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语语气副词“怪道”和“嗔道”浅析

2019-04-23谢汉江

现代语文 2019年2期

谢汉江

摘  要:“怪道”和“嗔道”是两个只见于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气副词,表示确认和强调的语气,义为“难怪、怪不得”。前者始见于宋代,使用范围涵盖北京官话区和部分方言区;后者出现于元代,只在山东方言中使用。“怪嗔道”是“怪”与“嗔”作为语气副词并列后附上虚化成分“道”,凝合成与“怪道”和“嗔道”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三音节语气副词。

关键词: 近代汉语;语气副词;怪道;嗔道

“怪道”和“嗔道”是两个见于近代汉语的语气副词,都可以表示确认和强调的语气,义为“难怪、怪不得”。例如:

(1)王惠道:“当日在南昌相会的少爷,台讳是景玉,想是令叔?”蘧公孙道:“这便是先君。”王惠惊道:“原来便是尊翁,怪道面貌相似。”(《儒林外史》第八回)

(2)嗔道孩子成日恁啾啾唧唧的,原来都是这愿心压的他,此是你干的营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九回)

“怪道”在汉语普通话已不再使用,只见于部分方言中。例如:

(3)他是我过去的学生,怪道觉得眼熟。(《现代汉语词典》)

“嗔道”在现代方言中已不见“难怪、怪不得”的用例。张万起(2007)认为,“嗔道”在北京话中偶尔会使用,但不再表示“难怪、怪不得”,而是表示对别人言语或行为的不满。例如:

(4)他不高兴了,嗔道人家事先没有通知他。

“怪”和“嗔”在单用的时候也含有“难怪”义。例如:

(5)(宋仁宗)又问:“卿是那个梁家?”(梁适)对曰:“先臣祖颢、先臣父固俱中甲科……。”上曰:“怪卿面貌酷肖梁固。”(文莹《玉壶清话》卷三)

(6)嗔他恁乱蝍?叫喊的,只道打什么人,原来打他!(《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

“道”与“怪”和“嗔”组成词组时义为“言说”,但在语气副词“怪道”和“嗔道”中已经虚化,不再具有实义。

一、怪道

《说文·心部》:“怪,异也。”表示怪异、奇怪;又有埋怨、责备之义。先秦就已使用,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7)齊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8)冯村安慰说:“再努力继续寻找打听吧。这事也真怪!你别急,急也无用。好在过不久你们有可能搬来重庆,那时可以从长计议看看怎么寻觅。”(王火《战争和人》)

(9)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荀子·正论》)

(10)薛姨妈见连王夫人怪上,反不好劝的了。(《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11)傅先生说:“你要谢就谢他。我想我走漏这个消息,他也不会怪我。”(林语堂《京华烟云》)

例(7)(8)中的“怪”义为怪异、奇怪;例(9)~(11)中的“怪”义为埋怨、责备。

“怪”和“道”在线性序列上相邻使用最早见于宋代。

(12)汉高祖识吴王濞必为乱于五十年后,若圣神然,此非有奇术怪道以知之也。(范浚《香溪集》卷十一)

不过,例(12)的“怪道”与“奇术”并用,仍然用的是“怪”的基本义。

实际上,“怪道”在宋代文献中还可以写为“怪底”“怪得”“怪来”(张相,1953)。如:

(13)灯灯相续古犹今,怪底门前立雪深。(《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十七朱继芳《静佳龙寻稿》)

(14)怪得连阴不放晴,直教飞雪试轻盈。(《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十五施枢《芸隐倦游稿》)

(15)怪来水面无鸥鹭,多在残蒲落照湾。(《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二汪莘《方壶存稿》)

杨荣祥(2005)认为,例(13)~(15)中的“怪底”“怪得”“怪来”已经用作语气副词,但我们认为这一结论还值得商榷。虽然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尚未发现“怪道”作为语气副词的用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南宋时它就已经凝合成一个语气副词。我们在宋代文献中检索到一例:

(16)怪道使君无见解,城门前日不应开。(文天祥《出真州》)

