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轶事

2019-04-20范文杰范浩天

百年潮 2019年4期
关键词:西柏坡纪念馆中央

范文杰?范浩天

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和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此居住了将近两年,在这里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说。

笔者1949年3月到设在西柏坡中央旧址的建屏师范学习,后在西柏坡完小担任教师、校长,还曾担任过西柏坡公社书记,曾亲历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复原、西柏坡搬迁、纪念馆开馆等事件,本文着重介绍这些历史事件中的逸闻趣事。

西柏坡村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北岭上有郁郁翠柏而得名。五代后周时,村子被滹沱河洪水冲毁,居民散落各地。宋初,部分居民又迁回重建,中间有片苇塘将村子分为东西两片,东边称东柏卜,西边称西柏卜。

民国初年,该村教书先生齐玉军建议将卜改为坡,遂名西柏坡。但这一带村民仍习惯称该村为柏卜或西柏卜。因西柏坡村与北庄村之间有一约三米高的土岸,西柏坡又称北岸上。

党中央何以选址西柏坡

西柏坡有四大优势,地形地貌好是这里的自然优势。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处在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处,是华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西部万山巍峨,层峦叠嶂,东部地域开阔,交通便利,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如遇敌人进攻,可退居万山丛中,如战局顺利,可直接东下华北大平原。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这里的经济优势。平山境内有滹沱河和冶河两大河流,还有12条肋肢河,滹冶两岸冲积层小平原一片连着一片,仅滹沱河两岸就有36个滩,小的数百亩,大的数千亩,这些滩地只浇洪水,不施肥料,每年稻麦两熟,直敌江南水乡,素有“滹沱百害,唯富平山”之说。聂荣臻元帅称这里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党和人民群众的基础好,是这里的政治优势。平山建党较早,有坚强的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自1931年建立党的组织后,革命活动搞得如火如荼。1937年七七事变时,党员已发展到了700多人。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到平山征兵,一个月就征集了1500多人的平山团。后来又多次为平山团补充兵员,前后共达4500多人。这个仅有25万人的县,前后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为国捐躯,有“北方兴国”之称。

西柏坡周围村庄大而密集,是外部优势。滹沱河两岸村庄大,村子多,可容纳众多的中央机关居住。

因此,党中央选址西柏坡,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是西柏坡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优势的结果。

西柏坡中央舊址示意图

现在的西柏坡中央大院是当年的原址原貌吗

葱茏秀美的坛坛垴下,碧波荡漾的柏坡湖畔,拥抱着一个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约24亩)的机关大院,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的旧居,有军委作战室、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有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宿舍,还有一户民房。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当年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大院。其实这是水库淹没后复原的中央旧居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个浓缩了的景点。

1959年秋,岗南水库蓄水后,西柏坡和周边50多个村都成了一片汪洋,中央旧址的房屋木料和文物,经过拍照编号,暂时收藏在柏坡岭上的几个仓库里。直至1970年,才在距原址西北1.5华里、海拔提高了57米的山岭上,开山劈坡,整理出了24亩的一片平地。因面积小,当时中央的原则是:恢复原样,有选择的复建。纪念馆开馆后,我曾建议在中央大院树立一个复原说明,但时间很短即予撤销。

西柏坡村中有一北南方向的恶石沟,把村子分为两岸,村民住西岸,中央机关大都住在东岸。东岸以老鼠岭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00亩。不论公房还是民房,都是就地形而建,中央旧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央大院,四个

小院。

老鼠岭前,自东而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住所,毛泽东与刘少奇住所之间是军委作战室。此外,还有机要室、中央机关小学、工作人员宿办室、收发室等。这一片建筑比较集中,房院前原为村民的打麦场,中央移驻后成了露天舞场。稍西一些居住着几户村民,有一中灶食堂,即九月会议会址。再西是集体小灶。这一大片东南北三面都有围墙,北边两个小门,南边一个大门,这里就是通常说的中央大院,占地约60亩。

