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情节分析
2019-04-25陈玉驹
情节,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各个情节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这个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小说情节除去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比如鲁迅的《药》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比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场面
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一、概括情节
概括情节,要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何人”“做何事”是其核心信息,不能省略;此外,还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主语一致。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需要注意。
枪口下的人格
文/徐树建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此为故事的发生:1944年8月,在德国的一家咖啡馆里,贝尔蒂俘虏霍夫曼。)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邁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迈尔侮辱霍夫曼,为下文贝尔蒂保护霍夫曼做铺垫。)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小说的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这一情节意在表现贝尔蒂的伟大人格:尊重俘虏。)
⑥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虽然贝尔蒂尊重俘虏,但是这种尊重是有原则的:坚持人性,同时遵守法律,且与法西斯军国主义倡导的尊严有本质的不同:一个真诚,一个虚伪。)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此为小说的突转:贝尔蒂刚取得胜利,霍夫曼们又卷土重来。这一突转是为下文表现贝尔蒂伟大人格提供情节依据。)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揭示法西斯所谓尊严的虚伪,与贝尔蒂践行的尊严有本质的不同。)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11○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12○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此为小说的高潮:贝尔蒂脱险。)
13○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迈尔此时的表现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用迈尔的懦弱反衬贝尔蒂的勇敢。)
14○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15○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16○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17○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18○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19○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20○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此为小说的结局:贝尔蒂从容赴死。)
(有删改)
问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脱险——赴死。
二、情节安排技巧
(1)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2)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误会:让作品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误会(或者是双方互生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误会法运用恰当,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
(9)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小时的故事
文/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介绍马拉德夫人的主要特征——有心脏病,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她获知丈夫死讯时的表现张本:并不悲伤——与读者正常的阅读期待相反。)
②要是別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好生奇怪——马拉德夫人对马拉德到底爱是不爱呢?)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主观感受,写出了马拉德夫人获知丈夫死讯后的轻松、惬意之情——好歹毒的妇人!)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介绍马拉德夫人获知丈夫死讯后的轻松、惬意的原因:丈夫在,马拉德夫人不自由。由此,上面所谓的歹毒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自由,毋宁死!)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是有罪的,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目的正确并不能掩盖手段的错误与残忍!至此,我们不仅不能指责马拉德夫人,还应该点赞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人生在世不就是追求一个“自由”!对于生命来说,除了自由,“神马”都是浮云!)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呵呵!)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露易丝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突转——丈夫竟然没事似的回来了!马拉德夫人前面所有的关于自由的美好的幻想顿时化为了乌有——请問人世间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吗?)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马拉德夫人真的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吗?)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问题: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①悬念。小说开头提到主人公患有心脏病,大家在告诉她丈夫的“死讯”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后来,马拉德太太又执意避开众人,反锁在自己的房间里。一步步悬念的设置,推动读者逐渐接近真相,使情节趋于高潮。②突转。小说结尾处,丈夫的回归使情势急转直下,眼看着自己美梦化为泡影,妻子因意外打击突发心脏病死亡,人物命运发生急转,悲剧性得到充分体现。③对比。外人担心马拉德夫人会因为丈夫去世的噩耗而崩溃,而马拉德夫人却因为丈夫的去世而得到解脱。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物痛苦的挣扎突出人物对自由的渴望。小说的结尾人们都以为马拉德夫人是因为过于高兴而死,其实她是因为极度的惊恐和绝望而死。二者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省。④误会。理查德把马拉德的“死讯”通知了马拉德夫人露易丝,露易丝误以为丈夫真的死了,才产生对自由强烈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无限的憧憬;但马拉德并没有死,误会解开了,但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过程与结果令人深省。
三、情节作用
就像塑造人物形象一样,作者叙写每一个情节都是有意图的,是有作用的。情节一般有三个作用:
(1)一个情节为下一个情节或提供依据,或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表现主题:事件的背后当然是人生道理。
(3)表现人物: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天窗室
(美)欧·亨利
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去一楼看双开间客厅。“这壁柜里,可以放骨骼标本,麻醉剂,或者——”
“我不是大夫。”丽森小姐打了个寒战说。(注意“寒战”一词,精准地揭示了丽森租房时的浓重羞涩的心理。)
帕克太太用冰冷的眼色瞪了一眼,领她去看二楼。(注意“冰冷”,生动地刻画了帕克太太的势利。)
“八块钱吗?”丽森小姐说,“啊呀!我只是一个穷苦的做工小姑娘。”
帕克太太露出鄙夷的神情,领她到三楼去看斯基德先生的大房间。斯基德先生整天待在里面写剧本。每个找房子的人总被引到他房里去欣赏门窗垂饰。每次参观后,斯基德先生害怕被勒令搬家,就会付一部分欠租。(注意“鄙夷”“总被”等词,继续刻画帕克太太的势利和精明。)
“这太美啦。”丽森小姐看着门窗垂饰,嫣然一笑,笑容跟天使一般美。
她们走后,斯基德先生忙把他剧本里黑发、高挑的女主角抹去,换上一个头发浓密光泽,容貌秀丽活泼,娇小顽皮的姑娘。
不久便响起了一声:“克拉拉!”警钟似的向全世界宣布丽森小姐的经济情况。一个黑皮肤小鬼带她爬上阴森森的梯子,把她推进一间顶上透着微光的拱形屋,吐出带有威胁意味的字眼:“两块钱!”