明代,“怪道”作为语气副词已经十分普遍。例如:

(17)来旺道:“怪道箱子里放着衣服首饰!我问他,他说娘与他的。”雪娥道:“那娘与他?到是爷与他的哩!”(《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18)史老大惊曰:“怪道这个先生无问寒天暑天,日从涧中洗浴,浴水之处,往时浅浅的,今成一潭,深不可量。”(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十)

(19)富翁见了,喜之不胜,道:“怪道他如此富贵受用!原来银子如此容易!”(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这种用法在清代文献中用例又有所增加,但到民国就几乎不再使用了。

二、嗔道

《说文·口部》:“嗔,盛气也。”表示生气、发怒。这个意义一直沿用到现在。例如:

(20)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史记·项羽本纪》)

(21)游苔莎一下就生嗔发怒,大声喊着说:“咱们要把她撂开;现在咱们心里头,只许有你我两个人。”(托马斯·哈代《还乡》)

例(20)中“嗔目”同“瞋目”,指项王怒目而叱;例(21)“生嗔发怒”中“嗔”和“怒”对举,也是生气的意思。

“嗔”和“道”连用最早见于唐代《禅月集》:“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从意义和结构上看,这里的“嗔道”和上面的“向道”构成转折关系,应是动宾结构,因此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嗔”和“道”连用一开始是以词组的形式出现的,表示“生气地说”“发怒地说”。这样的用例在明代文献中可以见到。例如:

(22)两个虞侯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水浒传》第十六回)

由于人们对某事不满才会生气和发怒,因此,“嗔”又由表示“生气”“发怒”引申出“责备”“埋怨”之义。相应地,“嗔道”也引申出“责备说”“埋怨说”。例如:

(23)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24)那老者嗔道:“郎君为甚的爽约?我在辰时到此,渐渐的日影挫西,还不见来,好守得不耐烦……”(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七)

例(23)中的“嗔”表示“责备”“埋怨”;例(24)中的“嗔道”表示“责备说”“埋怨说”。

在近代汉语中,“嗔道”作为语气副词使用,义为“难怪、怪不得”。例如:

(25)你这们会管教,嗔道管教的大官人做了个“咬脐郎”!(《醒世姻缘传》第三回)

(26)嗔道你挤过我来,你待占这点子便宜哩!(《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九回)

可以看出,作为语气副词的“嗔道”与表示“生气和发怒”“责备和埋怨”的“嗔道”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引申关系。应当说,语气副词“嗔道”是与“嗔”单用时的“难怪”义相关。

张万起(2007)认为,语气副词“嗔道”出现在明代,表示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或原因。他对语气副词“嗔道”的语义判定是十分恰当的,但是对其出现时间的认定比实际出现的时间要晚。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在元代就已经可以见到“嗔道”作为语气副词的用例。例如:

(27)原来是黄巢手下张归霸,嗔道这般气高胆大。(元杂剧《雁门关》)

从元代到清代,“嗔道”作为语气副词使用的用例在增加,但到民国就几乎不再使用。

三、“怪道”和“嗔道”在近代汉语的使用情况

(一)“怪道”和“嗔道”在各个时期的用例

作为语气副词使用的“怪道”最早出现于宋代文献中,“嗔道”在元代文献中已有用例。而且从出现到清代,两者的用例都在增加,但到民国就很少使用了。为了能直观地了解“怪道”和“嗔道”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将目前所能见到的唐代到民国的用例数目列表如下:

说明:表格中的X/Y,X表示语气副词用例的数字,Y表示所有用例的数字

我们对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在宋代及以前的文献中“怪道”和“嗔道”在线性序列上连用时均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用法在元明清三代文献中均可以见到,民国也偶而见到。如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怪道”多是主谓短语,“怪”指妖怪,“道”是“说”的意思;《水浒传》中的“嗔道”也多表示“生气地说”。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怪道”和“嗔道”作为语气副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只在近代汉语文献中使用。清代是“怪道”和“嗔道”使用的高峰期,以清代為中心向时间轴的两端递减。

