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军队在1812年战争期间的日常饮食(1)

2019-04-18邹涛周辉

轻兵器 2019年4期
关键词:口粮黄油牛肉

邹涛 周辉

民意汹涌引发的战争

1781年的秋天,北美殖民地爆发的独立战争已经持续了6个年头,策动“叛乱”的美国人在法国人的大力支援下已经逐渐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形势对于英国军队愈发不利,约克镇战役的失败成为压垮英国人战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经被弄得筋疲力尽的英军既然再也无力扭转战局,那就到了该坐下来谈判的时候。两年后英美双方在巴黎签署和平条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不过这仅仅是中场休息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双方真正能够握手言和。

获得独立的美国对于土地和财富的渴望愈发贪婪,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欧洲乱局简直是天赐良机。趁着英、法、西班牙等国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美国人使出各种手段疯狂扩张领土,不仅获得路易斯安那地区和佛罗里达西部的大片土地,还兴致勃勃地打起加拿大的主意。

英国人也针锋相对地展开对美国的遏制,一方面利用印第安人的反抗来阻挠美国对西部地区的扩张,另一方面从1804年开始执行严格的海上封锁政策。作为海洋上的霸主,实力雄厚的英国海军随意登临美国商船进行搜检,还经常搂草打兔子,从船上掳走所谓的“逃亡水手”来充实己方军事力量。美国的对外贸易因此受到严重阻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海上的摩擦也时有发生:1807年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被英国海军袭击让美国人颜面尽失,美国国内群情激愤,随后历时数年的经济与外交手段也无法解决美英两国之间的纷争;1811年5月16日,美国海军的“总统”号战舰在护航行动中击伤英国人的“小贝尔特”号轻型护卫舰,美国国内的战争热情被再度引燃,要求与英国再次开战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原本无意战争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再也坚持不住,最终于1812年6月18日以保护自由贸易、维护美国海员权益、反对英国支持印第安人为由对英国宣战,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

几经反复的饮食标准

踌躇满志的美国人早就对加拿大垂涎已久,能从大英帝国身上再割一块肉下来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打错了算盘。

驻守加拿大地区的英军总司令乔治·普雷沃斯特中将和他手下的指挥官们征召了一支由当地移民组成的民兵武装,并且随时可以得到印第安人的协助,而作为主力的英国正规军虽然只有4500多人,但他们的军需后勤既能以加拿大驻地为依托,又可以从海上得到来自英国本土的支援,再也不会像30多年前那样因为缺乏必要的口粮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美国海军的“切萨皮克”号战舰被英军俘获,这让美国国民极为愤慨

从1811年开始,驻扎在北美的英军口粮标准就几经变化,不过军队里有关正餐的描述倒是可以雷打不动地沿用许多年——“加了面粉或者大米的浓汤,里面还有肉和足够的蔬菜”,再怎么调整口粮标准,在英国厨子的手里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根据1811年9月12日颁发的口粮补给标准,英军士兵每天的口粮供应量为面粉1磅(453.6g),鲜牛肉1磅(45 5.6g),猪肉13/7盎司(40.5g),豌豆3/7品脱(243mi),大米11/7盎司(32g),黄油号盎司(24g)。这个标准中还有两项额外的规定,首先是猪肉供应量在1812年4月15日以后可以直接提高到每天9 1/7盎司(256g),能多吃点肉倒是没有引起什么争议;第二条有关黄油的规定表面上看起来也是无懈可击——在4月15日之后可以用6/7盎司(24g)黄油来代替1 3/7盎司(40.5g)猪肉,然而就是这条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让士兵们产生了被忽悠之感。

