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员与晚清洋务学堂的科学启蒙

2019-04-17史斌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史斌

摘    要: 自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聘请了一批洋员开展铁路教育,铁路教育成为晚清洋务教育的重点领域。作为铁路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洋员受聘于晚清各所铁路学堂,完成了大量的科学理论教育和西学传播工作,培养了一批铁路人才,推动了近代西方铁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转移,有助于中国早期的科学启蒙。

关键词: 洋员    晚清关务学堂    铁路教育    科学启蒙

晚清铁路事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工业领域之一。按照“路电邮航,互为交通”的发展思路[1],铁路事业与电报、轮船、邮政事业共同构成了晚清交通事业。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李鸿章、刘铭传、曾纪泽、盛宣怀等洋务派官员认识到铁路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面对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不断向清廷谏言,恳请大力推进中国铁路事业,“亲见西洋各国轮车铁路,于调兵、运饷、利商、便民诸大端为益甚多,而于边疆之防务,小民之生计,实无危险窒碍之处”[2],“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栝,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3]。经过激烈的争执与辩论,清廷终于同意兴办铁路事业,聘请洋员开展铁路教育,指导铁路工程建设。

一、铁路洋员概述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为了完成晚清各项实业的创建与发展,洋务派从海外聘请了一批科技洋员来华工作。铁路事业作为晚清交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完成大量的科技教育工作,聘用洋员数量众多。晚清铁路系统聘用的洋员包括学堂教习和铁路工程师等,他们的工作内容各有侧重,由于具体工作的需要,有些洋员身兼多项职能,经常被调遣于各个工作领域。由于晚清铁路事业的创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洋务运动之前的铁路技术传播仅限于书籍和报刊当中,并无实际的铁路技术传承与实践,因此,铁路洋员的工作对于晚清铁路科技教育发挥了重要影响。

高额的薪资待遇是铁路洋员来华的主要诉求之一,侧面反映了洋员对于中国铁路事业的重要影响。从中国铁路学堂和铁路公司与洋员签订的合同看,洋员不仅可以获得高额的薪水,而且可以享受优质住宅、往返船票、疾病身故保障等多项优厚的福利待遇。以京汉铁路为例,该铁路“路线甚长,用人甚多,洋员薪工尤巨,洋总工程司一员岁薪六万佛郎”,折合白银近2万两[4]。洋员的高额薪资与华员的普通薪资形成鲜明对比,以晚清效益较好的沪宁铁路为例,该局总工程师格林森的薪水是月俸银857两,分段工程师伊富斯、葛罗富、白克体的月俸银各自是517两,均高于沪宁铁路局总办施肇基的月俸银500两,局内洋员平均薪水高于华员8倍以上[5]。洋员的薪资待遇与考核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对洋员和华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中国铁路公司建立了考核制度,除了工作质量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形成了洋员辞退机制,“至工程车务,无论中西办事人员,或因本领欠佳,或因行为不妥,总管理处可随时开辞,并将开辞之事禀知督办大臣”[6]。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教育为晚清工业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晚清实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唐胥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各条铁路依次兴建,对于铁路工程技术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路政需才,非止五省,天津设学,实为良图”[7]。面对铁路事业人才紧缺的局面,清政府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和兴办铁路教育机构两种方式培养铁路工程技術人员。

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铁路技术,包括留美幼童、庚子赔款留学生、地方督抚官派留学生、铁路系统派遣留学生等,“聪颖子弟,分肄各科,三年卒业,资遣游学,分布各路”。在派遣留学生的同时,洋务派开启了铁路工程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过程,兴办了一批铁路教育机构,大量聘用洋员来华从事铁路教育,“北洋武备学堂铁路总教习德国工程师包尔经该国克鹿卜厂派令来华讲求铁路,藉图报效。自光绪十六年到堂教授铁路各项课程,尽心指示,不惮烦劳,俾学生均能领会,颇着成效”[8]。晚清铁路教育机构不仅培养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培养一线铁路技术工人,成为晚清铁路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

