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歌意境绘画创作与教学结合

2019-04-22冼耀通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画作意境绘画

冼耀通

摘 要:诗歌以他优美深邃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祖国美好的河山,一弯明月寄离愁,一汪深潭寄深情,一片丹心照汗青。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些呢?本人认为将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学诗歌的内涵,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诗歌意境 绘画创作人文素养

1 意境的再现创作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诗言志”,在我国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诗人的志向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线。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躬耕田园的怡然自得的情怀。诗人借助诗歌将自己的感受充分地抒发出来。可以说,没有诗人所处的环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无端的情感,可以说意境导致了作者的“诗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就是借眼前的景来抒心中的情。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优秀诗歌的根本。边塞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一种雄浑的意境,形象的展现了大漠浩瀚无边,莽莽苍苍,成为了千古名句。一个“直”字,表现了苍茫大漠一缕狼烟直插云霄的遒劲挺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浑奇特壮观的自然之境,令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如果把这一景象绘成一幅画作,那是多么的引人入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进行了绘画创作,结果让我意料之外,学生能将苍茫的大漠,烽火狼烟直插云霄,诗人形只影单,这种雄浑和诗人的失意悲凉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国的古诗当中绝大部分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果我们在诗歌的教学当中引入把诗歌进行绘画再现意境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自己对于诗歌当中的“景”和“情”通过自己的理解,用画作的形式再现出来。我认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了诗歌,才对诗歌有了真正的鉴赏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一些由诗歌进行创作的名畫作为模板,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给学生的创作有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首先“依葫芦画瓢”,为后面的独立创作打一个基础。

通过以上对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诗歌意境的创作,初步可以得知,学生是具有这样的能力的,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创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思想的碰撞,擦出“火花”。然后各司其职,进行创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意境的再现创作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 诗歌意境绘画创作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初中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品味,健全人格,使艺术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其中一个目标是通过优秀的文化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艺术和文学对学生的培养有共同的目标。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它们相互补充,有效的促进对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所以,诗歌意境绘画创作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3 诗歌意境绘画创作的课堂结合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

途径

现在的诗歌教学的过程设计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缺乏新颖性,严重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把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遇到理解性默写的题目,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可以说: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他们错不了。鉴于以上情况,将绘画创作和诗歌意境的领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的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作者笔下的“景”和读者心中的“景”结合创作出来,将作者心中的“情”和读者心中的“景”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幅别出心裁的画作来。

学生创作出一幅符合“诗意”的美术作品,必须先深入的理解诗歌,并从诗人的生活经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中收集材料,深入的去研究,将诗歌进行反复的诵读和品味,以能达到创作的目的。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手”也动起来,最终达到学生真正鉴赏诗歌的境界。老师将学生带入门了,他们领略到了我国古诗文的魅力后,学生就会自主的去创作,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 在意境绘画创作的教学上,不仅仅可以针对写景诗(文),其实也可以针对叙事诗(文)

在很多的叙事诗中,我们也可以想象诗中的画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描绘了祖国边疆奇异壮丽的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春天绚丽烂漫的梨花,使人忘记冬天刺骨的寒冷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通过对以上意境的绘画创作,充分地展现了边塞军营送别使臣返回京都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和他们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离情。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读这几句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一个穿着破旧不堪,单薄衣衫的糟老头拄着拐杖,站在屋外,眼睁睁地望着怒号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边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无可奈何及怨愤之情,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还有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刘祯的《赠从弟》、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虽是叙事诗,同样可以将其中的意境创作出来。

5 诗歌意境与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收学生的画作,不禁让我惊叹,学生基本能将杨柳依依,春草吐绿、莺燕争春的美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诗中的意境描绘了下来;能将青翠的南山,稀疏的豆苗,荷锄的老者辛勤劳作,生活悠然自得描绘出来;能将夕阳余晖下的小亭,映日的莲花,一叶小舟,惊起的鸥鹭形象的描绘出来……。

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并且让同学进行投票,让获得最高评价作品的作者或团队进行创作讲解,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让投票给这个画作的同学说说自己投票的理由。让没有投票给这幅画作的学生说说不投票的理由。这样一来,理解和诠释诗歌氛围就慢慢的形成,久而久之这种“共生共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俨然成风,提升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学习兴趣。

诗歌意境与绘画创作结合,这样的教学形式,摆脱了枯燥,多了一些韵味,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进行创作,这样更能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6.1

[2]李燕霞.初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撷谈[J].祖国:建设版,2014(9).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李锡琴.一天一首古诗词[M].青岛出版社,2019.1.

[5]真是闹不了,诗歌与绘画[OL].百度文库,2014.8.4.

猜你喜欢

画作意境绘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