(二)“怪道”和“嗔道”的使用范围

“怪道”和“嗔道”在句中充当状语,通常修饰一个句子,一般不修饰单个词语。例如:

(28)只见他对着老爷默默的望了一刻,又说:“怪道这言谈气度不像个寒酸幕客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29)我还不晓的他老人家没了!嗔道今日怎的不见他!(《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

我们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醒世恒言》《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等十部文献作为检索材料,分别对“怪道”和“嗔道”进行检索,发现“怪道”在《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醒世恒言》《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中均有用例。例如:

(30)八戒道:“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来家哩!原来有这些好处,许大的家业,又有这多的小猴伏侍!”(《西游记》第三十回)

(31)你不和他两个有首尾,他的簪子缘何到你手里?原来把我的事都透露与他,怪道他前日见了我笑,原来有你的话在里头。(《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二回)

(32)(张媚姐)暗道:“元来这些和尚,设下恁般贼计,奸骗良家妇女,怪道县主用这片心机!”(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九)

(33)宝玉说:“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34)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说:“怪道呢,他昨日忽然交给我一块砚台,说是一个人寄存的。”(《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35)(舒军门)不禁大为诧异道:“他同我拉交情,说明不要我一个大钱,怪道我左等右等总不见你们进来,缘起是嫌三千太少。”(《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而“嗔道”只在《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中发现用例。例如:

(36)嗔道教我那里没寻,原来把这行货子悄地带出……。(《金瓶梅词话》第十三回)

(37)晁住媳妇道:“嗔道你不去助忙,原来守着他姨夫哩!”(《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是具有北京官话区特色的小说,词汇属于官话区系统。而《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是具有山东方言特色的小说,词汇属于山东方言系统。“怪道”和“嗔道”的使用情况说明,“嗔道”是近代汉语中具有山东方言特色的一个词,而“怪道”的使用范围比“嗔道”大得多,不仅在官话区使用,也在其他方言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难怪、怪不得”的语气副词“怪道”和“嗔道”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中都曾出现。《金瓶梅词话》中用“怪道”的例子如例(17)、(31);用“嗔道”的例子如例(2)、(29)、(36)。《醒世姻缘传》用“怪道”的例子如第八十二回:“怪道狄大哥这们几日不来,原来家里吊杀了个丫头。”用“嗔道”的例子如例(25)、(37)。

四、“怪道”“嗔道”的同义表达“怪嗔道”

在近代汉语中,“怪嗔道”是“怪道”和“嗔道”用作语气副词时的另一种同义表达。词性和用法与“怪道”“嗔道”完全一样,表示“难怪、怪不得”的意思,通常修饰句子。例如:

(38)(妇人)寻思半晌,暗中跌脚:“怪嗔道一替两替请着他不来,原来他家中为事哩!”(《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

杨荣祥(2005)认为,“怪嗔道”是“怪”和“嗔”同义并列加上“道”构成的,义同“怪道、嗔道”。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因为“怪”和“嗔”可以单用表示“难怪”,在这个意义上是并列的,与虚化后的“道”重新组合成为一个三音节的语气副词。

在近代汉语中,我们还发现“怪”“嗔”连用的例子。例如:

(39)公主诉罢衷肠话,高祖听言反怪嗔。(《大唐秦王词话》卷八)

不过,例(39)中的“怪嗔”表示对人的言语或行为表示不满而责怪、生气的意思,近似于“怪”和“嗔”的基本义的连用。

综上所述,“怪道”和“嗔道”都是在近代汉语中出现的语气副词,表示“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而恍然大悟,从而对新发现的情况予以确认”(杨荣祥,2005)。二者从出现之后用例逐渐增加,清代是二者使用的顶峰期,到民国后就几乎不见用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二者在句中充当状语,通常修饰一个句子,在单句中多用于句首,在复句中多用于靠前的分句,后面的分句句首往往还会出现语气副词“原来(元来)”。

参考文献:

[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张万起.说“嗔道”[J].南开语言学刊,2007,(2).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