原本对战争并不热心的詹姆斯·麥迪逊总统在舆论的压力下最终对英国宣战

黄油很久以来就是一种在欧洲广受推崇的高档奶制品,香浓美味的黄油不仅是面包的绝佳伴侣,还可以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名贵调味品,一些原本平淡无奇的食物经过黄油的滋润之后也会变得美味可口。由于营养丰富、价格昂贵,民间对于黄油一直非常珍视,黄油在士兵们的眼里同样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英国军队的口粮补给标准当中确实有黄油,这白纸黑字写得倒是清清楚楚,只不过因为价格昂贵而且容易变质,军队里的后勤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就耍了个小花招——既然口粮补给标准里明确规定可以用号盎司(24g)黄油来代替1 3/7盎司(40.5g)的猪肉供应量,那反过来不也一样嘛!于是在实际的口粮供应当中,拿猪肉来顶替黄油的情况屡见不鲜。豌豆供应情况也有些类似,按照通常的规定,如果暂时没有豌豆的话可以按两种方式来作出补偿,一种是每周给每个士兵多供应1磅(453.6g)面粉,另一种是按照1蒲式耳(56.4升)6先令的价格算作伙食费,给士兵们记在伙食团的账册上。多一事当然不如少一事,后勤部门利用官方规定的漏洞当然是心领神会,在实际操作中也能做到滴水不漏,让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出来卖命的大头兵们除了表示对国王陛下感恩戴德,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给什么吃什么。

随军家属的口粮供应在战争时期也有所变化,1812年11月25日颁布的标准规定,英军第1至第5营随军的士兵妻子每天可以得到半份口粮,每个孩子可以得到1/3份口粮,军官的全部家庭成员每天只供应一份口粮。

英军驻加拿大地区总司令乔治·普雷沃斯特中将在加拿大组织了大量民兵参战

根据1813年3月30日颁布的新规定,驻扎在魁北克和蒙特利尔这两处港口城市的英军士兵每周供应5天成猪肉和2天鲜牛肉,成猪肉每天10号盎司(500g),鲜牛肉每天1磅(453.6g)。既然已经有了成猪肉,黄油自然是要和大家再见了。

为了适应战争时期的需要,英国军队再次修改口粮供应标准。按照1813年8月13日颁布的战时口粮标准,每天供应给士兵们的面粉比以往多了0.5磅(22 6.8g),增加到1.5磅(680.4g),当然也可以用相同质量(1.5磅)的硬饼干来代替。成猪肉的数量几乎没什么变化,因为没了黄油,所以干脆把供应量明确为10.5盎司(297.7g),也可以用1磅(453.6g)新鲜牛肉或成牛肉来代替。士兵们最为热衷的朗姆酒当然也必不可少,不过这种烈性酒每天的供应量只有0.5吉尔(71ml)。能给士兵们来点儿刺激就行了,军官们可不打算领着一帮喝得烂醉如泥的酒鬼去和美国人干仗。这一口粮供应标准从1813年9月6日以后开始正式执行,与英军以往的几个口粮标准相比,这一次执行的标准简化了食品的种类,增加了其中几种主要食品的供应量,也相应地减少了后勤部门的工作压力。

战争时期军营里的口粮确实单调乏味,即便是那些“有幸”被扔进医院的家伙也难以摆脱这样的饮食。住院的病人早餐通常是1品脱(568ml)牛奶麦片粥或大米粥,午餐有面包、土豆和肉类,晚餐则是1品脱(568ml)肉汤。当时的医生普遍认为提供给发烧病人的应当是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并且分量不宜过多,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猪肉、牛肉等动物性的食品。于是一种在当时被称为“勺子饮食”的病号饭应运而生,此类饮食被描述为以茶作早餐,用“0.25磅(113.4g)面包煮成的面包糊糊或者是用牛奶和西米做的布丁”当午餐,同样的食物再加上茶就是病人们的一顿晚餐。

士兵们的早餐时间安排在每天早上9点,早餐一般包括面包、牛奶、茶、沙露普汤(一种加入黄樟皮和其他香料调味的佐餐热饮),偶尔还会有黄油。一些懂得享受生活的家伙还用私下购买的食物来丰富自己的早餐,奶酪和猪肉通常是最受欢迎的佐餐佳品,价钱也不算太离谱。

加拿大地区组织不少民兵与英国正规军一起协同作战

中午12:30~13:00是午餐时间,这在过去也被称为“正餐”,是一天当中最为“隆重”的一顿饭。餐桌和椅子在吃饭前就必须摆放整齐,要在士兵们坐下之前铺好桌布,在桌上摆好刀又、勺子、盘子等等军营里能用得上的餐具,士兵们吃这顿饭的时候也必须老老实实地在餐桌旁坐好,吃相绝不能让人笑话,无论吃的是美味佳肴还是成鱼臭肉,都必须保持仪态庄重得体。士兵们一旦开始坐下来吃饭就不允许随意起来走动,只有每天当值的军官进来例行巡查时才必须全体起立,伙食团的军士向军官递交伙食情况报告之后,士兵们就可以坐下来继续开吃了。总之,每天的正餐一定得用心去对待,餐桌上万万不可有失体统。