四个小院,因地制宜,各有特点。中灶食堂往西,穿越几户村民,有一处不规范的四合院,西房五间,跨度大,窗户多,有天窗,南北都有门,南门不经常开,北门是正门,门上挂着一个“小礼堂”木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这是第一个小院——小礼堂院。

此院西侧,堾岸下紧连着大伙房。东房八间是厨房,房顶有天窗,房前有土坯墙烟囱。北房两间,南房三间,分别是炊管人员住室。院中偏南有一水井与辘轳,西边是恶石沟,没有建筑也无围墙。这是第二个小院——大伙房院。

从小礼堂院向北,沿着缓坡而上约100米,村民称这里为恶石沟掌,中央称之为后沟。这里有一个较大的小院,后排12间,跨度较小。前排三幢房,跨度较大,中间的大厅是跳舞厅和会议室。院落四周有围墙,朝南是砖门楼。这里是政策研究室和招待所,也是接见苏共特使米高扬、傅作义及国民党上海和谈代表的地方。这是第三个小院—政策研究室院。

复原后大院一角

由此往东紧连着一个院,北房三间为延安式石圈窑洞,西房四间、东房两间均为工作人员住房,无南房。这是第四个小院——朱总司令旧居院。

后沟与中央大院隔着老鼠岭,岭上有一报警钟和值班室。山岭中有防空洞相通,北边一个口,南边三个口,分别连接着五大书记驻地和中央机关。

以上就是中央旧址概貌。

新址因面积较小,把原来的一个大院四个小院,统统圈到了一个大院内,与旧址差异较大。原中央大院呈长方形,三面有围墙,无西围墙,院内面积约60亩,加上四个小院及周围空闲地约100亩。新址呈直角三角形,面积只有24亩,西围墙又长又高,因地方小,有的建筑没有复原。

两者最大的差异是原中央大院前是碧绿繁茂的百亩苇塘和一望无际的稻田,现在成了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

西柏坡西岸有中央机关吗

西柏坡村西岸是村民区,也住着一些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闫涛家住过陈伯达、萧三、艾思奇、田家英,闫受桐家住着彭真,闫振文家住着行政科,闫英英家住着警卫连,中央并在此新建了一个警卫连食堂。还有汽车连、马棚、猪羊屠宰场、豆腐作坊等。村西岸后岭上还开挖了12眼土窑洞,住着部分工作人员,这些房屋均未复原。

中央旧址中哪些是民房,哪些是中央新建

中央大院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杨尚昆的住房均为民房,房东主动腾的房。其中有许多房屋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中央入住前全部进行了修复。除此外,大院内的其他房子、四个小院的房子、西岸中央警卫连食堂等,全是中央新建的,共计90多间。

西柏坡中央旧居管理的变迁

许多人都认为,中央从西柏坡进京后,这里就建立了纪念馆,事实并非如此。

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把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那时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尚未解放,革命纪念地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和老百姓都很贫穷,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房屋建筑,县里让建屏师范入住,除几个领袖小院外,大房间都做了教室,小房间都做了老师宿办室和学生宿舍。

当时没有纪念馆管理机构,师范学生过一段时间就去几个领袖小院搞一次卫生,笔者当时在建屏师范读书,多次参加此项劳动。

1953年12月建屏师范迁走,西柏坡完小和西柏坡乡政府又入住,清扫卫生的工作又交给了西柏坡完小。

1955年春,只有两个人的“西柏坡纪念馆筹建处”组建。这两个人一个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蒋又朋,一个是“老粗”出身的梁德盛。当时参观的人不多,蒋又朋请人在各小院、科、室门口写了木牌。牌子均为横书、白底、红字,小牌长30厘米、宽10厘米,写着“毛主席办公处”“朱德办公处”等。大牌长70厘米、宽50厘米,上面除写着标题外,还有简要说明。清扫任务仍由西柏坡完小负责。笔者当时在完小任教师,多次带领学生清扫领袖小院。