二、铁路洋员的科技传播

铁路洋员承担了晚清铁路系统主要的科技教育工作,推动了近代西方科技的传播。天津武备学堂铁路科、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等多所铁路教育机构创办以来,首要工作是聘请合适的铁路洋教习,借以培养铁路人才,为各条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人力资源。张之洞创办江南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时指出:“中国方经营铁路,而人才缺乏,势必多用洋人,费且不赀,是非亟备人才不可。从前北洋亦经设有铁路学堂,其学业有成者业经臣调用数人,惜为数不多,殊不敷用。今拟另延洋教习三人,招习学生九十人,别为铁路专门,附入陆军学堂,以资通贯。”[9]铁路洋教习大多来自外国铁路公司或相关教育机构,具有一定的铁路专业背景,这一专业背景使洋教习的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西方铁路工程技术的传承与转移发挥了重要影响。

晚清铁路教育可以分为科技理论教育和工程技术实践两个方面。为了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晚清铁路教育机构大致形成了工程技术实践为核心、科技理论教育为支撑的办学宗旨,铁路洋员的理论教育工作大多围绕铁路工程技术展开。清政府认识到基础理论对于工程技术和洋务实业的重要性,因此明确要求:“电报、铁路、邮政、矿务等类学堂……均宜添课普通学科。”[10]以期强化科技理论在洋务实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早期的铁路学堂课程设置较为简明,课程主要为铁路工程建设服务,以山海关铁路官学堂为例,学堂设置的基础科学类课程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求积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原理、普通物理学、静力学、动力学、流体静力学、工程及材料力学等[11],课程设置与铁路工程建设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清末教育体系日渐完备,关于科技理论的教育更加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已经成为铁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设立了三年的学制,除了开设“国文、法文、英文、理财学、铁路契约律、铁路公司律、中国路政史、商业道德、实习应用公牍、体操”等语言类、财经类、管理类、综合类、体育类等课程之外,主要课程设置均围绕科技理论教育和工程技术实践展开。与早期的铁路学堂相比,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的科技理论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教学大纲更加清晰,“物理”课程主要讲授“物之性质、重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化学”课程与“课本讲义相辅而行,兼以详细实验”,“算学”课程主要讲授“平面、三角,预备测量之用”,“地舆”课程“专就关于铁路者,分别以次教授……已经行车路线所经最要、次要各地、大小车栈、商埠、关卡、各处货物出产、中外交通要点、水陆接界处所、外国筑路与地理人民处相关之大概”,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传习所的算学和地舆课程需要学习两年,物理和化学课程需要学习一年[12]。

湖北铁路学堂开设的科技类课程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应用力学、电气工学等。“代数”课程教授“联立二次方程式及比例、级数、对数、二项式、定理、杂项”等内容,“几何”课程讲述“平面部、立体部”等内容,“三角”课程包括“计角圆函数、余角补角二角之圆函数、三角方程式、分角对数”等内容,“应用力学”课程包括“力及运动、静力学、动力学、物体外力及应力、力率、土压”等内容,“电气工学”包括“电磁气原理、起电力、电气单位”等內容[13]。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级铁路教育机构还是地方性铁路学堂,洋员的科技教育在整个铁路教育体系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客观上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结语

铁路洋员的科技教育工作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组成部分,学堂教育是洋员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与综合性学堂不同,铁路学堂是为了培养铁路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学堂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作为晚清铁路学堂聘请的外国教师,洋员承担了学堂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一情况从早期铁路学堂到清末铁路学堂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晚清铁路学堂尽管以培养铁路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但是没有忽视科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多所学堂均设置了基础科学类课程,由基础科学教育转入工程技术教育,实现了学科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

洋教习与传教士是晚清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西方群体,传教士的西学传播以引荐性和介绍性为主,与之不同的是,铁路洋员关于西方铁路技术的传播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直接指向中国铁路工业的生产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铁路洋教习不仅实现了西学的传播,更推动了西学的实践,使西方铁路技术移植于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

参考文献:

[1]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40册[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49.

[2]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第4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59.

[3]刘铭传.刘铭传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4:566.

[4]果鸿孝.中华近世通鉴:经济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69.

[5]葛玉红.沪宁铁路与江苏社会[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146-148.

[6]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170.

[7]王炜.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134.

[8]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第15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31.

[9]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第2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90.

[10]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

[11]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第1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21-22.

[12]学部官报[N].北京:清廷学部,1909(109):1-10.

[13]湖北官报[N].武汉:湖北官报馆,1910(145):45-4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晚清科技洋员研究”(13CZS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