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生活

2019-04-27秦晓华

江苏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摘 要】既然生活是丰富多彩、流变不居的,那么教育就应该是开放包容、灵活生动的。回到生活,走向开放而灵活的教育应该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回到生活,首先要重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建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核心素养的共通性,生活方式的共通性,生命情感的共通性。回到生活,还要实现学校人际关系的优化:校长与教师应建立学术关系,教师与教师应建立同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关系,学生与学生应建立伙伴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合作关系。

【关键词】开放灵活;生活价值;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0-0022-03

【作者简介】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校长、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不是为儿童未来圆满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既然生活是丰富多彩、流变不居的,那么教育就应该是开放包容、灵活生动的。回到生活,走向开放而灵活的教育应该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

一、回到生活,首先要重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和生活之间不能总是隔离,而应在教育和生活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封闭的教室、封闭的学校,物化的围墙封闭的不是师生的身体,封闭的是他们的精神格局和思维视野,所以,必须动手拆除这些“隔离带”。当代教育问题,从表象上看是教育结构千篇一律,办学模式高度统一,从本质上看则是忽视了人的生命存在,远离了丰富真实的生活。它表现为学校教育与人的生存、与人的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疏离。

在应试教育的词典里,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这符合艾宾浩斯关于无意义记忆材料遗忘曲线的研究结论。必须承认,即使在今天的学校里,类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与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官能主义心理学仍然是应付考试、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心理学依据。这些所谓的科学依据被运用到记忆大量的诸如文言词汇、英语单词、数学方程、物理公式、化学元素、历史事件等材料中。知识远离生活经验,而跟大脑的记忆技术相关。在知识、考试与遗忘的关系中,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考试前对知识点(即“考点”)记忆很牢,考试结束之后,“秒忘”。熊和平曾在《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一文中表示,这种在应试化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产生的中国式遗忘规律,是對艾宾浩斯的研究结论的戏剧性修改。考试时间表,成了遗忘曲线的临界点。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凯洛夫的“课堂五步法”及其变种仍在控制着几乎所有课堂;泰勒的课程四原理、布卢姆的知识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仍在实际主宰课程文化与教室空间属性的建构。教室更像是工厂的车间,学生在流水线上简单机械地重复着知识的加工与编码。人成了知识的附庸,成了文本的附庸,成了考卷的附庸,成了标准答案的附庸,唯独没有成为他自己。教材、复习资料与试卷三要素构成了教室空间文本的基本类型。

这种状况必须有所改变。重建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核心素养的共通性。作为教育主体和结果的人,以自己的核心素养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些核心素养在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共通性。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素养要求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应引起学校的充分关注,努力寻找该体系的校本化、学科化、教学化表达方式。(2)生活方式的相通性。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生活方式具有迁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方式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教养方式。只有把教学方式视作生活方式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及教育过程的本质。要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系统,考虑系统功能的开发,对学校生活方式进行重建,具体体现在人与人、人与教育内容、人与教育活动等诸种关系上。(3)生命情感的共通性。个体作为具有情感的人,在社会生活与教育生活中,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个过程是一致的。实现并增值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应理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自觉地将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生存”上,在生命意义上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体现在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体现在学校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上。

二、回到生活,还要实现学校人际关系的优化

实现系统要素的精选和关系的优化,这是走向开放而灵活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目前,学校里最需要改善的是文化生态的质量、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其中,人际关系质量的优化最为重要,因为生态质量、学习质量的改善必须以人际关系质量的优化为前提。

学校人际关系至少关涉五个方面: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而在这五个方面,现在都存在不少问题。任何一个方面的优化都会为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带来巨大空间。

(一)校长与教师应建立学术关系

罗兰·巴特在《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一书里表示:“教师最不支持那些侵入他们教室,或对课程、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或学生表现有过高期待的校长。如果校长曾经告诉老师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然后定期检查他们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那么教师对待校长的态度就会更糟。”“很显然,校长对教师的发展要么没有什么影响,要么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多少让校长们有些沮丧,其实,他不过是在提醒我们转变一下角色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应该成为学习社区,校长应该成为学习之长。校长要从医护者的角色转向激发者的角色,不是盯着问题不放,而是不断引入共同管理精神,激发教师的研究潜力和工作热情。

(二)教师与教师应建立同盟关系

教师必须从个人伫立走向学习共同体。从现实情况看,教师大概有三类: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批判性地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也不让其他人检查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教师;能够并非常愿意自己不断反思,运用自己的学识定期改变的教师;能够也愿意批判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渴望把他们的实践与其他人分享的教师。第三类教师是我们最需要的,但却是最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集体教研、共同学习的方式帮助第一、二类教师完成向第三类教师的转变。

(三)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关系

这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几乎所有的调查研究都认同这一点:高品质学校一定离不开高质量师生关系。朱熹曾说,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难处,同商量而已。这段话历久弥新,它道出了师生关系的真谛:师生不过是求真、做人路上的同道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四)学生与学生应建立伙伴关系

杨振宁曾说:“在念书的时候所学到的东西,多半情形下,是从同学那儿学到的,不是从课本上,也不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可见,伙伴式的同学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苦于学习的异化,这源于三种丧失——学习对象的丧失、学习伙伴的丧失、学习意义的丧失。学习对象的丧失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重新获得,比如增加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重新获得对理性知识的感性认知;学习意义的丧失可以通过价值观的矫正来重新获得,比如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向让学生重新获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学习伙伴的丧失,则是很难重新获得的。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必然带来学生关系的异化,把学习的伙伴异化为学习的对手,甚至异化为敌人,实不足怪。因此,成长伙伴制的真正落实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五)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合作关系

《人民日报》曾于2013年发表马振翼的文章《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文中说:“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这个追问是很有力量的。家校共育,現在是一个时髦话题,但问题很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认识到了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但聚焦的方式、表达的方式仍不在一个平面上,教师和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沟通平台的建设、合作机制的创新和联合行动的开展。

走向开放而灵活的教育,其根本路径就是回到生活。毕竟,教育不是目的,生活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法一定服务于好的学法,好的学法一定服务于好的活法。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自然会开放;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当然能灵活。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