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2019-04-19李文娟

新课程·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普通话课文

李文娟

不久前,我在语文课上举行了一次“朗诵比赛”。结果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朗读文章平淡如水,毫无感情。全班将近五十人,很少有人知道朗读的基本要求,更别提声音技巧方面的要求了,学生朗读水平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反思数日,我终有所悟。究其原因,有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韓愈《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许多语文教师忙于传道受业解惑,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朗读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有些语文老师受方言的影响,自身普通话不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进行示范朗读,用学生朗读代替教师自己的朗读。教师自己的“避短”,使得学生失去了感受朗读魅力和了解朗读知识的机会。还有些老师盲目追求课改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朗读。试想一下,作为教师,假如我们对朗读都毫不重视,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呢?假如我们对朗读不感兴趣,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感兴趣呢?假如我们在朗读方面不肯多下工夫,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多下工夫呢?假如我们教学生朗读时对音色的佳妙、语音的标准从不追求,不给予具体深入的指导,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音色优美、语音准确呢?假如我们的朗读水平不太高,怎么指望自己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呢?

就学生方面而言,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忙于提高自己试卷上有形的成绩,极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朗读能力这种无形的成绩。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起到关键作用。首先,语文老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曾经听过一节《背影》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那位老师的课文朗读。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的我们渐渐进入了作者所描述的故事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那个离别的车站,眼前浮现出父亲那略显肥胖的身体攀爬月台时的背影。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很容易体察到课文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同时也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赞誉课堂朗读教学艺术的话:“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样的说法,细研深究,的确也不无一定道理。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开展教学时,发挥朗读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能经常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让他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有个起码的正确认识。这样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热望,也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众多老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深得人心。上课时,老师读的每一篇课文、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富有激情。有一次上公开课,语文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博得了全场老师和学生的掌声。同学们十分佩服语文老师,都以她为榜样,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们学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就有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在朗读评价上,建议教师注重评价学生能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学生朗读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日常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我们往往从学生的朗读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可以较准确地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的高低。虽然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非朝夕之事,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配合适当的教学训练,学生会逐渐掌握朗读这项能力,并在朗读中读出自信,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猜你喜欢

公开课普通话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