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体动力原因分析

2019-04-24宋玉婷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人才

宋玉婷, 张 磊, 倪 昕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攻坚期和关键期,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主题,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国内的职业教育实践都共同指向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校企合作。

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都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对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清晰的规划和构想。最新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更是明确了“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际参与者企业和职业院校参与合作的动机,除了政策的指引作用外,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1 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分析

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能够助力这一办学目标的实现。

(1)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操作。由于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的不足,单纯靠理论授课和简单有限的动手操作很难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而校企合作的开展,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因长期和康佳集团开展合作,自2009年开始,康佳每年派工程师到校亲自教授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并免费携带电视机供学生现场操作学习。据了解,康佳集团每年招收该专业毕业生几十人,学生进入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做到独当一面。

(2)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节约教育成本。由于办学规模、办学资金、实验实训设备等的限制,一般的职业院校很少具备类似于企业的完善的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存在短板。而校企合作的开展,鼓励企业出资到学校建立实习工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开展学生、职工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都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机会,从而让学校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毕业生。

(3)校企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为适应企业生产,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来自一线的直接操作经验,也就很难传授学生实用的操作技能。校企合作的开展,安排教师每年到企业参加一定期限的岗位锻炼,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最先进的设备操作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言之有物”,传授实用性更强的专业知识。

(4)校企合作能有效促进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导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让学生掌握更多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从而在就业市场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有效提高就业率。据2017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08-31 日,安徽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共33.8163万人,其中高职专科生占据50.41%。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求职中占最大优势的3个因素当中,实践工作经验占据第二位,如图1所示。可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成长的高职学生在求职时具有的就业优势不可小觑。

图1 安徽省2017年毕业生调查问卷之毕业生认为求职的最大优势选择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学校聚集着大批的高学历科研人才,拥有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但是往往生产条件、经济实力、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短板。倡导“产学研”融合的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最快转化,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成本控制等方面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校企合作拓宽了人才获取、培养渠道,提升了培养质量。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深化校企合作就是企业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渠道。以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中外合资兴建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主导产品是食用油脂、优质蛋白饲料、米面等。但是安徽省内乃至全国范围,能培养粮油饲料技术人才的学校寥寥,导致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和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一直以来,该企业不断加大和全国唯一以“粮食”冠名的高等院校——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17年,该企业与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合作,“益海嘉里”冠名班应运而生,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同时享有校企协同培养、校企双方奖助学金,毕业后考核合格者直接去企业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企业转型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好企业在职教育,完善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近年来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食品企业要在行业内取得更好发展,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食品消费与需求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性和方便型方面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对于推动食品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注重高度人才培养,采用包括新进员工培训、在职培训、轮岗、内部晋升制、行业交流等培训方式,使得员工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增强了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2017年企业和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强强联合开办“青松班”,开辟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途径,有利于实现学生“由课堂理论走向工厂生产”的跨越式思维和能力培养,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的青松人,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并为国家粮食食品产业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节奏和环境,同时,利用职业院校优势完成在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的开展,还有利于扩大企业在未来职业人群中的影响力,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将显著提高企业的宣传效果,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

3 结束语

参与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但在目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主体权利义务不够对等,动力强弱不同,加之企业参与办学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有限、一些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落实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使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状态远远未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还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加强引导,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强化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利益和权利的保障,让校企合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