1959年7月,由于岗南水库蓄水,西柏坡搬迁,西柏坡完小、西柏坡乡政府和中央旧址才分开。中央旧居的木料和文物搬运到柏坡岭仓库保存起来,乡政府迁至陈家峪,完小分别迁到了梁家沟和韩家峪。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参观的人骤然增多,当时中央旧居尚未恢复,馆长蒋又朋就在柏坡岭上给红卫兵作简单介绍。

1970年在柏坡岭上开山劈坡,逐步恢复了一部分中央旧居。1978年5月26日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中央旧居和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

现在西柏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A级景区,纪念馆工作人员已达400多人,高峰时游客每日达一万多人。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大伙房吗

近年来,许多人把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说成大伙房,其实应是小礼堂。1978年5月26日,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河北省委省革委在西柏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馆开馆典礼,笔者当时任西柏坡公社書记,应邀在主席台就座。《河北日报》对会议做了全面报道。报道中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党中央到西柏坡后自己动手盖起来的小礼堂。它同延安的窑洞、遵义的楼阁一样……”

小礼堂是中央在西柏坡修建的最大建筑物,室内外既无锅灶,也无烟囱,更无水井,是个会议场所。小礼堂院门开在西北角,与小礼堂门相隔不过两三米,出入十分方便。院内共三面房,小礼堂为五间西房,跨度较大,东西两面各有五个大窗户,房顶有两个天窗,南边并排两个小门,门南两米远即是围墙,围墙外是民房。开七届二中全会时,临时把北门堵住,布置成了主席台,绕走南门。

搬迁后的小礼堂,基本保持了原貌,但该院大门的位置却大变了样。原大门开在西北角,没有南大门。现在南围墙和民房未复原,院内外连成一片,游人南进北出,畅通无阻。小礼堂南门悬挂上了党旗和入党誓词,更方便了游人在此举行入党宣誓和拍照。

党中央在西柏坡有几个伙房和食堂

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除了大伙房外,还有一个中灶食堂、一个联合小灶和一个毛泽东特灶。

中灶食堂在中央大院西侧。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因此搬迁时得以复原。

联合小灶,在小礼堂院东、中灶食堂北侧的闫根绪家,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均在此就餐。为了做饭排气方便,在旧房顶上特意建了一个天窗。此院未复原。

该图片上面为小礼堂(即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外墙,下面为大伙房房顶

毛泽东的特灶,在毛泽东院南边,未复原。

土地会议的召开地——恶石沟

恶石沟就在西柏坡村中,是北南走向的一条干河沟。全长约1华里,沟宽约150米,流水的河床约2米。春秋冬三季无水,伏季有小量的流水,上段分两支,东支源于朱德旧居,西支源于石窝沟,汇合后穿越西柏坡,注入村南苇塘。该沟中段西岸,有两个打麦场和一片小树林。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与会人员坐在小板凳和石头上,经过近两个月的研讨,诞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央政策研究室大门。左侧两个横木牌为:中央新华社旧址和中央政策研究室旧址。右边竖木牌为:建屏县西柏坡完全小学校

稍往南一点,东岸是小礼堂和大伙房。南行越过小石桥与苇塘交汇处有一片树林,就是土地会议期间拴马的地方。

中央政协大礼堂是照原样复原的吗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把政协大礼堂建在了东柏坡。1950年代初,笔者在西柏坡学习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此开会看戏。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1亩,石根基,双土坯墙。主建筑10间,台上2间,台下8间,大厅正中为池座,两侧有廊座,可容纳1000多人开会看戏。两侧各有5个门,正厅房顶两侧有明亮的天窗。舞台高约1.3米,上面摆放着一个桌子。大厅内前后各有一个土坯大火炉用于冬季取暖。礼堂东有3间看护小房。

