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弥散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价值分析

2019-04-26臣,董

重庆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预测值分组部位

王 臣,董 影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磁共振室,上海 200040)

脑梗死是老年群体常发疾病之一,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1]。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主要是采用常规头颅CT和磁共振,但是其很难将病灶和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准确地显示出来,也很难将白质数受损的范围准确地显示出来[2]。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由此产生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能够比较直观地显示梗死对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结构产生的影响[3-4],因此可以用来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DTI联合DTT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疾病评估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61~72岁,平均(66.1±5.3)岁。纳入标准:(1)患者都是初次发病;(2)患者入院时病程在5 d以内;(3)患者大脑单侧发病;(4)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5)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双侧大脑发病患者;(2)患者依从性较差,或一般情况较差。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DTT成像方法预测评估 采用Siemens Prisma 3.0T超导型MR仪,多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快速翻转恢复(IR)序列及快速梯度回波(TFE)序列获取常规T1WI、T2WI、T2/FLAIR轴位和矢状位图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所有病例均行12个方向敏感梯度的扩散权重采集,b=1 000 s/mm2,TR/TE 10 000/110 ms,激励次数为1次,层厚6 mm,层数18,扫描时间160 s。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Philips工作站,使用Release2.6.3,Fibertrak软件包,利用DTT,三维构建患者CST图形。根据CST与脑梗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将患者预测为恢复组(相对位置为相邻)、部分恢复组(相对位置为部分穿过)及瘫痪组(相对位置为穿过)。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见图1。

1.2.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测评估 入院时,使用NIHSS[6]对4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分值越大,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根据患者评分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6分为恢复组、6~16分为部分恢复组、>16分为瘫痪组,然后对患者进行病情预测评估。

1.2.3患者实际情况统计 对治疗后患者进行复查和追踪随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2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将患者分为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瘫痪组,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际值。

A:位置相邻;B:CST部分穿过;C:CST完全穿过
图1 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1.2.4DTT成像预测及NIHSS评分预测与实际值比较 将两组方法进行评估的患者预期值与实际值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预测值和真实值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NIHSS评分分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 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预测分组:恢复组9例,部分恢复组15例,瘫痪组21例。治疗后,恢复组中有4例符合预测,部分恢复组中有6例符合预测,瘫痪组有10例符合预测。每个分组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NIHSS评分分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n)

2.2DTI联合DTT分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 根据DTI联合DTT得到CST与脑梗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恢复组13例,部分恢复组17例,瘫痪组14例。治疗后,恢复组中有12例符合预测,部分恢复组中有15例符合预测,瘫痪组有13例符合预测。通过检验,每个分组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TI联合DTT分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n)

2.3两类方法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率比较 将两类方法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率进行比较,通过检验,两类方法各分组间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类方法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率比较[%(n/n)]

3 讨 论

脑梗死是老年群体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7]。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进行扫描,以获取脑部图像进行病情的诊断分析[8]。DTI是一种以描述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方向为特征的新的MRI技术,DTT是在DT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唯一可无创在活体内显示CST三维结构的技术,能直观地反映CST的各方向异性变化[9-11]。DTI通过改变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测量体素内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强度,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以参数值反映组织特征,不同参数成像从不同侧面反映水分子的平均位移、分子位移差别及其主要方向[12],DTT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脑内CST走向及重要CST与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13]。有研究表明,CST与大脑梗死部位的相应位置关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CST是完整无损的,没有中断或者部分中断的改变,即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为相邻,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乐观[14];而CST受损严重,即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为部分穿过或穿过,其临床症状表现就较重,预后情况较差[15]。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两种预测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采用NIHSS进行评估,其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大差异(预测准确率分别为44.44%、40.00%和47.6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进行预测,其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比较接近(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31%、88.24%和92.86%),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预测值的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组间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预测的方法相较于NIHSS评分可靠性更高。分析其原因,梗死部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发展,如果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为相邻,那么梗死部位的发展对于CST的影响就会很小甚至没有影响,患者的预后就比较乐观,倘若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部分穿过或者穿过,梗死部位的发展会破坏CST的完整性,患者的预后就不乐观。NIHSS评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做出的判断,并未对患者的脑梗死部位进行分析判定,而梗死部位随着时间进一步的发展,势必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而采用DTI和DTT进行预测,能够得到CST与梗死部位的位置关系图像,进而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患者疾病进行评估。

综上,DTI及DTT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且DTT能在活体显示CST走向的成像,并对患者无创。因此,采用DTI联合DTT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具有比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预测值分组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加拿大农业部下调2021/22年度油菜籽和小麦产量预测值
±800kV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夏季实测值与预测值比对分析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