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官报》视角下的清末甘肃教育

2019-04-22苏东涛

卷宗 2019年10期

摘 要: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政治危机施行了清末新政。光绪宣统年间改革进入高潮时期。教育改革作为新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以废除科制度、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为主要目的改革。而《甘肃官报》作为甘肃新政的官方宣传工具,对甘肃的新式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成为解读甘肃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甘肃官报》为视角对新政时期的甘肃教育进行简单评述。

关键词:清末新政;清末甘肃教育;《甘肃官报》

1901年清政府颁布有关教育改革的兴学诏书:规定全国各省改造旧有书院,省城设立大学堂,各府、州、县改设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并颁布相关办学章程。甘肃虽然地处边缴、民风锢蔽,新政进展速度缓慢,但是在朝廷的督促下,甘肃迅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1902年时任陕甘总督菘藩在兰州筹办甘肃高等学堂,1904年巩昌府先将立南书院改为巩昌府中学堂,随后其他各府和直隶州将原有书院改设为中学堂,各属州县将书院改为小学堂。1909年设立甘肃法政学堂,①此时甘肃的近代化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立。《甘肃官报》作为展示甘肃教育改革成果的平台,关于甘肃教育改革的报道篇幅颇多,占陇政汇编栏目之三分之一。主要包含新政时期兴修学堂、有关中小学堂的管理办法、公布学堂教学成绩、考试试题等方面。《甘肃官报》报道的教育改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弊端。

1 扩大教师队伍、兴修校舍

教师和校舍是兴办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清末時期甘肃地处偏僻;人民思想顽固;读书识字者甚少,要想扩大教育规模。就需要大量的教员及校舍。这对实行教育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甘肃省新政进展落后于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清政府的钦定章程颁发后,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内掀起了“兴学育才”的高潮,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各类学堂已遍布全省各地。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至宣统元年(1909年),全省(含今宁夏、青海部分地区) 已设立各种学堂1243所。②

为了适应大规模兴办学堂的需求,必须培养大批量教师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堂。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划分师范教育分为优、初两级。详细制定了具体的办学宗旨、科目、学费收纳等条文。规定每一州县必须设立初级完全师范学堂一所以造高初两等小学堂教员,如一时未能成立宜先设立师范传习所以应急。甘肃创办的师范学堂仅有3所。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6月),总督升允将兰州贡院巷的求古书院改建为速成师范学堂,同时筹办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初、高级小学堂教师。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速成师范学堂扩建为初级师范学堂。但是培养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学堂需求,《甘肃官报》1908年九月第二期和第五期刊登了《批循化厅申覆札催申送初级师范学堂学生并不合格无从申送》和《札各府州县速办师范传习所以造教员而应急需》两篇文章。第二期文章刊登了循化府没有按照要求向省学部报送初级学堂毕业学生而造成省城教员短缺造成玩视学务,责令其抓紧选派报送。第五期刊登了称现阶段高等小学堂师资均为刚成立的简易科毕业师范生内分别扎派,由于初级小学堂逐步增多,教员缺口甚大、合格率低,无法完成新政改革所教科目,按照希望各厅州按照规定加大培养合格教员的力度,确保每个学堂有合格的教

员。④

同时,兴建校舍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但是清朝末期甘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支出无法担负各地设置学堂所需要的费用。虽然境遇窘迫,但是甘肃仍然积极响应朝廷兴学号诏,除过政府财政支出以外,发动士绅捐款捐资修建、修缮学堂。⑤

2 推行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入学

在颁布教育政策以后,甘肃虽然积极响应政策大力推广新式教育,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除了在师资力量和校舍修建问题之外,生源也成为了发展新式教育的一个重要难关。由于“甘省地处边隅、风气迟闭,各属州县富庶者少。”⑥且因地处贫瘠之地。人民不仅在思想上没有接受教育的观念,而且因为地处贫瘠之地,家庭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根据《甘肃官报》刊登报道可知:政府颁布各种兴学措施,鼓励学生入学,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的教育经费能够补贴到位。定期对政府补贴和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学习成绩优秀的高等学堂毕业学生实行奖励,按照最优等奖励拨贡、优等生奖励优贡、中等生奖励岁贡、下等生奖励优廪生等不同称号以鼓励他们的学习成绩。⑦对自暴自弃、无心学习或者请假逾期不到者追缴学期学费并收回政府补贴膳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⑧同时《甘肃官报》在陇政汇编栏目刊登大量学生考试成绩和优等生考试试卷,向社会公开兴学政府施行所取得的良好成果。

3 结语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推翻了“科举取士”的传统人才选拔方式,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同时为地处偏僻的甘肃省提供了一次改善民风、促进社会进步的机会。从《甘肃官报》的报道篇幅之大足见其对甘肃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改革的实施往往存在许多阻力,由于甘肃地处蔽锢之地,识字之人甚少,大规模的兴办教育造成师资的缺乏以及政府资金的匮乏,况且当时兴办教育资金均来源于政府自筹,甘肃乃贫瘠之地,缺乏富庶之人,这也是学堂发展慢于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同时教学环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素养的参差不齐使得教育最终陷入困境。

注释

①转引自: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纂《甘肃省志·教育志》第一章教育制度第二节:清末学制,第2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李艳:《晚清新政与甘肃近代化》,《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3期。

③李艳:《晚清新政与甘肃近代化》,《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3期。

④《甘肃官报》1908年九月第五期《扎各厅州县迅速速办师范传习所以造教员而应急文》

⑤《甘肃官报》1908年八月第六期《礼县知县邵令韻棠禀就地劝捐扩充学堂并补修城垣由》

⑥《甘肃官报》1908年九月第五期《扎各厅州县迅速速办师范传习所以造教员而应急文》

⑦《甘肃官报》1908年8月第五期《奏甘肃高等学堂学生毕业请照中学奖励折》

⑧《甘肃官报》1908年10月第六期《批文高等学堂详请逾限不到学生照章开除并追缴膳费文》

作者简介

苏东涛(1994-),男,汉族,甘肃平凉,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