该礼堂1953年拆迁至建屏县政府所在地洪子店,1959年岗南水库淹没前第二次拆除,拆除时未留下图纸与照片。2011年在新中央九部委大院复原的大礼堂,与原样差异较大。

刘少奇植树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由刘少奇主持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同志是骑马而来,把马拴在数处,其中村南苇塘边小树林较多,有的马啃了树皮。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忙着赶回去,乡亲们觉得马啃树皮也不算啥事,谁也没在意。

后来刘少奇外出,发现了此事,就责成行政管理科的何科长负责处理,每棵树赔偿70斤小米,大树适当增加。村长王树声的两棵树被啃,他说啥也不要赔偿,行政科硬是赔了他两把椅子。

第二年春,刘少奇带领中央工委机关干部帮着老乡们在这里栽植了一片柳树、毛白杨、小叶杨等。这里地下是肥沃的淤泥,上面是雨季逐年从恶石沟冲下来的淤沙,水土条件较好,小树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被乡亲们誉为“扎根树”。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故事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主力集结到中原地区,围歼国民党军第五军。朱德总司令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陪同下,乘吉普车前往华东野战军前线视察。车队过邯郸后,进入敌占区,改为晚上行车。

5月10日半夜时分,突然发现一股敌人迎面而来,有人建议走岔道撇开敌人。朱老总却果断地说:“今晚夜黑天暗,是个浑水摸鱼的好机会,敌人不容易发现,可加大油门,打开车前灯,快速向前行驶,大家做好战斗准备,没有命令,不许开枪!”

原来,对面来的是敌人的一个新兵连,200多人,他们认为对面车上坐着他们的大官,规规矩矩地排在路边立正、敬礼,看着朱老总一行的车队疾驶而过。随后,朱老总下令车前开小灯,借着淡淡的月光继续向前行驶,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5月11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朱老总一行胜利抵达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河南濮阳县城。

事后,朱老总风趣地说:“战争年代,这样的险情多着呢!只要沉着、胆大、心细、果断,就能化险为夷。这叫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黑暗中同行一条道,天亮时就分道扬镳。”

中央大伙房。房前有土坯壘砌的烟囱,院中有水井有辘轳

朱德和周恩来为理发员抬棺

1948年7月下旬,西柏坡一带阴雨连绵,雨一直下了四五天,导致山洪暴发。7月30日子时,西柏坡山岭上住着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眼土窑洞突然塌方,有五位同志被砸在里面。周恩来闻讯,提着马灯,带着工作人员冒雨进行抢救。有四位同志脱险,但理发员曹庆卫,因缺氧时间过长而永远停止了呼吸。

第二天,中央机关在小礼堂为曹庆卫召开追悼会,毛泽东因急于向前方签发电报未参加,写了“沉痛哀悼曹庆卫同志”的挽词。朱德和周恩来等出席了会议,朱德在会上讲了话。会后朱德、周恩来和大家一起为曹庆卫抬棺下葬,朱德首先挥锹为曹庆卫埋上了三锹土。

当时西柏坡有许多村民不理解,一位统帅百万大军的总司令和周副主席为什么要为理发员抬棺?一位老秀才说得好:“总司令和周副主席把自己看成了人民的公仆,与战士平等相处,亲如骨肉,为其抬棺铲土情在理中,这也正是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敌机为何不炸西柏坡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整天寻找毛泽东的下落,为什么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没有遭到敌机轰炸?

