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葬礼仪的改革与对策

2019-04-20萧放龙晓添

决策与信息 2019年4期

萧放 龙晓添

[摘 要] 丧葬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命伦理的重要呈现,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重要途径,蕴含着丰富的风俗教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地对待丧葬礼仪习俗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谨慎对待的。然而,当前各地殡葬礼俗改革存在人为割裂当代殡葬改革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有机关联、改革的具体实施过于简单粗暴、混淆丧葬陋俗末流与优良丧葬文化传统、实施城乡殡葬改革“一刀切”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实施殡葬礼俗改革要结合中国丧葬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治理需要,以尊重生命的伦理观念与慎终追远的文化关怀为引领,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听取和吸纳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间礼仪专家学者的相关政策建议,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实施双轨制改革,借助当地乡贤、礼仪协会力量打造优质丧葬礼俗服务,探索一条既能延续民族传统文化根脉,又能顺应现代文明生活的丧葬礼仪改革路径。

[关键词] 丧葬礼仪;殡葬改革;伦理观念;慎終追远;民族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 C9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4-0054-06

自河南周口平坟风波以来,各地针对殡葬改革的讨论一直很激烈。近年来,江西、山西、山东、福建等地纷纷出台殡葬改革施行方案,轻则对丧葬仪式空间、过程、内容作出刚性限定,重则实行“一刀切”的政策,简单粗暴地禁止土葬、销毁棺木、严禁传统仪式活动。殡葬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网络媒体持续报道,北京哲学宗教界学者还为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究竟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地对待丧葬礼仪习俗,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谨慎行动的。生死大事,关系民生与善治,关系民族的历史与未来。管理者、治理者对此不可不慎重。2014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生礼仪的重建与传承”课题组,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点为核心,并与全国高校相关学科合作,针对中国传统人生礼仪的重建与传承,展开深入研究,其中设有丧葬礼俗子课题的专题研究。近年来课题的研究团队通过乡村实地访谈、礼俗文献梳理、理论思考、学科对话,对丧葬礼仪的传承问题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基于研究提出了针对当代殡葬改革的对策性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决心。丧葬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日常生活践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丧葬礼仪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是维系中国文化的重要社会设置。丧葬礼仪是传统礼仪文化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其不仅受古代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影响,贯穿着生者对死者的真切哀伤与思念,也深深地渗透着儒家孝道思想和家族伦理观念。丧葬礼仪关联生死,是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展现,是探讨、理解社会文化、群体关系等的重要切入点[1]。其内核是民众复合的信仰,而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表达,又嵌于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丧礼有鲜明的历史脉络,呈现生活形态,并基于一些生活恒久性的本质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根本取代。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各种传统礼仪形态依然在当代生活中为人们所践行,这些礼仪实践与民间信仰、地方风俗糅合在一起,共同建构当代礼俗秩序。

因此,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构成复杂,在当代生活中对待丧葬礼仪的传承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因为一些表面的现象就简单粗暴地施行“一刀切”的铲除。传统一旦被割裂,中华民族有赖于此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将难以解决。

传统丧葬礼仪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丧葬礼仪有着非常漫长的传承过程,在礼义、礼器、礼仪层面都有丰厚的积累与多元的表达,凝聚了千百年来各地区、各民族、各层级的文化智慧,涉及的文化内涵复杂、多元。丧葬礼仪中可见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传承。

(二)蕴含着丰富的风俗教化资源

丧葬礼仪在理论层面由礼仪制定者把握方向,在历代法典中也有详细的规定与表述,而在民间风俗中更是重要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形塑中华文化的基本形态。

(三)中华民族生命伦理的重要呈现

死亡之所以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肌体生理的消亡,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终结所带来的社会关系、情感连接的停止、修复与再造。对于中国人而言,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转换,经由丧葬礼仪将生命的希望通过死亡仪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继续留存,生命终结而其意义依然留存,它维系、规范着各种社会关系。

(四)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重要途径

《论语》中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2] 6被认为是儒家对待丧祭的基本态度。丧葬礼仪着力于情感,初衷是要让猝不及防的亲人离世所带来的忧伤、痛苦、失落得以妥当的安放。慎终追远是对亡者一生的真切哀思与深情追忆,也是对“孝”的深化,稳固一种由家及国的道德基础。以礼导民,通过制礼“抚世道而厚人心”。在丧礼过程中“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3] 1473。而追远则“虑事必豫”,要考虑周全“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4] 1210。通过慎终追远的践行来达到忠信孝悌的永固[5]。

二、当前各地殡葬礼仪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在殡葬改革上声势浩大,引起了社会公众强烈反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忽视丧葬礼仪作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为割裂当代殡葬改革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有机关联

文化传统一旦割裂,再恢复生机就非常困难。近年来各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健康、有机地传承中华传统丧葬礼仪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如果在民间实践中的丧葬礼仪传统在地方治理中被强行割裂,其生命力也就会自然丧失,传统之维系将举步维艰。

