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2019-04-25倩,张婉*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崔 倩,张 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由脑部缺血缺氧导致脑部神经损伤从而引发的疾病[1]。该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会遗留严重后遗症,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现代康复学理论认为,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间,予以适宜的康复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3,4]。临床路径是根据某一疾病人群制定的标准护理服务计划[5]。本研究在临床路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对来我院治疗的42例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42)与对照组(n=42)。纳入标准:⑴均经颅脑CT、MRI确诊,符合第4界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6];⑵首次发病,年龄>18岁;⑶意识清醒;⑷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合并严重后遗症者;⑵合并严重认知障碍者;⑶合并严重肢体障碍者;⑷脑梗死急性期者;⑸合并颅脑外伤者;⑹合并全身性感染疾病者;⑺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试验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9~78(57.56±4.26)岁,发病时间1~28(17.04±2.21)h。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2~79(57.30±4.97)岁,发病时间1~27(17.12±2.36)h。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包括饮食护理、体位护理、给药护理、运动康复指导等。

试验组患者予以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⑴建立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小组,由科室医生、护士长、康复医师、营养师组成,完善各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在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研究。⑵制定干预措施:参照2011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以及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联合国防部制定的2010版《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管理临床实践指南》[7,8],经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以及咨询专家后最终修改完善形成路径式康复计划。⑶具体措施:入院1d,与患者及其家属一同制定康复目标,提出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由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并监督患者完全每日康复训练计划。a 指导患者进行各关节的屈伸、旋转、收展被动活动,指导患者适宜健侧肢体活动以带动患侧肢体,做向前、向上举等动作。b指导患者进行反射性翻身、俯身爬行、坐起、站立等活动,每天运动时间约60min。c指导患者练习拿筷子、端碗、洗脸、扣纽扣等日常活动。D使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系统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注意障碍训练,着重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转移、保持、选择、广度以及分配;记忆力障碍训练,主要训练患者记忆的短时、瞬时、长时;思维障碍训练,训练患者的思维方式、内容等;以上训练需要根据难度等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数量,缩短训练时间间隔。

1.3 观察指标

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与心理状态呈负比。⑵采用应对量表(JC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选择该方式的倾向越高。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简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3级评分法,总分66分,评分与上肢运动功能呈正比。⑷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正比。⑸采用MoC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总分30分,评分与神经功能呈正比。⑹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缺损状况,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比。⑺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计算数据,计数资料使用“%”代表,两组间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代表,两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身体状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FMA评分、ESS评分、MBI评分、MoCA评分明显

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积极应对积极面对 寻求支持 情感宣泄试验组(n=42) 干预前 1.21±0.37 1.55±0.31 1.32±0.42干预后 2.55±0.56*# 2.86±0.62*# 2.21±0.55*#对照组(n=42) 干预前 1.23±0.34 1.56±0.31 1.31±0.39干预后 1.92±0.45* 2.32±0.53* 1.80±0.47*组别 时间 消极应对自我依赖 屈服 逃避试验组(n=42) 干预前 2.50±0.43 1.89±0.22 2.09±0.46干预后 1.39±0.27*# 0.91±0.14*# 1.35±0.21*#对照组(n=42) 干预前 2.51±0.45 1.90±0.24 2.10±0.48干预后 1.81±0.32* 1.42±0.19* 1.79±0.24*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身体状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身体状况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IHSS FMA ESS MBI MoCA试验组(n=42) 干预前 23.74±4.69 34.15±5.48 47.54±7.13 24.15±7.29 16.25±2.73干预后 6.81±1.25*# 56.30±6.87*# 69.72±10.91*# 54.22±10.94*# 23.31±3.04*#对照组(n=42) 干预前 23.68±4.17 34.49±5.13 47.39±7.88 24.78±7.44 16.94±2.11干预后 12.79±2.44* 47.03±6.25* 54.40±9.21* 38.17±8.48* 20.11±2.84*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发生率极高,患者常会表现为偏瘫、步态不稳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属照顾,这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与照顾负担。循证医学认为,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在脑梗死发生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对挽救刺激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刺激受损神经细胞发出轴突再生,重建神经联络通路,促进脑梗死患者在3个月内最大限度的自行恢复部分功能,而早期刺激能够激发大脑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重组,故康复护理需要尽早进行。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是以临床路径理论为基础,在早期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优(P<0.05)。结果说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负面情绪产生,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表2中,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结果提示,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积极应对康复训练,减少其消极应对情绪,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表3中,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FMA评分、ESS评分、MBI评分、MoCA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结果提示,通过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干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