选集的,合计约400首,大多为十几二十行的短诗;旧体诗词1种,收362首。两类总计762首。他是感情丰富,才气洋溢,灵感涌至,随时随地可命笔的人。估计还有些因种种缘由不曾公开发表、尚未发现或结集的两类诗,唯有留诸来日。本卷诗歌辑有新诗97首,占这诗体已知总数的两成四;旧体诗词75首,占这诗体已知总数的将近两成一。由此足见,两类诗体的入选率,或说是为读者所推崇的百分比,相当接近,进而表明,诗人在这两体的业绩旗鼓相当。

整体说,他的新诗有这样几个重要特点:

轻柔亲切地倾诉诸般生活感受。陶融(何达,本名何孝达。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1915–1994)说:“他(舒巷城),应该说是一位举重若轻的诗人吧。”重,指的是情感的厚重、思想的丰赡,肤浅者不胜荷负,浮躁者不能承载;轻,指的是态度的亲切、语气的柔和,骄慢者不能理会,鲁莽者不懂细嚼。我爱他《十年片断》里的《雨中的信》。想那应是一封情信,你听,诗如是吟:雨中伤别离,你我泪双流,你依依望着我,坚要我披上雨衣走;我铭记这份情:这么多年来,还不曾有谁如此为我送行!何必那样为我担心,我已不是少年郎,早惯了独在风雨寒暑里闯荡;假如后会有期,我在一个晴日里重返,那可真好啊,我将放下伞空出手来,带上你寄我的一迭相思回来再与你共享。感恩情与长相忆,如此柔婉表述,该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更何况,两造似已分实相连,只能是“经了考验,不可动摇”了。你读罢能无动于衷?

无微不至地观照周遭人事面相。无微不至即无所不至,是一种主人翁的情怀。他以大胆的实验,带起了愿意步武的同道,给生于斯、长于斯、创造于斯的这座国际大城,破天荒照出了一系列“诗情画意”或“污泥浊水”,为历史作索引和见证。我爱他《都市诗钞》里的《山顶缆车》。这车喻人,环境迫使“它羁泊于山上∕戴着钢缆的脚镣”,不能如空中铁鸟高飞,唯有顺命,上上下下都驯服爬行、爬行,且是倾斜地爬行。惟其倾斜,所以面对的一切皆不正,人事也皆失衡:“在倾斜的岁月间∕看脚下的沧桑”,沧桑须另作一番考虑;“在十里的红尘边∕看摩天楼上的斜阳”,这斜阳也当是另一副模样。其中的蕴含,人人自可说端详。

短小精悍属居多,用语明朗是常态,什么体裁均可入诗合流。《我的抒情诗》的《这一家》4段9行,叙说子、母、父一家人紧相思:头段,4岁儿灯下睡,穿着去年父买的衣裳;说明父爱子。次段,母灯下笑望睡儿,想儿是梦着父走在岸上;说明三人意相连。三段,母顿闻似有熟人敲门,儿也忽醒要父亲;说明母子分别与夫父灵相通。末段,迢迢重洋外,父这两晚也都在想妻儿;说明这家人无时不相念。注意此诗所安排的时空和各段情节,三人情感的发展、交错,颇近小说。《回声集》的《书台》仅4行,以拟人法言说另类“物是人非”,富哲学意味。《长街短笛》的《隔壁有个小宝宝》79行,属作者并不多见的长制,描述忙着写情信的大人与前来寻伴的邻居4岁小孩的对话。孩子淘气执着,大人爱幼忍耐,成就了这场因缘。全诗语白句短、活泼明快、问答轻松有趣,像极童剧小品。以我陋见,中外优秀诗人也有相似前例,唯舒巷城的这些实践,花鲜果硕,有过之而无不及。

情韵、节奏、旋律动人,可感可看可读可诵可听。《我的抒情诗》的《黄昏星》,是首深情的短歌,呈现“我”对“你”无微不至的关顾。每次咏唱都觉回返往复、婉转美妙、余音袅袅,何以至此?我以为和词句的屡屡反复、顿数的参差有致、韵脚的间隔呼应、场景氛围的诗意浓郁等等脱不了干系。诗人须懂音乐懂绘画,方能成好诗。这首诗就是明证。

当然,还可再多列几点多举数例,但读者睿智,不难有自己的心得。

顺便说一下,舒巷城也欣赏有个性和真实感的“现代诗”,虽然自己终未转向于此。他不喜欢的只是“伪现代诗”。这类“诗”的特征何在?诗集《长街短笛》第234页至第235页有篇附录专谈他这方面的见解,文本易得,兹就一笔带过。