对于那些有家人陪伴的士兵们来说,他们的日常饮食和其他人相差并不大,早餐一般是牛奶和面包,午餐则少不了肉类、蔬菜、面包和盐,晚餐通常是牛奶、土豆、肉汤和面包。生活对于单身狗确实处处充满嘲讽,连吃饭也不例外,那些没有结婚的士兵不仅无法享受天伦之乐,军队按规矩每天只给他们供应早餐和午餐,连晚餐也没有他们的份儿。不过,一天只供应两顿饭在当时的军队里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毕竟那个时代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做到一日三餐,士兵们倒是不会因此闹什么情绪。

肉类供应

关于肉类方面的消费,通常军官们更偏爱牛肉和羊肉,只不过加拿大地区的英国驻军很少提供羊肉给大家,基本上都需要私下购买。在庆祝圣诞节、王室重要成员生日以及有必要郑重对待的战争纪念日等特殊场合,羊肉可以说是庆祝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筹办这些活动当然是要花钱的,频繁举办的庆贺宴会让许多人都不胜其烦,一个士兵抱怨说按照团长的命令举办了太多的庆祝宴会,大家已经被弄得负债累累。

新鲜牛肉的供应倒是不用让驻扎在上加拿大地区(1791~1841年间位于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北岸的英国殖民地,是安大略省的前身。上加拿大位于圣劳伦斯河上游,故以此为名,与之相对应的是下加拿大地区)的英军操心,来自当地的“公牛和小母牛肉”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乔治堡要塞(地处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亚加拉区滨湖尼亚加拉小镇东南,滨湖尼亚加拉小镇位于尼亚加拉河与安大略湖汇合处,南邻尼亚加拉瀑布城,东面则隔河与美国纽约州杨斯顿村相望)驻军的需要,就近供应的牛肉肉质新鲜,很受大家的欢迎。这应该归功于1802年来自英国伦敦的一项决议:“为国王陛下在美洲的殖民地和其他所属领地驻军提供新鲜牛肉以及其他必需品的话,直接就近供应要比从英国本土运送便宜得多,更不用说运來的基本上都是些用盐来保存的食物……”在这项决议通过的前一年就已经有人为此做出努力了。1801年,一位跃跃欲试的加拿大牛肉供应商罗伯特·汉密尔顿先生向乔治堡要塞的军粮官提出了下列建议:“我们的乡村目前有相当多的牛肉可供储备,有不少颇受人尊敬的农场主表示,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天气暖和的时候每周向乔治堡要塞的驻军提供一到两次新鲜的牛肉,品质也绝对能让人满意。”

为了推销本地的牛肉,罗伯特·汉密尔顿先生言辞恳切、口若悬河,恨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堆到军粮官的眼前。这一番建议听起来似乎很有些道理,乔治堡要塞的军粮官也表示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了牛肉供应商的一片好心。出于安全考虑,军粮官认为“不应该完全依赖这种基于当地的供应方式”。驻扎在加拿大各地的英军维持必要的成牛肉储备确实很有必要,军粮供应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为各地的驻军提供了能够满足100天消耗的爱尔兰成牛肉,这种标准的储备量差不多一直维持到了战争爆发。

魁北克港繁忙的海上运输

一些游走于军政两界的大人物为了打消英国军队的担忧可算是费了不少工夫,到了1803年,军粮供应部门对于从加拿大直接获得补给的顾虑总算是减轻了不少。既是商人又是上加拿大地区上议院议员的理查德·卡特莱特在此期间四处游说,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深谙经营之道的理查德·卡特莱特就发现为英军提供后勤补给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口舌如簧的罗伯特·汉密尔顿先生也是他多年以来的商业合作伙伴。为了拓展经营门路,理查德·卡特莱特经常利用自己的议员身份和以往从军期间积累的人脉向驻军施加影响。1802年开始担任加拿大地区英军指挥官的彼得·亨特将军收到一封理查德·卡特莱特的来信,理查德·卡特莱特在信中详细讲述了军队的供应合同将会对上加拿大地区牛肉经济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乡村地区的牛非常之多,阁下采取措施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候向驻军供应本地的新鲜牛肉,这必将进一步促进牛群的繁育和饲养。去年运往下加拿大地区(管辖范围包括圣劳伦斯河两岸以及下游其他地区的英国殖民地)的牛肉数量不多,价格也很便宜,如果持续到现在这个季节,将会促使这里的人们在未来更多地从事桶装牛肉的生意……”

