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孽子》及其英译本之副文本比较研究

2019-04-20姚玲

名家名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英译本译者译文

[摘要]对《孽子》一书及其英译本的相关副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全面解读译者和出版社在译介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从而指出副文本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翻译过程中要多注意考量副文本这一要素。

[关  键  词]《孽子》;葛浩文;副文本

一、引言

《孽子》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历经十年写成的一部小说,由翻译家葛浩文英译为 Crystal Boys,并在美国出版发行。

副文本的概念最初由法国文艺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热奈特根据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空间关系将其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两类:前者与文本同时出现在书籍中,包括书名、封面、出版信息、序言和注释等;而后者并不直接出现在书籍中,主要包括对作者的采访、日记、访谈、书信、出版社的广告和海报等[1]。副文本和正文本共同组成文本。因此,在研究翻译文本时,我们不但需要研究分析正文本,而且需要研究副文本,因为副文本因素也参与译本的生成。本文将以《孽子》及其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解读译者和出版社在译介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进而探讨通过副文本研究译本的重要性。

二、《孽子》及其英译本的内文本比较

(一)封面

《孽子》的封面主要包括:书名、原作者签名以及出版社名称。原文封面是一幅抽象画,图中一人全身赤裸地趴倒,四肢截断,扭曲地瘫在地面上,脑袋消逝在一片墨汁般的阴影中。该封面暗示了主人公最后悲惨的结局。而英译本的封面上包括:图画、书名和作者姓名。英译本的封面图画是一个男子的半身肖像,他面容俊朗、目光深邃,衣襟半开,露出胸膛,紧握拳头。與原作相比,新增的画面直观地展示了一个东方男子的意象,该意象直接传达给读者一个信息,那就是该作品将围绕男子的故事展开,这就十分贴合原作的“男性”主题。将书名和封面图画结合来看,无论是中文的“子”还是英文的“boys”,都直接告诉了读者,该书的主角是男子,这一“男子意象”的副文本信息也和书名十分契合,在书名和图像的双重意指下,译文读者一看到封面便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探究的兴趣。而封面上健硕的胸膛所展示出的健美体格更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隐含的暗示:该书将要讲述的是男性群体。原书书名“孽子”被译为Crystal Boys。从形式上来看,汉语是由“孽”和“子”两个汉字构成,英译则由两个单词组成,译文和原文保持了形式的对等,而且简朴流畅的两个词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自然和谐。同时英译名开门见山地点明该书的中心人物,这也更符合英语简明直接的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

通过分析可见,出版社对译作的封面设计巧妙地以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为导向,吸引译文读者的注意。

(二) 宣传页

原文的宣传页上主要介绍作者生平、代表作和成就。

译本的宣传页中特意加了一份小说主要人物的简介。译者把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列出来,这有助于读者很好地厘清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读者也会更有信心和兴趣购买和阅读此书。

宣传页同样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文学成就等,还特意指出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作者的评价和肯定。同时,还指出了该书曾被改编成电影,这就能极大地吸引读者一窥此书。此外,宣传页也对译者做了详尽的介绍,以凸显他在中文上的造诣和超卓的翻译技艺,从而向读者保证译文的质量。

可见,前后宣传页中这些信息的设定都受到了译语文本所在的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诸如主流意识形态和出版社促销需求的影响。

(三) 序言

和原文的序不同的是,译本的译序是由译者撰写的,对小说英译时的拼音使用进行了解释,还介绍了小说中一些方言的用法。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方法策略都是经过斟酌的,目的是保证读者阅读的顺畅,从而提高了读者对译本的期待。

(四)封底评价

原文没有封底评价,而译本的封底主要给读者提供了五大信息:1.简要介绍主要故事情节。2.《孽子》的成功发行,以及该书被搬上银幕后取得的极大成功。3.作者的代表作,以及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4.译者凭借其资深的教育背景和杰出的学术造诣,在汉语和英语之间游刃有余。5.美国书评杂志以及评论家对该书的褒奖。这则评价不仅说明了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它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荧幕上的成功都极大凸显了该书非凡的文学价值。各界对该书的评价更是对该书的直接肯定。总之,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些评价吸引更多的英文读者。

三、《孽子》及其英译本的外文本比较

(一)文学评论

副文本的书评,主要是指各类学者或者文学批评家们从各个角度对特定文本的评论。知名作家章诒和评论说:“我一直说,先勇是华文文学当今第一人。”[2]又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在艺术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后期小说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也不过五六人。”[3]出版社和发行商把这些权威性评论作为推介原作和译作的重要手段,因此,这类副文本有助于引导读者进行阅读选择,并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读者的评价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益成熟和发展,我们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搜集到大众读者的反映和评价。其中,网络书商的网站是普通读者评价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因此,本研究从当当网上搜集到1829条中文读者的评价,绝大多数读者都为白先勇的文字造诣所折服,很多读者感叹在读完该书后对汉语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对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该书得到了中文读者的正面评价,其情感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在美国的亚马逊网站,本研究共搜到14条英文读者评论,评论大多肯定了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认为该书给读者展示了另一个凄美的国度。但是,其中有3条评论都提道:“在翻译的过程中,汉语的语言美丧失了。”还有1条评论建议译者能够加上一些军事方面的注释。另有两位读者建议其他读者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去读原作,因为原作更为精妙。从为数不多的评论来看,英译本在美国远没有达到轰动的读者效应。从评论的内容上看,原文读者大多注重作品细腻的文笔、跌宕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文学情怀以及文化理解等,而译作读者却较多地被译文中的一些文化翻译的缺失所困扰,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传递原文意思,更要注重传递原文的文化与内涵。

总而言之,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副文本因素可以极大地引导译文读者的期待,有助于译本被读者更好地接受和提高出版社的销量。但是,从外文本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译本在译文读者中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认可程度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量优秀作品被译成外语,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是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但是这些作品在国外的接受度并不乐观,我们当前的文学外译形势还是很严峻。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除了严格把控译作正文本的质量外,也需要重视副文本相关信息的设定。这些副文本成分是传递中国文化的名片,如何让这张名片脱颖而出,从而使得译作读者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探“中国”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译者能够把正文本和副文本有力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Genette,G.Paratext: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J.E.Lewin.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2.

[2][3]白先勇.孽子[M].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03.

作者简介:姚玲,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猜你喜欢

英译本译者译文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