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思维:从课文迈向语文的跳板

2019-04-23祖月华

江西教育C 2019年3期
关键词:郑和词语课文

祖月华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从课文不断走向语文宇宙的必然要求。新课标对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思考和丰富教学方法。本文提出要从机械到灵动,在联结思维中裂变;从单一到立体,在对比思维中提升;从狭隘到广泛,在纵向思维中扩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从机械到灵动,在联结思维中裂变

学生广博的语言离不开大量词汇的积累,熟练掌握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丰富的词汇量作为支撑,有了词汇的支撑,在内心形成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才能为后续的听说读写搭建支架,从而凭借自身的阅读思维去领悟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

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中“如饥似渴”意思时,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谈谈理解,然后尝试运用文本中展露出来的语言来感知,如“拼命”“不分昼夜”“不停”等。紧接着,教师利用文本中“盲文被磨平”的资料,让学生走进凯勒几近疯狂的忘我学习状态,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回读,将这个词语浸润在具体可感的文本情境之中。教学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原本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了洞察、琢磨的境界,为后续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础。

著名语言学家戴汝潜先生说过:“一个词语的学习,需要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接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原始经验和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将文本、生活与原始知识储备进行悄然链接,以更加灵动的视角进行了词语大意和内涵的揣摩,强化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二、从单一到立体,在对比思维中提升

阅读教学最缺乏对比性思维能力的历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比性思维相对复杂,也最具系统化,是一种兼备创造性、批判性和思考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就需要在充分考量“学生如何学”的情况下,尝试将文本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借助同类型的共性对比、不同类型的差异对比,帮助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建立起阅读思维的情境模型,更好地解读文本。

以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为例,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利用课文最后的总结进行主旨揭示:追求利益应该是最大的,但将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如此单一的策略,学生始终处于被灌输的尴尬之中,其实我们可以尝试转变思路,在教学课文后,教师出示写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让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有了彼此之间的相互映衬,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他们也意识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果,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天赋,但也需要及时把握机会,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完全执着于教材本身,而是将学生的思维放置在对比的情境之中,为学生补充了与其主题相关的文本,从更加立体化的视角完成了自己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理解意识,让学生的阅读性思维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迈进。

三、从狭隘到广泛,在纵向思维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纵向性思维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著名学者成尚荣先生指出:“应该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通道,为学生的心灵留出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将主动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广阔的思考时空,让语文的学习真正发生,始终将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央位置,借助于大量的略读、深入的细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以此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了与郑和远航相关的资料与文本,比如邱树森先生所写的《郑和先世和整合》、上山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等,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本,从多个维度来感知郑和,了解与郑和相关的故事以及远航的历史价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组织学生通过诗歌朗诵、激情演讲、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抒发感受。这种持续性、多种感官的多维体验,综合了学生富有思维的认知体验,充分激活了学生多维化的表达方法和具有实用性的阅读策略,最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这一案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不再止步于固定的一篇课文,他们在自主阅读、思考以及表达的思维历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内存认知迈向了更为深刻而广阔的世界。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关注语言,其本质就是要解读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只有在不断地深入思考中,将学生阅读思维意识充分释放与展示,帮助学生浸润在有思考、有深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核心能力地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郑和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