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选琴的偏好和秘密

2019-04-22丁云

现代苏州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琴琴弦古琴

记者 丁云

古琴的制作叫“斫琴”。大抵是其中太需要大量专业技术的精工细作了,选择木材听音选段是学问,每一层上漆是学问,各个部件装在哪里,也根据木材本身的传音质地而论。任何一个细小步骤都会影响到古琴音色,才有了这么一个特别的用词。

当代每一位琴家,对琴的评判都有自己的标准。因为斫琴的木头不一样,注定每张琴都不会一样,对琴的评判也就无法标准化了。

一张宋琴的重量

吴家有张北宋琴“劲秋”,是吴兆基见古董店老板的一双儿女在门槛上玩跷跷板时发现的。因为琴体脆弱,再玩两下琴板就断裂了,于是花7块钱收下。“有古琴又叫七弦琴的寓意。”儿子吴光同说。“劲秋”收于解放初,上世纪50年代。独孙吴明涛10岁左右,吴兆基为激励他,将“劲秋”送给了他。

这张北宋琴经当代著名的古琴家裴金宝的反复修葺后,于五六年前暂告一个段落。但也只是暂时性的。很可惜,保不住漆面。实际上,琴面上近来又隐隐显出了一道道断纹。

这张琴特别短,黑色,琴重4斤不到,一般的古琴琴重会有7斤。称重是裴金宝修琴的一个特别细节。每张经他手修葺的古琴,都会全面测量数据:材料、尺寸、厚薄、重量、声音等。“劲秋”的面、底都是软质木头,叫纯阳琴,大庭广众之下声音响亮。古琴琴声是多元的,一种叫温劲而雄,一种叫激越而润。前者又叫皮鼓声,后者叫金石声。“劲秋”就是皮鼓声,声音大。

通常,古琴木头外有厚实的生漆胎子保护,漆胎不朽。时间长了,琴面磨损了,用生漆一刮。古琴从来不拒绝修葺,弹得多,磨损多。如果琴上的配件全部掉光,只剩下面和底,那唐琴还是唐琴,宋琴也还是宋琴。“劲秋”的琴底漆灰很薄,更要一直修。

裴金宝修葺过大量古琴,经验是修琴也要修旧如旧,修后不能再坏,且音质要达到原来水准,甚至之上。“劲秋”不能大修的原因在于,宋代至今,琴面产生了大量断纹。如辨瓷器一样,古琴年代的辨别根据琴的形、木、漆、断纹、木料的碳化程度等,更可以根据琴面和琴腹内的铭文、刻书等推敲。各朝各代,同一款仲尼式其形已各不一,留在琴上的气质气味也都不一样。如果为“劲秋”上层新漆,整个修去原有断纹,等同抹去了历史的痕迹,自然不可以。老琴修起来,是极度花费功夫与精力的。

裴金宝试了很多琴弦。如果用钢丝琴弦,声音更响亮,但也更躁,有金属声,不好听。多年来,为了能替“劲秋”找到恰到好处的琴弦,他几经周折,最后找到一种尼龙琴弦与之相配。之后,“劲秋”被还原原来的黑色。今后,有关于它的小修小葺还将继续。

吴光同说,“按理,古琴是一定要弹过之后才会买,但在没有琴弦的情况下,父亲以相当于一个月生活费的价格收下了这张琴,实为挽救这张琴。”

音、韵为上

上世纪80年代学琴的人,手上多半会有张老琴,当时找不到新琴。据说当时全国大概只有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古琴,且量很少。差不多到古琴被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世面上就收不到古琴了。很多学琴20余年的人的手里,都不一定有一张老琴。

古琴一度是最不值钱的古董,现在成了最贵的乐器。战火等原因让过往古琴的保存变得异常艰难。吴门琴社现任社长吴明涛说,从唐朝开始,历朝历代斫制的古琴保守估计有20万张,但现在全世界有据可查的约2000张,还包括了大量民国制琴。百张留一,大部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吴门著名琴家黄耀良谈他选琴,余音要长,音要透,泛音要清楚,七弦要协调。音量最好大一点,但是如果音量大了没有余音不行。古琴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要协调,独一好反而不好。

