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让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创新构建新型科技扶贫服务体系

2019-04-24王敬东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管科技人员贫困地区

文/王敬东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是一项有益的探索,符合科技扶贫的特色,要总结经验,择机推广。”2018年10月,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调研“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屏山县运管中心后这样说道。

背景:“六大”问题逼创新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依靠人工层层传导的传统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县级以下科技服务迫切需要解决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乡村级科技人员总量严重不足。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产能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均较大程度落后于非贫困地区,科技需求非常大,而现有乡级及以下科技机构及人员基本为零,基层科技服务严重缺失。

基层科技人员专业结构不齐。

农村发展产业的现实情况是“一村多品”,甚至是“一家多品”。面对农村纷繁复杂、规模不一的产业类型,必然有多产业、多领域、多学科、多环节的科技需求,县上、市上的农业科技人员很难满足,且“单兵”独立作战的服务模式很难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服务手段落后。四川省贫困地区多处在偏远的山区或地广人稀的地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出现了问题,人工层层传导的方式让心急的需求者观看“慢动作”,结果很可能是“等到花儿都谢了”,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感受不到科技存在,也感受不到科技发展产业带来的“获得感”。

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产业发展问题有程度之分。县级及以下的乡土人才可以解决一些“小感冒”的技术问题,而面对面积和范围大、病情发展迅速的疑难杂症,还须专家出马。

传统服务平台投入高、效率低。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搞农村信息化建设,但多以政府高投入为基础,有些县乡村实现了设施“硬件”的信息化,但没有实现人这个“软件”的信息化,科技服务出现了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迫切需要探索以“人”为核心、软硬件兼容的农村信息化体系。

不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从需求领域来看,有种植、养殖的科技需求;从业态分布来看,有一产的需求,也有加工、市场营销等二三产的需求;从需求主体来看,既有企业、专合组织、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又有农民个体的需求。应对这些情况,传统方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贫困地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必须想办法让贫困地区真实地感受科技,感受科技“获得感”。为此,四川省科技厅提出了“互联网+科技+扶贫”的工作思路,启动了“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

做法:立足需求建平台

调研发现,四川省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微观技术、产业发展、市场供销、金融服务等多种需求,技术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需要提高。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反应快速、功能完善、有用有效”的思路,开发了“四川科技扶贫在线”,设计了“4+1”功能构架。其中,“4”即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4个模块,“1”即管理后台。

针对技术力量需求,实施专家服务。以APP为主要实现载体,也可通过Web窗口进行操作。农民和基层可以用手机APP方便地通过“点对点”“分级诊疗”两种方式向专家提问;平台管理机构通过判断将受理的需求分为网络一般信息服务和调度专家现场服务两大类。

针对生产发展需求,发布技术成果信息。建立品种、技术、加工、储运等农业技术保障云支撑平台,不仅提供技术信息,还提供技术正反两方面运用情况的典型案例,可为潜在使用者提供经验参考,也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启发。

针对产业信息需求,开展产业研判。平台提供产业现状、龙头企业、技术依托单位、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等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产业发展问题和正反案例,追溯技术依托单位,可为政府、企业、专合组织等提供产业发展的综合资讯,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而不是简单的“百度式”百科全书。

针对市场供销需求,链接电商平台。农产品卖不出去,再好的产业也是“死”的。产业要“活”,首先销路要“畅”。在线平台整合了全省农副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等电商平台,面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实施从原料到生产、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精准综合服务。科技不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还为产品销路搭建桥梁。产业“活”了,腰包自然就“鼓”了。

成效:科技扶贫的靓丽名片

在线平台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完善。2016年9月20日正式上线,截至2019年1月底,已建立专家服务队伍19085名,信息员队伍50125名;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信息1599条;发布产业信息488条;链接电商平台579家,网站访问量超过2300万次。在线平台已累计提供服务24万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基层农户、各类经营主体和基层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

反应快。在线平台要求运管中心10分钟内对技术需求信息进行回应,2小时内完成专家调度,6小时内完成咨询服务。通过网络即时沟通交流,反应更快、渠道更畅、解决问题更及时。例如,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快活岭村农户程会碧养殖的4000多只土鸡出现拉稀、不进食和部分死亡的情况,通过“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向畜禽专家求助。经巴中市运管中心调度,分诊至巴中平昌县畜牧站高级兽医师陈德涌处。当天,陈德涌通过查看土鸡病情描述和图片,指导程会碧对症下药,土鸡病情得到显著好转,为程会碧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无盲区。在线平台集聚了全省农业各产业领域和产业环节专家,打破了传统科技服务的专业限制、地域限制、手段限制,手机有信号的地方就有服务。对于基层的技术需求,原则上安排本县的科技人员予以解决;如县本级不能解决的,就上传一级,由市级组织机构和人员来解决。对于重大的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由省级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来支持解决。初步统计,试点期间70%的问题由本县专家解决,20%的问题在县域调动专家解决,还有10%的问题通过调动省市专家解决,实现了服务无盲区。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白岩沟村报送“白岩村村民自行扦插育种的白茶苗,一直都不成功,希望得到解决”的信息需求,运管中心逐级调动县、州、省级专家进行回复,最终由四川农业大学“林学民间首席专家”胥宗林实施现场服务。农户说:“科技扶贫这个平台太好了。真没想到,我们报的一个小小问题,会把省上的专家搬到我们这个既偏远又落后的小山村里进行现场指导。”