英国军队使用的贝克线膛枪在战争中大放异彩

英军在美国攻城拔寨离不开美国当地商人的大力协助

雄心勃勃的卡特莱特甚至认为,上加拿大地区最终能成为加拿大、新斯科舍(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美国独立战争及第二次独立战争时期均是英国殖民地,效忠英国)、纽芬兰(位于加拿大东部的岛屿)乃至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包括1200多个岛屿。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后人就把真正的印度称为“东印度”,而把加勒比海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等地英国驻军的牛肉和其他食品供应的唯一来源。不幸的是随之而来的变故给信心满满的卡特莱特浇了一桶冷水——从1803年开始发生了持续数年的粮食歉收,上加拿大地区可供畜牧业使用的剩余粮食大大减少,一些原本热衷于此的经营者也变得缩手缩脚。不过在1812年战争期间,加拿大仍然向靠近大西洋沿岸的新斯科舍、新布伦瑞克(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新斯科舍東侧)、纽芬兰等地驻军提供了面粉、豌豆和一些用盐来腌制保存的食品(通常是成牛肉、成猪肉和腌泡菜之类的),至于遥远的西印度群岛地区那就无能为力了。

英国正规军、民兵武装和印第安战士经常协同作战, 让美国人大为头疼

踌躇满志的卡特莱特确实颇具商业眼光,他敏锐地发现了各地驻军这个巨大的消费人群,有关本地牛肉市场的分析也合情合理,但是他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战争,他对于战争的波及范围和巨大影响估计不足。1812年6月,美国对英国宣战之后,差不多所有身强力壮的加拿大人被迫离开了自家的田地和农场,无可奈何地加入到各地的民兵组织当中;英国正规军也从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逐渐集中到受威胁比较严重的上加拿大南部地区。最终造成的影响就是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农产品的供应数量也因此大幅度下降,另外一个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可以在各地得到分散供应的英国正规军大量集中,食品的供应压力也随之迅速增加。到了1813年,英国军队不断增长的牛肉需求已经让上加拿大地区有点儿不堪重负了,不过这种局面在英国人看来倒算不上什么大场面,用不着为此慌了手脚,毕竟以往就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英国人的应对之道并不是赶紧向3000英里外的伦敦求援,而是拿出钱来麻烦正和自己作对的美国人去弄点儿牛肉——在金光闪闪的英镑面前,商人们毫无节操可言,英国人对此早已经领教过了,30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就是用大把的金钱开路,弄得闹独立的大陆军经常在自家的地盘连粮草都无处筹措。

英军士兵有吃有喝才能有力气火烧华盛顿,美国的商人们为此出了大力

英国军队从美国领土上搜罗各种补给品来确保自己的供应,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美国军队在边境地区筹集粮秣物资的困难,可以说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看在英镑的面子上,美国的商人们倒是格外卖力,有成千上万头牛被他们从纽约州和佛蒙特州赶到了加拿大,连边境地区的美国居民也被这种场面惊得瞠目结舌。1814年,一位住在圣劳伦斯河沿岸的美国人忍不住大发感慨:“把这么多的牛羊赶进加拿大真是让人难以置信!而我们却几乎什么都得不到!前天有超过100头牛经过了普雷斯科特镇(上加拿大地区小镇),昨天通过那里的足足超过200头牛!”为了让英军士兵吃上牛肉有力气打仗,边境地区的美国走私贩子忙得不可开交,繁忙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除了收购价格略高了那么一点点之外,英国军队就地筹措给养的策略可以说获得圆满成功,据说他们吃到的新鲜牛肉当中有2/3都是来自纽约州和佛蒙特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军之所以能占领华盛顿火烧总统府,的确应该感谢热情好客的美国供应商鼎力相助。

(待续)

编辑/魏开功

猜你喜欢

口粮黄油牛肉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雪后林鸟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法国“二手黄油”网上热卖
如何鉴别动物性黄油
吃不上牛肉了
黄油吃出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