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2019-04-23陈戈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世俗化佛像雕塑

陈戈阳

摘要:佛像雕塑艺术是我国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一支主干,经历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变迁和演化,见证着不同时代不同朝代的特质与观念。佛像艺术的雕塑技术逐渐完美,但内在的宗教精神思想逐渐变弱,最终走向世俗化。

关键词:佛像;雕塑;石窟造像;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59-02

一、前言

宗教始终是中国一个比较深刻的文化论题,而佛教文化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条主要脉络,绵延至今,时弱时盛,不曾绝迹。佛教文化直接为中国的雕塑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也让雕塑艺术在浓郁的宗教文化中繁衍生息,遺传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雕塑艺术有了一个新的主题,佛像雕塑艺术渗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扩展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佛教虽源自印度,但佛像雕塑艺术在中国有着创造性地发展,有了不同的面貌和内涵。中国的佛像雕塑艺术在封建历朝历代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与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反映着时代变化和历史轨迹。

二、秦汉时期——佛像雕塑的早期

秦汉时代,中国版图整合一统,建立完整的国家,佛教文化得以传播,佛像雕塑艺术得以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西域交通要路,印度的佛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中国,同时佛家具象化的佛像也成为中国信仰者的膜拜对象,佛像的原型主要来自释迦摩尼的形象。

尽管佛教雕塑始于东汉时期,但此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雕塑技术和本土化的雕刻风格。这也是佛像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

东汉时期,人们知道有佛,对佛的形象的认识来自印度的手绘图像。山东滕县画像石中出现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项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这一时期人们对佛的形象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因为缺乏完整或者清晰的图样,工匠无法塑造出真实的细节,佛像的艺术感有所欠缺,不过大多佛像还是具备了佛像高肉髻,唇髭、双手重叠或手施无畏印、通肩大衣等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成为佛像区别于其他人物雕塑的基准,也成为后来佛像造像的定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石窟造像的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政权分崩离析,地方军阀割据,在这样的混乱时代,儒家的正统思想显得有些赢弱,而佛教思想使人民在苦难中获得了精神慰藉。佛家的“现世因果,对于封建国家的安稳统治有着某种契合,因而佛教成为政治的附庸被广而推之,也建造了大量佛寺和佛像。

魏晋时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关键期,雕塑艺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考古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大量的雕塑作品,包括泥塑、石造像,雕塑手法趋于成熟,注重细节刻画,而雕塑作品与佛教有着渊源,因而雕像的内涵比较深刻,形象比较夸张,许多佛教宗教性作品源源不断地出产,尽管宗教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但上乘佳作也为数不少。

从地域上来看,佛像艺术主要在北方繁衍,在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石窟内雕塑有不同质地形式的佛像,如石刻雕像、木刻雕像、泥塑、铸铜等,政治的推动和人民的信仰使佛像雕塑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也能理解魏晋时期雕塑素材的单一化倾向。佛像雕塑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凸显儒雅气质,而并非粗粝的塞北风格。这一时期开凿出了像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几个著名的石窟。这些石窟被开凿出来并非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被补充、修复和完善,留下了时代的印痕,成为历史见证的活化石。

南北朝后期,佛教空前发展,极为繁盛,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中可见一斑。而这个时期是中国佛像制造的繁荣期,中国的雕刻艺术大量应用在佛教建筑和装饰上,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一些能工巧匠能够制造出千姿百态的佛像作品。而且中国古代的雕塑工匠将传统手法融入外来风格,使中国的雕塑出现了崭新的风格风貌,在艺术上更进一步。不过随着佛教的盛大,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南北朝时期发动二次灭佛运动,直接导致兴盛的佛教衰弱,佛像雕塑艺术也受到冲击。

四、隋唐时期——佛像雕塑艺术的巅峰

隋唐时期是佛像制造的辉煌期,尤其是盛唐时期,唐朝的文化极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盛唐在当时被誉为世界国际文化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背景下,唐朝的雕塑文化也空前展现出创造性和想象力,充满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佛教造像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使得唐代的雕塑作品呈现出中国独特风格的造像特色,显示出崭新的时代风貌。

佛教造像极具个性化和理想化,技术成熟。从唐代的审美观念来看,唐代佛像体现了“以腴为美”,大多脸型饱满,轮廓鲜明。唐朝改变北魏以男性为菩萨像的取向,变成了母性的菩萨像,而菩萨的原型多来自于当时的歌妓和宫内艺人。菩萨像大多弯眉细目,樱桃小口,婀娜多姿,上身裸露,她们丰腴健美,充分体现了女性特有的美,却也反映出了“男女平等”,“菩萨未来必然成佛”的观念。整体上唐朝雕塑者并未羁绊在宗教化的形式中,而是根据“人本身”和直观的审美创造出形态样貌不一的佛像。从雕刻手法来看,唐代为了使雕像更为细腻和精准,雕塑刀具由直为圆,避免了刀锋的过度破坏,使得佛像的神态更加生动鲜活,衣纹更加流动飘逸。