成本低。通过试点发现,90%以上的服务是“小感冒”,不需要到现场就能解决。传统到现场服务的方式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占用科技人员大量时间,科技人员特别是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帮扶技术人员的外出成本包括差旅费、补助费等各类实际支出和时间成本。据测算,科技人员每年在基层从事技术服务约20次,成本约2万元,平均每次1000元左右。如果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现场服务的成本会更高。在线平台通过网络调度,在线咨询服务成本不超过200元,大大降低了科技服务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确实需要现场服务的多是疑难杂症或影响面大的问题,必须请“大专家”到现场服务。对于这样的服务,可以在县平台经费中解决,也可在年终申报专家重大服务补助,既充分调动了基层科技人员解决“小感冒”的积极性,又为“大专家”减了负。贫困地区的一个真实感受就是——“小感冒”也会全力以赴,“大专家”不用愁挂号。

服务实。在线平台建立四项机制,确保服务真实、有效。建立有效性判定机制,由运管中心对咨询问题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判断,确保有的放矢;建立回访机制,要求技术服务电话回访率100%、现场回访率30%以上;建立激励机制,对服务专家、信息员、运管中心工作人员实施补助奖励、表扬奖励和项目调整机制;建立制衡机制,平台对信息员进行评价,信息员或用户对专家进行评价,确保服务的真实性。在四项机制的保障下,平台确保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目前在线平台服务有效问题解答完成率达到了98%以上。

反响好。四川省的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推出后,快速、及时、高效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反映的技术需求和生产问题,深受基层和百姓欢迎,也深受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欢迎,不少科技人员主动要求参与服务,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已经成为科技扶贫的一张名片。例如,苍溪县将扶贫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宣传在线平台,使科技扶贫家喻户晓,“有问题找在线”已经成为共识。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省扶贫移民局等单位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启示:围绕“活”字建机制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站,而是一个“活”的运行系统。面对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人员多次研发、反复论证,紧紧抓住“活”的四个关键重点推进。

抓住资源整合的关键,解决“谁来动”的问题。整合涵盖四川省主要产业领域、熟悉本区域农业发展特点的科技人员,实现快速、及时提供在线技术服务,而且这种整合不是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玩数字游戏。同时,为帮助没有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在线平台表达精准的技术需求,组织建立覆盖88个贫困县大部分贫困村的信息员队伍(包括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实体经济技术员等),及时、准确、有效地提出技术需求。这两支队伍一个解决需求侧的问题,一个解决供给侧的问题,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有效的供需对接。

抓住资源调度的关键,解决“怎样动”的问题。为了让台上的在线平台不成为“僵尸网”,除了网站本身定位要精准外,还必须做好台下的功课,要有一个精干的、高效的、成体系的团队“做后台”。为此,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五有”标准,建设了实体化的省市县三级运行管理中心,试点地区已落实616名专人负责。运管中心根据信息员提供技术需求,就近、逐级分诊需求、调度专家,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抓住资源激励的关键,解决“高效动”的问题。精准脱贫是政府的责任,科技人员是解决贫困地区科技问题的关键群体。因此,要汲取以“硬件”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失败教训,抓住科技人员这个核心做文章,确保需求上得来、供给下得去。为此,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完善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平台建设投入保障:设立了省级科技扶贫专项,从2016年开始连续支持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了《科技扶贫服务类项目实施细则》,采取保底累进激励、通报表扬等方式对服务专家和信息员进行补助,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实现了“软硬件兼容”。

抓住机制创新的关键,解决“持久动”的问题。在线平台试点已初步建立建设模式、资源整合、人员调度、快速响应、经费保障、激励约束等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需求进行的创新探索。从试点情况来看,有效化解了贫困地区科技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对称的问题,有效化解了贫困地区科技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打通了高效运转的城乡信息化通道,架起了科技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桥梁,让贫困地区切实感受到了科技“获得感”。

猜你喜欢

运管科技人员贫困地区
声 明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浅论运管思想政治工作与运管事业各项工作相结合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
螺旋焊管传输设备运管车自动运行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