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拉尔人的乡愁,伊敏河

2019-04-26李宝昌

骏马 2019年4期

李宝昌

海拉尔在公鸡型的中国版图的东北方,公鸡头的西北侧,临近俄蒙边界,是一座美丽的草原城市。

虽然处于高寒地带,却没有丝毫影响她的美丽与温馨,海拉尔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春秋季节不明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过后,很快便春暖花开,然后就是草浪滚滚、百花盛开的夏季了。胡天八月即飞雪,海拉尔的无霜期不到九十天。每年八月下旬,海拉尔周围的草原就将进入枯草期,这时的草原又是另一番景象,像浩瀚的金色海洋。当第一场雪降下,一片洁白,银装素裹,原驰蜡象,变成了冰雪世界。

伊敏河像一条无瑕的玉带围系在这座草原小城的腰间,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人们。伴随着这座年轻城市成长起来的人,都对伊敏河怀有母亲般的深情和眷恋,都有着自己的伊敏河情结和故事。我作为一个老海拉尔人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在天命之年又移居在内蒙古首府生活。虽然居住在大城市,但是对故乡的思念却没有一丝的减少。每当回想起故乡海拉尔都会想起伊敏河,她是海拉尔人的骄傲,也是游子们的乡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穿城而过的伊敏河绝少人工雕琢,天然质朴的美丽深深地印在了老海拉尔人的心中。

每年的四月中旬,是海拉尔伊敏河结束漫长冰封的冬季迎来开河的时候。每当开河时节到来,人们都像迎接重大节日一样,成群结队纷纷跑向河边,站在岸上,观看跑冰排的壮丽景象。亲临其境现场观看,和现在在电视上看,感觉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太震撼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海拉尔伊敏河的河水基本是满河床的。海拉尔还经常防洪,海拉尔郊区的哈克乡曾被海拉尔河淹过,由于伊敏河在海拉尔市郊汇入海拉尔河,所以,伊敏河的洪汛对海拉尔河及周边城镇的安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每年开河,可根据冰排对河道的阻塞程度,分为文开和武开。假如冰排流泻顺畅,不用人为干预,那么,只观测就可以了,这叫文开。如果冰排流泻不畅,或堵塞桥涵,则需要人工爆破或飞机投弹,把大块的冰炸碎,排除堵塞,这叫武开。武开最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孩子们。当冰排被炸碎后,下泻的洪水如万马奔腾,裹挟着大小不一的巨大冰块,相互碰撞,翻滚咆哮而来,煞是壮观。可是一两天之后,这一切喧嚣便戛然而止。恬静下来的伊敏河变得碧波荡漾、鸥燕翻飞,一阵阵夹带着河水湿润清新气息的东南风,吹向这座美丽的草原城市。

春天来了。

春风吹绿了伊敏河两岸。护河的土堤坝坡上长满了小草和各种野花。野花的品种繁多,有野山菊、小罂粟花、牵牛花、山丹、黄花、百合等各色草本花卉。伴随着花草的芳香、蜂飞蝶绕、百灵鸣唱,河边汲水者、钓鱼人、洗衣妇、游泳的大人小孩络绎不绝。顿时,伊敏河边就变成了繁华的去处。

由于海拉尔是盆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伊敏河水比较丰沛,流经海拉尔段的伊敏河是一条“地上河”。所谓地上河的意思就是流经海拉尔的河水高于地面。穿城而过的河流需要渡槽一样的堤坝,把河水托起来,以防泛滥成灾。当年海拉尔不但河两岸有堤坝,城南城北也有防洪堤。

1966年7月16日,七十三岁高龄的毛主席畅游长江。全国各地掀起了游泳热,海拉尔也不例外。很多“旱鸭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学会游泳的。每年的“七一六”全国都像过节一样,举行纪念活动。中央各大媒体以醒目的通栏标题报导庆祝盛况,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也都会有组织地举行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活动。庆祝的方式就是各单位像花车游行一样,抬上模型,打起横幅旗帜,浩浩荡荡游泳渡河。活动过后,热度不减,从早到晚,河里游泳的人不断。海拉尔虽然冬季漫长,可这个夏季人们却补足了阳光,一个个晒得黝黑。

夏季的伊敏河是海拉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海拉尔的捣衣场景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是海拉尔人洗衣的时间基本不在晚间,而是在白天。因为海拉尔地处高寒,昼夜温差大,夜间水凉,不适于洗衣。白天虽没万户,也是熙熙攘攘,人流不断。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河边洗衣服,河西的人要多于河东。那时人们洗衣都在一块大石头上,用一个木棒捶打,洗干净后就晾在河堤护坡的青草上,花色杂陈,像万国旗一样。

