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与故乡息息相通的心

2019-04-28孙彦庄

台港文学选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六甲郁达夫游记

孙彦庄

上世纪30年代,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独资创办的《星洲日报》,礼聘郁达夫上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的兄弟报《星槟日报》在槟城正式刊行,郁达夫受邀共襄盛举。

在微风与夕照的交响乐中,郁达夫西渡到了槟城。一踏入这个岛屿,他就感叹:“槟榔屿实在是名不虚传的东方花县”。常常,别人爱用‘花园,他却突破常例而写‘花县,只因这里四季花木茏葱,而且依山带水,气候温和,住在槟城,“绝似河阳县里居”也。小踱在长长的海岸堤路上,他极目远眺岛屿上的房屋,认为是红白青黄等颜色和弧线交织而成的。听着海风的喃语,他仿佛看到百花仙子噘着嘴,向他一口一口吹出香气。

虽然郁达夫写槟椰屿,事实上是为了远方的她——祖国。不需要问情由就可以想象到,他在这个岛屿会屡屡不由得见景生情,引发他对故乡的联想而思亲。置身于槟城,他有一种在故乡般陌生而又熟悉的亲切,离家有千里之遥,但是心和家乡息息相通。

经过一个旅馆时,抬头看到悬挂在上面的旅馆名,“杭州”两个大字令他多了几缕思乡的情丝,只因他的故乡在浙江杭州府所辖的富阳小城。在寂静中感受到久违的祥和温存,他步谢枋得《武夷山中》诗韵,按这首诗的诗次序,写了古诗:

故园归去已无家,

传舍名留炎海涯。

一夜乡愁消未得,

隔窗听唱后庭花。

感觉上,郁达夫自叹自己和谢枋得的境遇相似,只因两人都属家乡版图失陷、妻离子散,颇含隐痛。各方面受到箝制,社会生机窒息,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他与他,一位是遁入深山,一位则是被曲解而受到誣蔑叱责而南来。

在异国担心故乡杭州的典雅自然美被日寇蹂躏,他期待抗日呼声宛如天竺的佛音、灵隐的钟鸣声,能够净化杭州的污物。因此我看他的每一字每一句,皆是精炼的语言,先以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半壁江河的隐忧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再用“后庭花”典故来说明仿佛听到“亡国之音”,衬写忧国怀乡的情感。

第二天,郁达夫和朋友们上了升旗山,我这个马来西亚人上山时,最爱欣赏半山腰处萦绕的几缕空灵漂浮的云雾。高山上起了云雾,一片一片同飞絮似的东西,似在炉香缥缈的烟中。我想象郁达夫高昂着头颅,巍然屹立在山顶的表情。只见他道出,他与朋友童心发现了,一群大小犹如乐园中的童男童女,于是便卸去了尊严,回复了自然。从高处向下俯瞰,海光山色,天日风云,极乐寺的高塔宛如一顶黄色的笠帽。这可谓: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

他们一路迤逦行来,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后,《星洲日报》主笔关楚璞拂了一拂云雾,惑叹这景象有点儿像庐山,大好河山,要几时才收复得来?此话令郁达夫感伤起来,他向北凝视了一会,想到故乡各地在日寇侵占下雾惨云愁,触目崩心,感叹回故乡的道路迢遥。淡淡的忧愁绘满了天空,泛览眼前的是一片索然,于是在清溪旁,他的思绪随着潺潺溪涧缓缓流淌:

好山多半被云遮,北望中原路正赊。

此诗句令我觉得,他的心中有无法割舍的故乡情怀而百感齐涌,也令我想象到他在高山上对着凉风,更觉阵阵凉意,心似乎也更凄冷。他迎着风雨想走得很高很高,只为了把家的温存再一次尽收眼底。

升旗山的雨林内有不同的奇葩异卉琪花瑶草,游客对热带的木槿花、胡姬花、九重葛及其他花卉深感兴趣。郁达夫却对菊花情有独寄,端详“红黄白紫的陶家秋菊”脱口咏出:

