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2019-04-24四川庄永红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纲高三试题

四川 庄永红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已由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发布,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及规律,对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简析解读,重点对高三复习备考提些建议。

一、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

1.保持稳定,坚持考查学科能力

与2018年相比,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都变化不大,保持了高考考查内容的稳定性。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景,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预计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仍体现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坚持能力考查方向,注重必备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考生把已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考试中学习应试技巧,及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迅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主动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围绕评价,渗透“一体四层四翼”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紧紧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继续渗透“一体四层四翼”内容。“一体”是指立德树人,即为什么考,充分发挥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和人才选拔功能,树立考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意识。“四层”是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即考什么。“四翼”是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即怎么考。所以试题要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展示考生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强调地理就在身边,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关注生活,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也是形成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考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如通过高考试题引导考生关注近一年来发生的重大地理时事:全球研究重点、国家重大政策、社会关注热点等,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月球探测、“一带一路”倡议、川藏铁路等,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解决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建议

1.学习《考试考纲》,对比课标,改善高三课堂生态。

高三后期复习时的地理课堂以讲练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上课形式过于单一,复习效率有待提高。教学内容也比新课教学枯燥,没有新意与激情,高三课堂较为沉闷。高三地理课堂就可以不用激趣了吗?有没有必要改变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个现状?

基本理念1基本理念2基本理念3基本理念42011年义务段地理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义务段地理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从地理的视角思考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而2017年颁布的高中新课标通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从两个课标中可以得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与2019年《考试大纲》精神高度契合。

地理学科强调实践。所以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学生核心素养。而地理实践力不仅仅包括研学旅行,针对高三学生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变学为教,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主体真正参与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在高三课堂依次让学生上讲台一展风采,实行一个学生“每天一讲”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胆略、拓展学生视野的目标,还可以激发高三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等。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学生先收集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利用假期上网或生活中的情境,也可以是教师提供);学生就资料提出要上讲台分享的与地理基本规律、原理相关的初拟主题(包括主干知识点思维导图、试题评讲、小专题复习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交流并整理思路;学生走上讲台分享;由师生共同评价(包括自评),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因为在此过程中,可以及时暴露学生专业术语欠缺的问题,教师可以换个角度从学生维度真正了解学情等,所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2.紧扣《考试大纲》,找准考点,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两者都要抓。《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范围和要求,因此,学生复习要紧扣《考试大纲》,找准考点,抓住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紧跟老师节奏,提高复习效率。与此同时,注重加强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贯穿于整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高考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如地图就是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地图是高考地理题的一大特色,而等值线图纵贯中学地理教材,是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常见题型之一,所以等值线作为一个高频考点,几乎年年都会出现,每年出题角度都会有所创新。以下例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案例。

【典例】(2012年新课标卷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 )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试题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推算方法的熟练程度。而学生在答题时容易出现信息获取不全面而导致出错的情况。另外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得出错误结论。如本题利用河流两侧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而有些考生往往想不到。如果学生能够补绘地图中的等高线,再添上等高线上的数值(如下图所示),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10.D 11.C

3.吃透《考试大纲》,研读考题,提升学生审题能力

由于课堂中获得的是大量经过简化、模拟、抽象、有确定答案的结构良好问题,而现实中遇到的往往是复杂、鲜活、没有标准解决方案的结构不良问题,所以高考特别考查学生在面对新出现的地理问题时保持心态稳定、迅速联想必备知识、及时应变的能力;对新知识的举一反三、联系迁移能力;独立编制答案、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和相关文字、地理过程表达逻辑和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考查目的,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含有一些隐性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给考生解题带来障碍和干扰。从而笔者认为考生一定要穷尽材料中的信息。在面对试题时一定用够、用透试题中的所有信息。如注意材料、图像、甚至图例、注记、包括图像中文字的大小、字体、字距等都可能蕴藏着解题的相关信息。做题时要细致地研究题目的文字提示,往往有些不起眼的字句都能成为解题的关键,可谓“字字珠玑”。

【典例】(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试题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但高分较难。从评分角度发现学生对图像中的纬度、海域没有用够和用透,没有得出北冰洋、北寒带这些简单但有用的信息;对文字中的“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理解不到位,全球变暖到种子库的安全之间没能找到恰当的语言描述出两者的逻辑关系等。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猜你喜欢

大纲高三试题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高三·共鸣篇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应试良方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