2017年吴明涛受瑞典汉学家林西莉邀请,去瑞典中国文化中心表演,由她现场讲解。因缘际会,林西莉接触到了中国最后一辈传统琴家,包括管平湖、查阜西等人,对中国古琴艺术有深厚造诣。她本人也有一张明琴,“鹤鸣秋月”。吴明涛带去的是两张当代斫琴大家的制琴。林西莉要求他弹丝弦琴,且琴箫和鸣。难度不小。现在的古琴表演多使用钢丝弦,同样是中国传统乐器,萧已做到了标准音高,但古琴蚕丝弦因受限于物理特性,难以达到标准音高。幸运的是,吴明涛找到了达到这种要求的丝弦。

作为吴门古琴世家,吴家自然有藏琴,以音色、音韵为主要标准,弱化了历史价值的考量。

当代,被誉为北宋第一官琴“虞廷清韵”曾一度为吴家所有。之所以转手,吴明涛直言,一是乱世里家道中落,二是曾祖父吴兰荪认为此琴琴声发空发飘,音韵音质薄了点。转让“虞廷清韵”的钱,其中一部分在上海购置了“玉玲珑”,斫于晚唐到五代之间,是家藏最好的一张古琴。

当世谈古琴,有了老琴、新琴之分。吴明涛认为,古琴考究“韵”,古韵。新老之差有时就在“古韵”这相隔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中。但反过来,一张老琴即便曾经很有名,如果在三四百年间无人弹起,就成了一张死琴。如何操练,怎样的经历,似乎也成为奠定琴韵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时今日,国内著名斫琴家制作的新琴已相当出彩,其中一些精品的水准超越了一些老琴。比如作为斫琴界资历最老的“东裴西李”裴金宝选琴,通常就在桌上并列放置新老3张琴,可能2张新琴,可能2张老琴,让精通古琴音律的家人背对听琴音,提出哪张的泛音音色平均,音量平衡等。先入为主,如果事先知道其中一张是800年的老琴,他认为肯定会影响判断。新琴不见得不如老琴。

“九德”无俱全

一般说法,古琴有四善九德。所谓“四善”,轻、松、脆、滑,音质要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九德”,奇、古、润、透、圆、静、芳、清、匀,即一张好琴要符合这9个方面的要求。但中国人的很多标准只能意会,不能度量,凭的是感觉。“九德”之间也有抵触,类似“十全十美”并不存在,有五德、六德尚属十分难得。

后世明人评唐琴,“唐贤所重为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讲的是唐代制琴高手中的高手,成都雷氏及苏州张越,及其制琴特点。依照裴金宝修葺过的雷、张古琴的经验,他重新断句,“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更贴切。琴风也映照了民风,吴地在唐朝时偏好阳刚,明清以后慢慢变得儒雅软糯。

明朝制琴也是高峰。苏州有张氏五修,张敬修、张季修、张顺修、张睿修、张敏修,张敬修被后人论为“上下百年无敌手”。这些斫琴名家的琴,至今留在演奏家手里弹奏。

当今最受琴人认可的斫琴大家,大概有六七位,共同特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触古琴,斫琴之余还是不凡的琴家,且都师出有名。老一代的“东裴西李”,均是吴兆基的学生,有很深的木工造诣。

琴传千年必须修,每隔百年也要修整一下。过去留世老琴不少,数量很多,却苦于无人修葺,因而没什么人去做新琴。

裴金宝的斫琴之路,就是从修琴开始的。死马硬当活马医,他在上世纪末修葺了大量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各式各样的待修老琴,通过剖膛破肚、拆解研究古琴内部构造,并有心地一一详细记录,洞悉了大量古人设在古琴内的暗合宇宙万物的奥妙玄机。师法古人,这段奇特的经历造就了他后来非同一般的斫琴能力,“制琴不用师傅,会弹古琴,懂得古琴音律,真心喜欢,就可以自己研究。”制琴世家以外,古往今来的古琴斫制名家确实并不见有很特别的师父。有琴家评,也只有像裴金宝这样真正了解、研究过老琴的人,新斫的琴才会独有老琴的味道,而他弹出的琴音也才会深入人心,气质独具。

猜你喜欢

张琴琴弦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向往的列宁小学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千万富太火烧万贯家产
称呼问题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