(二)部分地区殡葬改革的具体实施过于简单粗暴

因为丧葬礼仪解决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问题,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发展贪功冒进,而要富有针对性,深入思考,谨慎展开。殡葬改革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多方力量群策群力,严谨论证,而具体实施更是要谨慎小心,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粗暴地强行改革可能会对传统礼仪文化造成永远无法修复的遗憾。

(三)混淆了丧葬陋俗末流与优秀丧葬文化传统

各地丧葬文化中总是难免出现一些类似于“坟头蹦迪”的陋俗,然而不能因此将陋俗与丧葬礼仪文化传统划等号。有的地方各种陋俗乱象的出现恰恰是因为文化传统的断裂,民众找不到合适的仪式表达,从而被粗鄙的文化趁虚而入。

(四)城鄉殡葬改革不宜“一刀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也面临急速的转型,然而,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依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要求城乡在殡葬改革的进程上同步,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和采用有针对性、符合民众生活需求的殡葬制度。

三、殡葬礼仪改革的建议

根据中国丧葬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的治理需要,特提出以下殡葬礼仪改革的建议。

(一)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要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厘清当地丧葬礼仪传统的内涵,切忌简单粗暴毁棺挖坟

殡葬礼俗改革的施行一定要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充分了解该地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理有据地展开,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要清晰掌握当地丧葬礼仪传统的仪式过程、核心内容、仪式专家等相关信息,避免混淆陋俗与文化传统,不能视当代的丧葬乱象为丧葬礼仪传统。

(二)殡葬改革要区分城乡,施行双轨制,将乡村殡葬改革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城市殡葬改革与临终关怀结合起来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步骤、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均有所不同,殡葬的方式也不应该追求整齐划一,而是要根据地方具体的情况予以有区别的政策导向。乡村殡葬制度除了要尊重历史传统以外,还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乡村殡葬制度改革,将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生态宜居建设,要坚持治理有效的原则,根据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变迁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殡葬改革的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殡葬文化的优势,有机地引导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在城市中,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临终关怀服务,以传统丧葬礼仪文化的方式表述,实现优质的临终关怀,同时兼顾生者的情绪安抚。

(三)乡村殡葬改革要与当地乡贤、礼仪协会合作,因势利导,让优质丧葬礼仪服务当代社会

作为地方知识文化的掌握者,乡贤是地方传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不少地方众多乡贤一起构建了相关的礼仪协会,这都是丧葬礼仪改革、传承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动力。他们熟悉当地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其所掌握的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资料,是进行殡葬改革的重要倚重。

(四)应该以尊重生命的伦理观念与慎终追远的文化关怀,服务和引领殡葬改革

对生命伦理的尊重,对亡人的礼敬,是中华优秀传统;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哲学和生活理念,解决了中国人归属感的问题,对于家国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丧葬礼仪正是以尊重生命、慎终追远为核心的,因此,殡葬制度改革也要以此为核心,在仪式时间与仪式空间上给予理解与便利,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如尊重礼敬亡人的表达方式,不能因为要解决当下表层的现实问题就将此根本性的问题抛诸脑后。

(五)殡葬改革要充分吸纳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间礼仪专家参与,听取专家学者的相关政策建议,实现共同参与的社会善治目标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们从各学科入手,针对丧葬礼仪传统与实践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各地施行殡葬改革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学者们从各种视角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而各类民间礼仪专家有长期的礼仪实践经验、系统的礼仪传承脉络,不宜将他们所从事的礼仪活动简单粗暴地概括为“迷信”,而要善于了解、甄别、传承真正的文化精华,摒弃不必要的陋俗。

总之,传统丧葬礼仪作为地方民众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态的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累积了民众生存的智慧和对生命本体的关怀,有着无法割裂的历史脉络,同时其中还蕴含着一些生活恒久性的本质问题,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根本取代。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有更多的乡村转变为城市,传统丧葬礼仪的存续也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关注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机融入“人生礼仪”,关注生命的终结,为群体和社会提供团结一致的核心精神与行为规则;如何深层次挖掘传统丧葬礼仪中对生命的重视;对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礼俗秩序的尊重;对情感的表达;采用更适合现代生活的仪式化方式呈现这种爱与敬,这些都需要在相关政策的允许下,从多学科角度综合研究,就不同地区、民族的具体情况展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深入探究[6],探索出一条既延续民族传统文化根脉,又顺应现代文明生活的丧葬礼仪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1]龙晓添.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J].文化遗产,2018,(4).

[2]杨伯峻.论语译注: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六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龙晓添,萧放.《家礼》对《仪礼》丧葬礼仪知识的继承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3).

[6]萧放.“传统仪礼的当代实践”专栏导语[J].文化遗产,2018,(4).

[责任编辑: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