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教学

2019-04-27肖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

肖琳

【摘要】小学自然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与常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小学自然在小学教学中课程较少,也没有严格的考评要求,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可以将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联合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他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自然 跨学科 联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61-01

不知不觉中已经作为一名小学自然教师工作了四年多了,这四年多的教学历程让我对自然这门学科以及教育这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科学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一晃已过了三十载,这三十年中真是没有一天离开过“教育”,前面二十几年作为一名学生接受“教育”,后面这四年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别人,同时也继续学习“教育”的真谛。

然而几年的课上下来,我越发发现想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些成年人看起来非常浅显的知识,对于一个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都相对欠缺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他们恐怕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在目前的中国课堂,大多时候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在上课时苦口婆心的讲啊讲,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往往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然而对于我们所反复强调的知识,真正掌握的学生却没有多少,仍然有很多学生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校长管得苦,而课程标准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更是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出现,在自然教学中既有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也有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问题。想要克服这些问题,无疑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一定的转变。

一、自然课程与英语课程的联合教学

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英语逐渐成为全球人民的通用语言,我国英语课程的学习早已普及各个地区和学校,也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自然课——《昆虫》。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对触角和一到二对翅,并了解一些身体结构比较特殊的昆虫,如蚂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蚂蚁的翅膀已经退化消失了,但是它仍然属于昆虫。在课后与这位英语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曾经有一道和昆虫有关的题目难倒了全班师生,这是一道选择题,练习题是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了insect(昆虫)这个单词后,让学生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哪些动物属于昆虫,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昆虫以及不同动物的英文名称,还需要学生知道昆虫在自然学科中的定义:身体的身体结构、足、触角和翅的数量,同时,学生还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辨别,才能准确无误地做出选择。然而全班包括老师在内都没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其实大家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动物都很熟悉,可是没有人知道如何去辨别一种动物是否属于昆虫。我内心暗自感慨:看来必要的自然常识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这道题目,你认识再多的单词,英语语法学的再好,不知道昆虫的身体结构就无从下手。课后我不断反思,绝大多数学生都很重视英语的学习,而面对自然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态度则是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同学自然课上完全不学习也不听讲,把自然课堂当作休闲甚至“补觉”的时间,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对自然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如果能将自然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多地与英语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慢慢意识到,自然课程学不好,英语的学习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自然就会重视起自然课程的学习,对自然课程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二、自然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联合教学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常常思考自然课程与其他学科联合教学的问题,时不时有机会我就会去翻看学生的其他课本和练习册。记得曾看到过一道数学的练习题是这样的:让学生填写两次满月之间地球上所经历的白天与黑夜的次数(按一个农历月为三十天计算)。这道题目看似复杂,似乎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其实只要掌握了小学自然课程的相关知识就会非常简单。首先四年级自然《月相变化》一课中有介绍,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月亮会围绕地球旋转,旋转一周所用时间为一个月,站在地球同一位置观察月亮,我们所看到的月相每天都会有所改变,其中每个月的中间一天,也就是农历十五号的时候月亮最圆最大,我们称之为满月;二年级自然《白天与黑夜》一课中也曾学习过:地球的自转导致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变化,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交替一次,用时为一天。根据以上知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两次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农历月(三十天),地球上所经历的白天与黑夜的次数各30次。

此后我发现,其实自然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与数学练习题联系起来,如果能够将二者结合,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自然课程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自然课程与其他各学科间的联合教学

同样的学习模式也可以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例如,四年级自然课中有一个单元学习的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与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相关知识,而后来我发现几乎相同内容的文章也同时出现在了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此外,自然课和音乐课也可以有所联系,自然课中有一个单元学习的是声音的产生,学生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想要一个物体停止发生,只需要让它停止震动就可以。这节课我们用到了鼓、音叉、锣和铃铛等乐器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乐器的震动以及它们发出的声音,我在外校听过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是一边弹着吉他唱歌一边开始这节课的,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效果非常好。大胆一点讲,这节课完全可以和音乐课一起上,既提升了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一节课上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发现,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

综上所述,知识是融会贯通的,是没有学科的界限的,而學科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多留心,将不同学科的教学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各学科间的紧密关联,一门学科学不好,会导致多门学科的学习受影响,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督促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各个学科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很多老师只习惯于自己学科内听课,觉得其他学科的课听了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没有意义,听了只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多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拓展视野,防止我们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课堂圈子里,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其他教师管理班级、维持课堂的经验,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学科之间的共通点,教师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燕.浅谈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培养.科技信息,2008(35)

猜你喜欢

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Fantasy and reality
跨学科的音乐图像研究
《形势与政策》的跨学科教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语用学的跨学科性研究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