高处旗升风日淡,南天冬尽见秋花。

他将升旗山有菊的地方视为遍植菊花的陶渊明家,可见菊花之多。一般上,菊花吸引到游客是因为它悠悠吐着沁人的馨香。然而,郁达夫离开故乡,他应该会联想到千古第一诗人屈原。毕竟,最早把菊花引入文学,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是屈原。在他的笔下,菊花已经具有高洁品格的象征内涵。在被放逐途中,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食芳洁,显露出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郁达夫虽然不是如屈原般被放逐,然而日寇集中力量进攻武汉,武汉沦陷,达夫便应友人之邀流亡到新加坡。过往一切,与异国文人相遇,对故乡亲友的相思与伤感齐上心头。

祖国几乎被日寇的铁蹄揉碎,郁达夫驰思牵挂。在他的游记中,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菊花也令他有憧憬。毕竟在故乡,时至隆冬,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在萧瑟冷风中独斗风霜而不凋。因此,我深信郁达夫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得最晚之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哲理,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而借着此花隐喻表达自己保卫祖国的意志,期待故乡有盎然的生机。

在云层飘渺的升旗山上,郁达夫也写了:

匡庐曾记昔年游,挂席名山盂氏舟;

谁分仓皇南渡日,一瓢犹得住瀛洲。

瀛洲是中国神话中仙人所居的神山。我想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一句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感叹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深山实在难以寻求。而郁达夫诗中的“瀛洲”,我猜测是南洋诸海岛。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暗写了他对故乡被侵略的悲愤与不满。

在升旗山,郁达夫的诗歌是对自然以及故乡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显然的,他描写的是:远方的她。不同景物共同构成了他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

从槟城回新加坡,郁达夫就尽心竭力地投入《星洲日报》等副刊的编辑工作,无暇再旅游。500多个日子后,他“为想把满身的战时尘滓暂时洗刷一下”,便和友人到马六甲去。于是,我们有机会阅读郁达夫的《马六甲游记》。

他的游记,有和历史老人对话的纵深悠远感,散发出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虽然我多次到马六甲去,然而,郁达夫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他叙述马六甲名字之原由,令我感悟到马六甲地名宛如集体的符号和名片,是剖析这片土地界域风貌以及迥殊的马六甲文化资源的窗口。

徜徉在马六甲古城之中,每一景每一物,郁达夫都在诉说着历史片段。在聆听着一段段的历史故事时,我发觉他总会提及有关故乡的人与事。我往下追看,以确定那位“他”出现在此文中。

果然,郁达夫很多文字都围绕在“他”身上。首先,他强调:因为有“他”,在中国默默无闻的马六甲才渐渐知名了。在这之前,从宋代的中国册籍《诸藩志》里,虽可以见到巨港王国的繁荣,但“马六甲”这名,却未被提起过。那位“他”下南洋后,“马六甲”才出现在十四世纪末叶的中国书籍上。毕竟,“他”有六次停靠曾经的马六甲王国都城——如今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

“他”,就是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郑和。

郁达夫的文字隐藏着对郑和的敬仰及赞扬,带领我了解这位明朝的使者与西方殖民者之不同。他不但没有占领这里的一寸土地,还护送马六甲苏丹祖孙三代朝贡往返,为马六甲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马六甲臣民在此后的日子里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异乡,郁达夫只赞扬在此立功的中国英雄,写下的一字一句,令我愿意向明朝的“他”敬礼。

朋友带郁达夫去参观圣保罗教堂。站在教堂的废墟门外时,郁达夫感叹年深岁久,曾壮丽堂皇的建筑物被风雨摧毁后,已经成了颓垣残垒。这时,他的心不在马六甲的景点,而是把故乡的国家民族大事萦绕于怀。见到教堂周围的墙壁,以及正殿中上一层的石屋顶,仍旧是屹然不动时,他认为这有如祖国泰山磐石般的外貌。于是,思绪又远接数百年前的郑和及远祖的英雄们的豪迈气概及功绩,期待现在的国人们有敬业献身的“郑和精神”,以及古人艰辛拓土的精神,把日寇赶走。

