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9-04-23王从华

江西教育B 2019年3期
关键词:词句文艺教学内容

王从华

导 读:

文艺随笔兼具实用文和散文的特点,但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其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理解课文传递的知识,其次是评析作者个性化的智慧和语言表达,核心是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都应该与上述教学内容相匹配。

文艺随笔也称文艺小品,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既有实用文的特征(向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传递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又有散文的特点(形式自由灵活、语言富有文采)。依据文本的体式特征,文艺小品常态的阅读应兼顾这两个特征,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获取文章传递的知识,而且对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包括语言和章法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由于高中生这类读者的特殊性,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达到常态的阅读层次,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和经验,给予阅读方法,帮助其积累阅读经验和策略。当然,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前提性问题——为什么读,也是需要讨论的。下面以文艺随笔《咬文嚼字》的教学为例,来探讨文艺随笔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么读三个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读:回归真实的阅读任务情境

所谓真实的阅读情境,是指社会读者在自然中,需要完成的真实阅读任务,其核心问题是阅读活动是为何发生并持续展开的。就文艺随笔而言,读者是特定的,包括有文学读写基础的文艺爱好者、作家和文艺评论研究者;目的也是特定的(消遣性阅读除外),即“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获得文章介绍的知识为主”[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共有31次提到“情境”,其中,在“教学建议”部分第五条“探索信息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指出,“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带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2]高中生学习阅读文艺随笔,首先要与真实的“社會阅读情境”对接,完成“自然阅读任务”的同时,还要学习阅读方法,核心是积累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经验,掌握和丰富阅读策略。阅读教学要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就需要创设“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驱动学生阅读,进而“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3]。

《咬文嚼字》是高中阶段一篇典型的文艺随笔,通过查阅已发表的《咬文嚼字》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一些老师已有创设任务情境的意识,浙江宁波市鄞州中学的卢杏琴老师的课例比较具有代表性,她在二次试教中创设的四个活动任务很值得称道。[4]

(1)通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 实例 分观点 总观点 1-2段 3-4段 5-6段 ]

(2)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本文作者表达的一些基本观点。

(3)你能用本文所学的相关知识来鉴赏这首《江南》吗?

问题1:将“戏”改为“游”,好吗?

问题2:“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其实就是“鱼戏莲叶间”。那将它删去或者压缩为“鱼戏莲叶东西南北”,可否?

问题3:诗歌的意象“鱼”“莲”,又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4)在你阅读、写作、生活中,又有哪些“套板反应”或“炼字”的例子呢?请举例。

活动任务(1)(2)指向知识的获取,活动任务(3)(4)指向知识的运用,设计意图清晰,也符合实用文传递知识的文体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葛龙龙老师的课例也设计了运用知识的活动任务:推送了学习资源(培根《谈读书》和朱光潜《谈作文》),课后提炼和概述自己所理解的好作文的标准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总并准备课堂展示,结合老师提供的作文规范标准和好作文的要求,师生共同确定作文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个任务已跑到另外的文章阅读上了,恰好提供了一个反例,这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前文已经指出,《咬文嚼字》不仅具有实用文的特点,还具有散文的特点,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自然阅读”,还要“学习阅读”。卢老师设计的活动任务解决了“自然阅读”获取知识这一任务,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解决“学习阅读”帮助学生积累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经验和策略这一任务。本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如用辞章法的考究、例子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进一步去品读的。基于此,可设计这样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培养其批判阅读能力: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结尾处写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联系文中的实例,在阅读杨书松老师的文章《咬文嚼字话“推敲”》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评述作者的表述是否矛盾。

这一任务设计的目的是,分析文章“内部逻辑的自洽性”和“借助外部知识审视作者的依据、判断或结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才真正掌握了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的双重任务。

二、读什么与怎么读: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体两面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5]与“自然阅读”或“社会阅读”相比,高中生的阅读处于较低的水平,集中体现在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对教材中的选文阅读兴趣不高,是浅读甚至是误读。因此,高中的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即在真实的阅读任务情境中学习阅读,积累与建构高水平的阅读经验,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而言,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上,知识的获得、情意的发展均围绕着掌握阅读方法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前文已经指出,《咬文嚼字》兼具实用文和散文的特点,但是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阅读方法既包括战略层面的阅读取向,即用阅读特定文本的方法阅读这一篇文章,也包括具体层面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即看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内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等。在阅读取向上,毫无疑问把《咬文嚼字》当作实用文来读是第一位的,当作散文来读是第二位的。而阅读教学内容则体现在具体层面的阅读方法上,即如何看到文章的关键处,如何从这里读出东西来,分别回答这一篇文章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问题。就文艺随笔这类文体而言,“读什么”的“什么”主要指向“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教学内容指的是学生应该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而缺失的知识、经验和策略;“读出什么东西来”的“什么”主要指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和用“对话的、反思的、批判的态度”去看而得出的结论,在这里,教学内容主要指准确理解和用“对话的、反思的、批判的态度”去看“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策略。

由于《咬文嚼字》文体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只带着学生活动一番(如概括文中的事例和观点句、概括本文学到的知识等)而缺少知识(如何概括的知识)的介入;二是有知识进入,但是却抛开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辨析、加工的知识,陷入对文章中具体事例理解的知识,偏离了核心阅读知识。因此,如果从“读什么”与“怎么读”两个维度,审视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读什么这个角度而言,《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什么”应该指的是能表达作者独特观点的“关键词句”,教学内容是找到并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加工、转换的知识、方法和策略;而读出“什么东西”的“什么”应该指的是对表达作者独特观点的“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反思、批判,教学内容是准确理解、反思、批判表达作者独特观点的“关键词句”的知识、方法和策略。如卢杏琴老师在《咬文嚼字》课例中教给学生概括课文1~2段和5~6段作者观点的方法(辨别、分析、筛选出最具有概括力度的语句),葛龙龙老师在《咬文嚼字》课例中的文本互读环节,尝试运用《说“木叶”》一文中学到的案例性知识,帮助学生读懂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的知识,也是有益的尝试,存在的不足是没有把两者有机地关联起来,指导学生生成这篇文章阅读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匹配性的讨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展了阅读教学的时空,创新了新的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6]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还是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的教学,与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是第一位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生成的主体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匹配。否则,课堂教学中的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或线上线下 的“混合式”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葛龙龙老师的《咬文嚼字》课例虽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但他运用信息化工具,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理解朱光潜先生阐释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与传统的师生问答相比,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和交互性都有很大的变化,也非常有效,值得肯定。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桂华.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J].语文学习,2013,(10):4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9.

[4]卢杏琴. 基于学生“理解”状况的阅读教学改进——以《咬文嚼字》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5,(5):39-43.

[5][6]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猜你喜欢

词句文艺教学内容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