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庭坚的草书艺术

2019-04-23邵仲武荆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艺术

邵仲武 荆敏

摘要: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是继唐代之后草书成就的又一高峰,他的草书从酝酿到成绩经历了四十年的历程。他以峭拔酣畅的形式语言营造了一个痛快淋漓的狂草艺术世界,成为与怀素、张旭比肩的狂草大家。本文力求通过黄庭坚一生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间推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黄庭坚草书作品详细分析,发掘黄庭坚草书之美。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14-02

一、黄庭坚的生平及草书认识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文学上黄庭坚与刘禹锡、白居易等大相径庭。他提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主张,反对陈言熟滥,喜用僻点奇字,开创出了一种生涩奇特的艺术诗风,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在书法上黄庭坚所追求的大致和文学上所追求的是一样的,都致力于追求一种奇崛的艺术语言。主张苦学的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己的道路,并且他还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这种对学识的真诚坦实和他自己稳定的博学结构,使他成为了与苏齐名的一代书法大家。

黄庭坚的书迹,存世的只有行书和草书二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种书体他都写出了他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且在整个书法史上能身兼二体且都能达到高超水平的人,自二王以来己不多见。黄庭坚的好友李之仪将其所能判定了等级,他认为其草第一,行次之,篆又次之。此观点具有一定权威性,不仅是因为黄氏的行书虽然有强烈的风格特征,但是不免有较多的习气,终不如他的狂草。黄庭坚存留于世的狂草,其线条如屋漏折钗,动态似奔蛇走虺,笔意超群,字态百变,视觉冲击之感。他取法张旭、怀素,最后自成一家之法,与素、旭鼎足而立,自成一家。其草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历程。这过程远比他的行书曲折复杂。其原因是,狂草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书体,除了流行时间短和可凭借学习借鉴者少的先天缺陷之外,他还要承受纠正自己学习道路上的偏差和抵御被误解的两方面压力。在逆境中前行,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然而黄庭坚却不畏艰难困苦、砥砺前行,取得了比行书更为辉煌的的成功。

二、黄庭坚草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品风格

黄庭坚草书的形成,历经了一个长远的过程,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草书风格。从黄庭坚的跋文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草书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黄庭坚草书初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最开始自学草书。从《观王熙叔唐本<草书歌>》可见:“少年草圣学钟王,意气欲齐韦与张。”又从“学钟王”知其少年时期学习草书最先师法魏晋,这个时期的草书代表作品为《公以道安帖》其字的线条、结体、转折都存有二王妍美洒脱之风。第二阶段是从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祜二年(1087年),师法宋代初年书家周越。黄庭坚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上说:我草书学习了三十多年,刚开始是向周越学习,结果却染上了毛病,致使“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草书千字文》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该作用笔过度缠绕,行密而韵俗。其后停止以草书示人,并反省草书缺点道:我比谁都更知道我的作品韵俗,书写不畅快,用笔拖沓不洒脱。

黄庭坚草书中期从元祐三年(1088年)至绍圣四年(1097年),在此时黄庭坚草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一,便是和钱勰、苏轼于元祜三年(1088年)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之后,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苏轼对山谷的字很欣赏,但是在旁边观看的钱勰却对此评价道说:黄庭坚的字近乎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怀素的真迹没有见到过。黄庭坚感到很困惑,从那以后就不再写草书给别人了。“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予为人书。”不以草书示人,是山谷想改变草书中的“祓尘埃气”的开端。其二,黄庭坚细致入微的从生活和禅宗中感悟草书真谛。绍圣元年(1094年),山谷在分宁时,大量时间在黄龙山与高僧参禅悟道。正如他所言:“绍兴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静洁,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但难得此时会也。”参悟佛法,去除杂念,追求真我,致使心境和技法上己然超凡脱俗。其三,见到苏舜文、苏舜钦草书真迹。师法两位草书大家,对其影响深远。“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向同时代两位书家学习,为之后的草书学习奠定了基础。

《寄贺兰锯词》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此作為黄庭坚草书中期作品,此作用笔“曲折”来矫正“太露锋芒”的初步尝试。此帖线条收放的幅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线面组合起来却极尽扭曲变态,显得奇谲异常。在结构章法上,黄庭坚贯彻“行布”求“韵”的思路,代表了中期草书创作的不断尝试,直到元符元年才取得成功。