毛泽东的老房东闫受朝、闫文习父子说,蒋介石轰炸过城南庄,毛泽东有惊无险,至今毛泽东住处的柱子上还留有弹痕。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这里党和群众的基础非常好,就像来到了一个铜墙铁壁筑成的安全岛上。中央大院里住着五大领袖,也住着几户平民百姓。书记们日夜操劳着国家大事,百姓们耕耘着自己的农田,保卫着书记们的安全。村民们几乎天天和书记们见面,但大家都守口如瓶,从未吐露过蛛丝马迹。

毛泽东在西柏坡住所旧址

蒋介石的特务侦察到毛泽东住在西柏坡一带,就从人员往来较多和不同于民房的大建筑物中寻找目标。敌机曾轰炸过西柏坡东30多公里的烟堡村华北局,也轰炸过西柏坡北10多公里的讲里村天主堂,但就是不知道毛泽东住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

当年柏坡岭上是松柏苍翠、果树满山吗

近年来撰写的西柏坡著述中,为了烘托中央在西柏坡的政治气氛,所有作者无一例外地都说,中央移驻西柏坡时山岭上松柏苍翠,果树满山。果真如此吗?

经考证,唐宋时期柏坡岭上曾经郁郁葱葱,经过几百年变迁,1947年中央移驻时,柏坡岭和周边村庄一样都是荒山秃岭。中央进京后至1959年笔者在此学习工作,所见偌大的柏坡岭上不过稀稀疏疏20多棵柏树,更没有一棵果树。

那时,老百姓烧饭买不起煤炭,每到冬春就把苇田中的苇茬,削了一茬又一茬,把山上的金卜、圪针、茅草盘全刨掉,用来烧饭,山上植被根本生长不起来。

1959年春,北京黄村林校来此实习,在柏坡岭浅山坡几个阳面,用柏树栽植了“革命圣地”四个大字,其他地方荒芜依旧。

柏坡岭上现有的植被,都是1970年代初在省市的统一安排下,石家庄市和平山县的机关、学校、驻军,分包山头,用了三年时间栽植的。当时正值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大家带着毛著、水壶和干粮,在山上边打坑植树边学毛著。国家投资向山上铺设了引水管道,并配备了专业绿化工养护。首先绿化坛坛垴,而后向周围辐射。在坛坛垴阳坡还特意栽植了高大的“七松二柏”,寓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经过几十年生长,“革命圣地”和“七松二柏”均已淹没在了茂密的丛林中。

西柏坡村民今安在

1947年5月,中央工委移驻时,西柏坡有85户,325人。1959年6月,西柏坡搬迁时有106户,443人。蓄水时,共淹没房屋485间(不含中央用房),碾磨46个,猪圈103个,厕所146个。

西柏坡搬迁,是岗南水库移民的一个缩影,共迁入24个村庄,其中县外8个村,涉及北京、山西、内蒙古、贵州、井陉等地。县内16个村,户数较多的是柏坡岭(仍称西柏坡)33户、栲栳台13户,辛庄12户、南红安寨8户。

毛泽东的老房东闫受朝起初迁到了柏坡岭上,后又迁到了栲栳台。加上原迁入栲栳台的周恩来的房东闫中允等共计13户60多人,栲栳台是西柏坡外迁人数最多的一个村。

197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西柏坡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開馆仪式。为了配合纪念馆对外开放,上级要求五大领袖的房东均返迁西柏坡。但由于这里地少人多,当时不准经商,生活比较困难,且迁出的青年都和当地人结了婚,都不愿意远离自己的亲人,因此均未迁回。

复原前的军委作战室

纪念馆馆标的变化

凡到西柏坡参观的人,都会看到陈列馆门口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西柏坡纪念馆”六个行书大字,许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开馆时的馆标,其实不是。

1977年陈列馆建成后,曾请书法家陶然题写过“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馆标。1977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题写了楷书体的“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八个大字。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题写了行书“西柏坡纪念馆”馆标。

后来纪念馆建“西柏坡纪念碑”,请邓小平题字,邓小平回信说,用原题字中的前三个字即可,未题新字。现在邓小平题写的“西柏坡”三字已成经典,许多报刊均采用此题字作书刊的名字。(编辑 王兵)

作者:范文杰,曾任平山县委资料员、西柏坡公社书记等职;范浩天,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

猜你喜欢

西柏坡纪念馆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萧军纪念馆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西柏坡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