盛唐是唐代社会各种艺术最富有成就的时期,李唐统治者对佛教文化和佛像也极为重视,在武则天时期和唐玄宗时期成为了唐代佛像艺术发展的两个黄金期,建造或增修敦煌莫高窟、奉先寺、龙门石窟、天龙山和乾陵诸石刻等不朽的杰作,成为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高峰。其中,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莫高窟更为兴盛,洞窟达千余,佛像由千百匠师精心雕刻,是唐朝雕塑繁荣最为集中的一个体现。龙门石窟在唐朝时期进行大规模开凿,洞窟达数十处,工程浩大,其造像艺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佛的造像具有理想化的想象力,佛像表情性格栩栩如生,比如阿难安静柔和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严肃和力士的刚强暴烈,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奉先寺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在唐代被开造出来,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龛,佛像形态各异,刻画入微,显示了唐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是雕塑史上的奇观。

五、宋元时期一佛像雕塑艺术偏向世俗化

宋元时期的雕塑艺术相较于隋唐已有颓势,封建的集权和政治的动荡使得佛教艺术由外向偏向内敛。这一时期,雕塑比较注重写实性,雕刻更为精细,但艺术性有所降低。相比之前的朝代,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占主体地位。不过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的宗教神秘性渐弱,内在精神意义被削弱,佛像形象趋近于平凡世俗人物,寺庙中一些菩萨、罗汉、使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

宋代国富民弱,宗教文化活动频繁,出现了大量的寺观雕塑。宋代寺观雕塑中的佼佼者有苏州保圣寺及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保圣寺是一座著名古刹,其中罗汉塑像最为珍贵,被列为文物保护重点对象,现存宋塑罗汉九尊,形貌各异,写实中带有适当夸张,衣纹如行云流水,与山水泉石浮塑和谐统一。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为国内著名古刹。千佛殿内最为出彩的是40尊彩塑罗汉,其中三十二座雕塑来自宋代。工匠突破传统,不按既定模式造像,侧重写实,造像比例与真人一般高,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而且每一座罗汉像造型具有差异性,反映出罗汉的性格和个性,给人“有血有肉”的观感,而且从塑像的衣纹和身体构造可看到古人对人体结构的准确认知和把握,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塑像基本参考于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非理想中的佛,因而佛像赋予了人的本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军事实力强悍,征服着庞大的领土,同时也积极借助宗教的力量,因而在宋代衰弱的佛教在元朝复苏起来。元代造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忽必烈登位后,即以喇嘛教为国教,从此藏传佛教成为元朝的国教。杭州飞来峰佛盒石窟中的“梵式造像”,是我国元代造像的精粹所在。元代造像的主要特征是脸型丰满圆润,面向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肉髻高耸,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元代佛像的宗教化意义相对比较淡薄,从佛像本身来看,趋近“人性”,具有一定的真实化感官。

相较于汉唐时期的佛教的雕塑艺术,宋元时期的雕塑艺术在塑形和宗教功能上相对逊色,但在倾向于世俗化和纪实方面却有独到之处。

六、明清时期——石窟雕塑式微,寺庙造像世俗化

这一时期,从佛像雕塑题材上来看,石窟雕塑走向绝迹,而寺庙造像却愈加兴盛,且趋向世俗化、民间化,人民与佛教信仰的本源脱离,中国此时的佛像造型思想与佛家思想貌合神离。

明清时期佛教石窟造像骤减,寺庙比较兴盛,佛像雕塑剧增。雕塑沿袭传统定式,佛寺造像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不过雕刻技艺成熟,出产不少珍品。明清佛教雕塑主要是泥胎彩塑,其中羅汉像和侍女像比较突出,形象世俗化,人物表现个性化。明代的注重写实,佛像比例适度,人物刻画比较真实。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称,最为特色的是罗汉殿的彩塑十八罗汉,栩栩如生,个个神采奕奕,个性明显,塑造技法娴熟,使塑像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堪称“神品”。

七、结语

佛像雕塑艺术经过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洗礼和演变,逐渐融入了中华艺术文明的体系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尽管在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复杂,但始终是我国艺术文明强有力的一条主脉搏。佛像雕塑艺术历经千年,不仅见证了过去,而且还会走向未来。佛像雕塑艺术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新时代中我们既要保持其悠久的历史性,不要让国家的民族文化出现断裂,同时也要让佛教雕塑适应时代的发展,展现出新的魅力。

猜你喜欢

世俗化佛像雕塑
巨型雕塑
写实雕塑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