“我租下!”丽森小姐嘘了一口气。(租不起好房子,只能租“两块钱”的天窗室——点题,并为下文丽森小姐想念比利·杰克逊、被比利·杰克逊拯救等情节做铺垫。)
丽森小姐每天出去工作。晚上她带一些有字的纸张回家,用打字机誊清。没有工作的晚上,她就跟房客们一起坐在门口台阶上。每逢此时,男房客们都乐开了,马上围拢过来。尤其是斯基德先生,他心里早把丽森小姐派做他私人浪漫剧的女主角。还有血气旺盛的大胖子胡佛先生,和年轻的埃文斯先生。
一个夏天傍晚,房客们闲坐着,丽森小姐忽然抬头看看天空,爽朗地笑起来,嚷道:
“哟,那不是比利·杰克逊吗!”丽森小姐用纤细的指头指着。“每天晚上我都可以从天窗里望到它。我管它叫比利·杰克逊。”
“可不是吗!”在公立学校教天文的朗纳克小姐说,“我倒不知道你是个天文学家呢,丽森小姐。”
“是啊,我跟任何一个天文学家一样,知道火星居民的秋季服装会是什么新式样。”
“可不是吗!”朗纳克小姐说。“你指的那颗星是仙后座里的伽马。”(原来不是“比利·杰克逊”啊,好一个情种,无理而妙!)
“哦,”埃文斯先生说,“我认为比利·杰克逊这个名字好得多。”
“我也同意。”胡佛先生呼噜呼噜喘着气,反对朗纳克小姐。
“从这儿望去还不是顶清楚。”丽森小姐说,“一到晚上,我的屋子就像煤矿的竖井,比利·杰克逊就像是夜晚女神用来扣睡衣的大钻石别针了。”
之后有一段时期,丽森小姐没有带那些纸张回来打字。她早晨出门挨家挨户地跑事务所,受尽了冷落和拒绝。(写丽森生活不尽如人意,为下文丽森得到爱情张本——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必为你打开一扇门——有志者事竟成!)
有一晚,丽森小姐筋疲力竭地爬上了帕克太太的石阶。她没有吃晚饭。在她踏进门厅的当儿,胡佛先生遇到她,看准机会向她求婚,一身肥肉颤巍巍地挡在她面前。丽森小姐闪开了,他想去抓她的手,她却举起手来,有气没力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她倒在床上,在那个地府般的屋子里,慢慢地抬起沉重的眼皮,微微笑了一下。因为比利·杰克逊正透过天窗,安详、明亮地照耀着她。她想抬起胳臂,抬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她总算把两只瘦削的手举到了嘴唇上,从黑暗的深淵中朝比利·杰克逊飞了一吻。
“再见啦,比利。”她咕哝着,“你在几百万英里外,甚至不肯眨一眨眼。可是,当四周漆黑一片时,你多半还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是吗?……几百万英里……再见啦,比利·杰克逊。”(青春少女的心,多绵密啊!)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克拉拉发觉丽森小姐的房门还锁着,喊人把门撞开。有人便跑去打电话叫救护车。
没多久,救护车开到。一位穿白亚麻布罩衣的年轻医生跳上石阶,他举止沉着、灵活,光洁的脸上显得又潇洒,又严肃。
“四十九号叫的救护车来了。”他简洁地说,“出了什么事?”
帕克太太没好气地说:“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救不醒她。是个年轻的女人,叫埃尔西·丽森小姐。”
“什么房间?”医生暴喊起来,帕克太太生平没有听到过这种询问房间的口气。
“天窗室,就在——。”
医生显然很熟悉天窗室的位置,四级一跨,已经上了楼。
不一会儿,就看见医生抱着那个天文学家下来了,那神情像是抱着一个死去的亲人。
他们注意到,医生并没有把他抱着的人安顿在担架上,他只是对司机说:“拼命快开吧,威尔逊。”
第二天早晨报纸上有消息说,贝尔维尤医院收了一个住在东区某街四十九号,因饥饿而虚脱的年轻女人。负责治疗的医生比利·杰克逊声称,病人定能复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典型的欧·亨利小说结尾笔法。)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题为“天窗室”,为什么开头写帕克太太带领丽森小姐逐层看房的过程?(6分)
①烘托天窗室的简陋阴冷。②表现帕克太太的势利和丽森小姐的贫穷。③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故事展开作铺垫。
2.文中的画线句表现了丽森小姐什么样的心理?(4分)
①“再见”:诀别时的依依不舍。②“几百万英里外”:觉得比利遥不可及的绝望。③“不肯眨一眨眼”:对比利的无动于衷感到遗憾。④“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为能看到比利感到慰藉。
3.简要概括主人公丽森小姐的形象特征。(4分)
①美丽活泼,热情善良。②在极度贫困中,独立坚持,自尊自强。③默默爱着心上人,看不到希望却执着坚守着纯真的爱情。
4.小说以第二天上午丽森小姐被比利·杰克逊医生所救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①揭开比利·杰克逊是丽森小姐心上人的谜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②揭示了天窗上的星星原来是丽森小姐爱的寄托,读者在恍然大悟后被深深感染。③暗示了丽森小姐与比利·杰克逊之间的爱情故事峰回路转。④点明主题,即对美好纯真的爱情的礼赞。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