别具一格的马六甲,保存着大量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些建筑身上有它们的“南洋旧事”。然而,我看到郁达夫对马六甲历史古迹,只是匆匆一瞥,而趱程前往青云亭坟山三宝山西北麓的三宝殿,只因郑和所率官兵每次来到马六甲都会驻扎三宝山。郁达夫欲寻找数百年前郑和的足迹,也想参观当时的明末遗民在这里建起的亭和庙,以及合力挖掘的井。

他走去殿后看三宝井,毕竟想知道井的由来,必定要追溯到郑和。当时此山缺乏淡水,当地人不谙挖井技术,郑和的后勤基地人员毅然协助。踏遍了整座山后,能工巧匠选了三处井眼,分三组荷锄挑箕在三个地方挖井。挖到三丈六尺深处时,其中两口井有细水潺湲。而第三口井在三丈六尺九寸处,明澈的泉水从裂缝中汩汩涌流,众人忻悦欢跃。大家联想到三宝爷郑和常说的“三六九,玄机数,天神佑”之诀,便为此井命名为“三宝井”。在此山目睹庙和井,郁达夫肯定感深肺腑,只因红柱、白墙、黛瓦,一砖一瓦均从故乡运来,而三宝井是因为那位“他”,才在此地出现。他甚至高兴,故乡的古人挖掘的井,里头的井水甘冽,可以治疾病,市民不远千里,都来灌取。

郁达夫的马六甲之行,并非轻松惬意,心旷神怡。很自然地,他联想到故乡正在进行的抗战,令他的游记不能离开真情的抒发。我细看,他没写马六甲居民,他敬仰的是开荒远祖的中国同胞。因此他特地去坟山中的古墓及中国在南洋最古的一间佛庙青云亭,参拜先人。郁达夫仿佛带我去到了马六甲这个最古老的寺庙。由华人甲必丹、郑芳扬及李为经筹资创建寺庙,他们也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社团雏形组织。于是郁达夫虔诚参拜这两位甲必丹,在墓前沉吟默祷。

历史是一条由众多小溪汇成的长河,只因有周而复始的社会生活,才会有波澜湍急的人类文明。马六甲历史是一棵不断成长的大树,每个特定的社会都是这棵大树的某个横断面。郁达夫的游记,描写的是祖国的“他”以及故国先人的活动,是其中一些促成马六甲发展的活生生细胞。

看了这两篇游记,我希望拜读他的苏门达腊游记,只因他在那儿度过三年时光。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与在新加坡宣扬抗日的文化人,乘坐难民船流亡至苏门达腊。由于精通日语,他被胁迫充任日本宪兵部的翻译员。虽然身陷敌营,他坚持着贯穿他一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日本人不会说华语、印尼语,他就运用他精通这些语言的优势,在翻译时特地为爱国侨领、文化界流亡难友和苏门达腊居民的供词减轻“罪证”。因为他,很多人获释,幸免于日本宪兵队的残害。这一切,都是为故乡人。

日本帝国主义在1945年投降,正当大家在欢庆胜利时,朋友却找不到郁达夫。后来才得知,穿着睡衣和木屐的他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老新闻人张楚琨曾说他那瘦弱的身躯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声音沙哑了,眼睛布满血丝了,肩被钢枪磨出了硬茧,但依然忘情地工作着,仿佛就是一个在为希腊自由而战的拜伦。然而,这位在轰炸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不畏缩的中国拜伦,却在中国抗战胜利后,捐躯异域他乡。

在南洋,郁达夫每到一处,每走一步,令他魂牵梦萦的都是故国家园的影子。不管走得多远,故乡永远是他最眷恋的归宿。他的游记充满故乡情,我感受到搁置在他指尖的那份悸动,他的心跟着故乡的动荡而翻动。抗战胜利,祖国平安,期待苏门达腊游记能带我进入故乡抗战胜利为他带来的快乐心情,以及由此而写的美景。然而,没有。无法看到他的印尼游记,这令人窒息的遗憾穿入我的眼眸,浸袭我的心田,徒留怅绪,徒留无奈。

猜你喜欢

马六甲郁达夫游记
五彩斑斓马六甲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贵人
寻梦环游记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超市游记
马六甲山羊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