(镰颇蔺相如列恸用笔利落、圆润、平实、笔意萧散,转折处圆转较多,放慢了行笔的速度,加强了用笔的提按顿挫,开拓了草书的表现手段。

黄庭坚草书晚期时间约为元符元年(1098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山谷云:“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张旭、怀素、高闲三位名家,都是唐代草书书坛上的巨星。晚期黄庭坚草书的领悟与这几位书家密不可分,黄庭坚学习借鉴怀素草书瘦劲的骨力与张旭草书多姿的韵致,最后形成了狂放的草书风格。黄庭坚草书主要表现在点画的道劲奔放,韵致主要表现于结体的疏密多姿。黄庭坚草书的上下畅达婉转、左右开展牵扯的笔势,以及笔画的波曲抖擞,注重上下提按运笔,造成强烈的贯气等从怀素处吸取了很多,但又明显地与怀素不同,表现为“行布”的“曲折”一变怀素流泉飞瀑的态势,而出之以绳缠带绕、乱石铺街的特色。黄庭坚学习古人笔法,并继承三位草书中直抒胸臆、奔放流畅的艺术特点,加入了自己的书写节奏和审美,形成了戛戛独造的草书风格。

此时期黄庭坚的草书风格以荡桨拔棹的笔法,宕荡起伏的线条,富有节奏韵律感的章法,形成如龙蛇飞舞,独具匠心的草书艺术特点。元符元年之后,黄庭坚草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和成熟期,草书《李白忆旧游>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件作品发展了《诸上座贴》的风格,是黄庭坚草书风格的最终完成。除了继续具有“绳缠带绕,乱石铺街”的艺术特色之外,而且更典型地表现出沉著与痛快的结合。此帖得之艰辛,出之平易的杰作,真正达到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从黄庭坚学习草书的发展脉络来看,黄庭坚从二十四岁学习草书,从一开始的以近人周越和苏轼为师到后来认识到学习古法的重要性改学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张旭、怀素。从一开始用笔生硬的《花气熏人帖》,从参禅实践中悟到了“草书三昧”改书写“太露”的弊端,以“用笔曲折”的《寄贺兰锯诗》进行矫正的初步尝试,再到后来具有“绳缠带绕,乱石铺街”的艺术特色,更加典型的表现出沉著与痛快的《诸上座帖》的出现,真正达到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黄庭坚在他学习草书的生涯中,不断尝试,不断学习顿悟,一步步从书写的线条上、用笔的韵律上以及结体的的构造上,兢兢业业,乐此不疲。

三、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黄庭坚的草书可以说是宋代草书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草书大家,在宋代影响极大,受到当时书家、学者、评论家的赞扬。黄庭坚的草书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韩元吉云:“山谷草圣数纸《醉帖》尤奇,乃知用笔也有真意也。”,李刚云:“山谷晚年草书之妙,追步古人张颠、怀素。”黄庭坚的草书,不仅仅在其生前令人神往,在元、明、清时期的书坛也享有极高的声望,元代刘敏中评论黄庭坚草书《诸上座》云:“今观山谷此帖,浩乎如行云,忽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如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违于理。呜呼!可谓能尽草书之变矣。虽然,非其胸中贯之以天下之书,而充之以浩然之气,则亦安能至于是哉!世之工书者,尝试以是思之。”明代王世贞云:“山谷书,苍老郁怒,大是奇笔。”其中明代祝允明的《赤壁赋》用笔上大开大合、笔画的跌宕起伏亦是和黄庭坚草书风格如出一辙。可见黄庭坚的草书对祝允明草书的影响极大。清代的孙承泽云:“字法奇宕,如龙搏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然纵横之极却笔笔不放,屋漏痕、拆钗脚,此其是矣。”清代的郑板桥也吸取了黄庭坚草书的神韵。

纵观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连续,黄庭坚独特的草书新境为古今习草者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后世草书创作者提供了广阔明亮的创作思路,同样也对草书书体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加宽广的道路。

猜你喜欢

黄庭坚草书艺术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纸的艺术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草书与翻译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