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有底蕴

2019-04-2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佛跳墙苦旅无字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所谓凸显文化底蕴,就是说在作文中要把你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充分反映出来,借以提升所写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

一、彰显诗词底蕴

这一点指的是直接引用或化用诗词作品里的名言佳句,给读者以浓重的诗香氛围。请阅读以下文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知识的另一片海,海里的朵朵浪花是我们深深浅浅的脚印。“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这里的人生实践其实就是杨绛先生为我们阐释的“无字之书”。因为有生活,所以我读懂了“古来圣贤皆寂寞”中李白的孤独;因为有生活,所以我知道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含义;因为有生活,我才不会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大笑不止。在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中,我知道了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读书。

——《让心灵在“有字”“无字”间徜徉》

一段之内,盛满了陆游、李白、李清照等人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们如一朵朵芬芳的鲜花。缤纷的诗句辅以比喻、排比的修辞,使该文神采飞扬、意蕴深远。

二、亮出名著底蕴

这里的“名著”并不限于文学名著,也包括其他社会类、哲学类、历史类和自然科学类有分量的论著。亮出名著底蕴,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援引这些著作中的某种论述。如下面两段文字:

《文化苦旅》一书中有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如一条纽带,牵系着个人、历史以及未来。

…………

自然,这文化的纽带不是形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如一条长河,蜿蜒曲折,绵延五千年踏时空而来。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也许正在于,承載着古代文化的艺术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

——《说纽带》

该考生论说“文化对人的影响”,其观点发端于《文化苦旅》;具体论证中,考生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知识积淀与认识水平,特别是合理引述《美的历程》中的论断作为理论支撑,阐明了“文化纽带牵系今人与古人”的深层原因,使全文独具一种文化的光芒,令人信服。

三、展现民俗底蕴

这一点指的是将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凝练地有意思地表达出来,使考场作文富于民俗文化气息。比如下面这几段:

《世说新语》有云:“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梁实秋解说“千里”“末下”乃地名,这莼菜难烹,须末下盐豉来调解其味。而两地相去甚远,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更兼一种叫着“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会吃举世闻名。有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粤菜……一股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潮风靡全球,显现出中华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明清时期起,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变得极为富有。人闲下来了,有钱了,于是在“吃”上颇下功夫。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鲍鱼、火腿、牛肉、竹笋、杏鲍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赐“佛跳墙”这一名讳,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一尝美味了吧?

…………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着生活的疾苦与“苦中作乐”、品尝美味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儿,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头与灌汤包……则体现了食客以“吃”为欢的真性情。

——《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本文由《世说新语》、梁实秋作品中有关美食的文字说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劲爽,东南西北皆有美味。考生十分留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中华美食的评介、产地、特点等皆如数家珍。

猜你喜欢

佛跳墙苦旅无字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佛跳墙
佛跳墙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闽菜复苏:佛跳墙的“小食代”突围
舌尖上的美食——“佛跳墙”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