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重“学”思想

2019-04-22孙志刚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子夏论语君子

摘 要:“学”是孔子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论语》中“学与思”“学与习”“学与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孔子既注重个体的德性修养,又强调主体的道德实践,进而由个体的人格塑造上升到群体的人文关怀。可知,儒家所追求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教学目标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照价值。

关键词:孔子;学;思;行;教

近日,“减负”再度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如何有效避免“玩命的中学”现象,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减负的目的,除了依靠政策的調整,制度的完善外,还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某些理论资源。习近平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以“六艺”和“四教”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对经典知识系统的传承,对个体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精神的塑造,涵盖了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理想等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借鉴的。

1 学与思

孔子讲求启发式教学,但是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地“愤”和“悱”为前提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真正有所领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具体来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所谓“文”是“古之遗文也”(汉马融语),是“五经六籍也”(梁皇侃语),亦可理解为是三代以来被文字记载下的“古代文献”。《论语·先进》篇云:“文学:子游,子夏”。所谓“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学,即以‘文为‘学,是指对三代礼乐文化为主题的古典知识有广博的学养。”[2]同时,广博的学养也需要不断地重复、温习,“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经过不断反复的学习,才会有新的收获,所谓“温故而知新”。

也就是说,“习”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在反复温习的过程中融入思考的因素,在“习”与“思”的贯通中获得新的可能,是谓“可以为师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思”是三维一体,密切融合的,且“思”对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他鼓励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性地反思、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清王夫之总结道:“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3]这一总结可谓颇得要领。故曾子言“吾日三省”,孔子云“君子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2 学与行

进一步来讲,孔子认为经过“习”“思”等的“学”还要接受“行”的检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行”实质上也是一种“学”,它既是以“学”“思”等范畴为基础的,又是对学、思等范畴的一种扬弃。它涵盖了修养、教导、从政等含义。在孔子那里,“好学”与“躬行”是内在统一的,如《论语·雍也》篇哀公问孔子哪个弟子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显然,“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了,带有了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孔子所言的“好学”“躬行”反映了主体内在的自然天性与外在的道德理性的协调融合,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是在礼乐教化的背景下,孔子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典范。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将“学”指向了“仕”,所谓“学而优则仕”,“君子学以致其道”......从这一角度来看,学仕一体,“学”也就成为个体所终身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孔子将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正义》云:“言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也,好之者又不如悦乐之者深也。”概言之,“为学”由知之,而好之,至乐之,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求学至于欢乐之境,才是真有所得。宋代的罗大经就曾作过精妙的总结:“学道而至于乐,方是真有所得。大概于世间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或曰,君子有终身之忧,又曰忧以天下,又曰莫知我忧,又曰先天下之忧而忧。”(《鹤林玉露》(丙编·卷二))孔子深得“为学”的乐趣,所以在子路不知道怎样答复叶公时,孔子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 学与教

古代汉语中,学与教本是一词,后来逐渐分化为二字。在孔子时期,这种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如《论语》中言学64次,言教7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论语》中孔子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是纯粹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换句话说,教和学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区分,根本上并没有分开。如《论语·八佾》篇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追问,给了孔子很大的启发。这里,“教”对于孔子而言,也是一种“学”。教者和学者间存在着身份的转化。换言之,教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学的过程。正如《礼记·学记》中总结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谓一语言中。可以说,孔子重“学”,突显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在不断地复习、反思、追问、践行中,强化自我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如曾子所言:“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

综上所述,“学”是孔子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论语》中“学与思”“学与习”“学与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孔子既注重个体的德性修养,又强调主体的道德实践,进而由个体的人格塑造上升到群体的人文关怀。可知,儒家所追求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教学目标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照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2]夏静.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文学观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3][明]王夫之.船山全书·四书训义·卷六[M].岳麓书社,1990.

作者简介

孙志刚,男,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子夏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孔子借伞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子神算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