每当端午节到来,人们都会起早上西山东山采艾蒿,然后来到伊敏河边沐脸濯足。

爱好戏曲和音乐的人清晨或傍晚在河边吊嗓子,声音顺流而下,可以传出很远。在河堤上,情侣们成双结对牵手低声细语,爱好运动的人们穿着各色运动装在长跑。记得我在上小学时,学校曾开展了一项把首都北京作为目标的长跑活动。从海拉尔胜利小学出发,经海拉尔五中门前的马路,上中央桥的引桥,但是不过桥,围绕伊敏河大坝和南防洪堤再回到胜利小学西侧的马路上,形成一个闭环。这个活动计算里程,看谁先跑到北京。小学生们踊跃参加,争先恐后地跑。一时间,大坝上清晨和傍晚都是长跑的孩子们。

在中央桥南引桥两侧和堤坝坡上都种植了杨树和松树,形成了桥畔绿化带。引桥北侧的树林叫“青年林”,南侧的叫“少年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场秋雨之后,很快就飘起了雪花,海拉尔漫长的冬季到了。俄罗斯著名的歌曲《三套车》中唱道:“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这也是冬季海拉尔伊敏河的真实写照。厚厚的积雪覆盖在伊敏河的冰层上,一片银白。海拉尔的冬季阴天并不多,艳阳高照,冰雪晶莹剔透,反射着日光,天显得格外的蓝。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大,空中产生细微的冰凌,经常在天空中出现日晕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其实就是太阳周围有一个大彩虹圈,在圈的对称两侧有两个或几个白色的大亮点,好像并排的三个或几个太阳。来往于河东河西的人们,为了抄近路,经常在冰河上行走,先是留下一串串脚印,几天不下雪就形成了小路,一场雪后,又是渺无人迹的雪原。当春天来临时,由于小路颜色深,所以河上的小路先融化。海拉尔市河西沿河的居民多数都吃伊敏河的水,冬季需要凿冰取水,在河上可以看到很多取水用的冰眼,白天凿开,夜间冻住。为了避免反复凿冰,人们会集中在一定时间取水,取水时排成了长队。因而冬季冰上提水也是伊敏河一景。时而也有牛车、马车、汽车从河面上经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海拉尔市政府在中央桥下围起了一个冰场,供市民们滑冰。河堤护坡是天然的滑雪场,孩子们拉上爬犁,穿上自制的滑雪板,爬上大坝,风驰电掣,顺势而下,脸蛋冻得通红,眉毛和露在外面的头发挂满了冰霜。尽管室外是摄氏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可孩子们身上却冒着热气。滑冰的青少年居多,那时人们非常爱好冰雪运动,滑冰、冰球、滑雪活动开展得很普遍,曾经在那时海拉尔上过中小学的人们对此都会有很深刻的记忆。

海拉尔伊敏河上,在改革开放前只有四座桥,一座铁路桥,三座公路桥,其中一座公路桥是断桥。铁路桥是中东铁路的干线桥,在伊敏河汇入海拉尔河的入河口处。北大桥是日伪时期日本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没有快慢车道人畜车混用的桥,这座桥在进入新世纪后又进行了改造。中央桥是日本人在一九四二年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是连通海拉尔伊敏河两岸的主桥。中间是快车道,两旁是悬空的木栈桥人行道。上世纪末,进行了加宽改造,取消了木栈桥人行道,改为水泥人行道。断桥在海拉尔市南郊的伊敏河上。据说,这是一座日本人建造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可通过坦克。在苏联红军进东北解放海拉尔时,日军为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炸斷了这座桥,尽管桥炸断了,可是也没能逃脱覆灭的下场。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海拉尔从几万人的小城,发展到今天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穿城而过的伊敏河上,已经有了各种风格的六座公路桥。白天桥上人车穿流不息,入夜桥上华灯四射、霓虹闪耀,宛若天宫。

改革开放后,海拉尔伊敏河两岸的景观不断在变化。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流经海拉尔的伊敏河水流量逐渐小了,不再是地上河了。六十年代下半叶,流经海拉尔段的伊敏河就变成了大半河床有水了,到了七十年代河水就只有少半河床了。以后逐年减少,以至于成了涓涓细流。前些年几经治理,修建了橡胶拦河坝,夏季蓄水,在几座桥的景观带,宽阔的河面、飞翔的水鸟又得以重现。两岸又修建了观光栈桥,起动了亮化工程,高楼桥涵都纷纷亮了起来,一个五彩缤纷的夜海拉尔呈现在世人面前。

流光易逝,记忆永恒。从海拉尔走出的人们怀念自己的家乡,难忘儿时的快乐,但是这种怀念和难忘都离不开美丽的伊敏河。

海拉尔的伊敏河是我们的乡愁啊!

责任编辑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