至于旧体诗词,诗人原只是兴之所至、以之会友,没有专项投入的意思,后来偶尔披露,颇受欢迎鼓励甚至怂恿,便陆续公开发表,终于欲罢不能,也蔚为大观,可说是“无心栽柳柳成荫”了。旧新两体,本出同心,特色大同小异,触类容易旁通。他此体唯一集子《诗国巷城》编者黎歌为书作序《平凡出异彩》,对此论析详确,举例丰美,足供参考。我只想重申,诗人在以“旧瓶装新酒”时,其实远不孜孜于形式的恪守,倘有发明也不惮有所跨越,如赋诗填词本各有制式,但他浸淫多年,悟及词乃诗之余,“为何不学知音鸟,各有花阴一片天”,遂尝试推陈出新,以词化诗,亦别具一格;而在内容上,他尤尽情驰骋才气,发挥识见,挖掘新意,创出华章,如《卜算子慢·曹雪芹》,引起更多读者共鸣。

因了性质介乎诗与散文之间,这里宜于插说舒先生的散文诗。《小流集》37首、《浪花集》19题是他仅有、故格外珍爱的两组作品,首次,曾由他亲自收入1973年3月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选丛书·舒巷城选集》。本卷于44年后再纳入,作者已故去18年。56首饱满隽永的情思,固然飘动着泰戈尔的异族影响,但更荡漾着诗人心中那现代中国香港的独有经验和意绪:《小流集》的第14首(“我们相逢,我们分别,我们长相忆。∕——我们曾同地同时为同一事物笑过哭过呢。”)和第27首(“早晨!∕我们欢呼,迎接今天到来。∕我们向更美好的明天走去。”),《浪花集》的《树和根》(“脱离了那深植在泥土中的根,树还有什么可恃的呢?∕——即使高大,是再也不能独立的了。”)和《源与流》(“源知道河流一去是永不回顾它的了,但还是给河流以生命和流动的力量。”),今天的读后感,想会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深刻也更令人感慨。

还有《船及其他》,还有《无题夜记》,都应作如是观。

我曾想,诗人昔日为什么不多写点散文诗呢?没有谁给过我好答案,所以,不再这样想,唯愿自己也拿起笔来。

俯仰取材、理趣盎然的散文

舒巷城的散文,真正借助了这一文体形式的多样化,花开数枝,各自精彩。其间成书入册的包括了庞博的专栏小品约1400则(本卷选50则,不到半成)、星罗棋布的报刊文章逾110题(游记5题在内。本卷选22 题,即两成)、专精的文艺漫笔18题(本卷选3 题,逾一成半)、无拘的亲友书信122通(本卷选6通,即半成)等。

专栏小品大抵以三五百字通俗文字(特例有信函摘要,日记片页,诗词初稿等)是非不爽、爱憎分明地展示谋生、交际、旅行之所见所闻,阅读、写作、娱乐之所思所感,回顾、自省、展望之所忆所发等,指涉世情、人性、物象、史地、哲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技、民俗……之话题,俯仰即取,皆上笔端,记叙有之,抒情有之,描绘有之,议论有之;冷肃有之,热烈有之,谐趣有之,幽默有之,时或专一单纯,时或并杂多姿,但凡机智充沛、创意丰盈者喜闻乐见的格局,一一尝试。卷中《小点集》的《经验与时光》,把瞬间与永恒、逝水与回流点拨得那么富有哲理;《无拘界》的《口哨》,从目下谈到历史、自人类扯到鸟雀,时空转换里洋溢着嚼不完的诗意;《水泥边》的《地北天南》,趣味盎然,是另一抹人文风景,逶迤着志同道合者的性情和品位。

报刊散章篇幅在千言以上,挥洒空间更大,滔滔扬扬,五光十色,雪泥鸿爪,各得其所。《冬天的故事》燃起记忆,翻开老历寻寻觅觅,却觉昔日的颠踬、辛酸,暗夜跋涉,遭风遇雪,如今却成平生奋斗起伏的点缀。《石九仔》记童年朋友,这小子过目不忘、过耳牢记,眼快如电,能说会道,专打“我”口袋的主意,但“我”爱听他的故事,心甘情愿。小说家的散文善攫人心,读罢方觉此言不虚。

游记和文艺漫笔,不是作者的创作主流,仅聊备一格耳。然则其中《浅谈文学语言》第十五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风格”和语言——并谈感情》及《漫谈海明威的风格与写作态度》、《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等文,无一不是创作的金针,端出于此,俱见舒巷城向贤的虚怀和秉承传统提携后秀的热诚。

书信写给至亲好友,真情实意,无虚无假,流露不遗。幸蒙王夫人提供新發现两通为马辉洪编《舒巷城书信集》未及收入者,使我们有更多资料,了解舒先生创作心路的履痕,明白他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进而有所效法,大步前行。

《小流集》第13首云:“假如你去了,我将找寻一个和你有同样思想、面貌的人。∕但,那个人呀,我将往何处寻?”结束这篇编后感的时候,我想藉这首精致的散文诗献给读者,愿诸君把这本选集当作好友,宝爱它,珍惜它。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