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2019-04-17刘安琪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锦瑟典故意象

刘安琪

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

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1)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在这个典故里不涉及人生的哲理问题,只是单纯的用来给这个神秘的意境披上一层面纱使之显得纷繁交错,越理越乱的感觉。关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联在《大戴礼记》中有相关记载:“蚌、蛤、龟珠,与月盛虚。”颈联使本诗意境全出。读这两句诗我们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海里的蚌对着海上的一轮圆月吐出珍珠,蓝田玉在暖日的照耀下珠光宝气,散发着阵阵烟雾。两句诗并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但从色彩上看一青一蓝,从色调上看,一冷一暖,对比强烈。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从沧海月明,到蓝田日暖,意象跳跃的如此猝不及防,以至于在这样的意象变换之中,诗句又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高远的事物,他们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這样的意象的跳跃式转换给本诗的意境创造的朦胧之感,烟雾缥缈,琴弦罗列密布,杜鹃苦啼、庄生晓梦,让人产生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千愁万绪、怅然失措的朦胧之感。

“多义性的成因来自多方面。从文字表述,亦即语言符号层面看,李商隐诗的意象、典故,以及词语意象之间的联系组合方式,都有可能导致朦胧……李诗大量用典。典故由于内涵的浓缩性等原因,如果用得好,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2)《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原文不过是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道理,而李诗却抛开原典借以阐发的哲学思想,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的情思。关于“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原文所说的“珠有泪”是指报恩,但李商隐写这些诗句我们无从得知其是否是引用原典原意还是借以生发其他的意思。这种对典故的二次创作是李商隐诗歌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李商隐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3)

《锦瑟》的诗歌主旨历来没有定论。宋刘攽曰:“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认为《锦瑟》是李商隐与其恩主令狐楚家的丫鬟恋爱后写的情诗。宋黄朝英曰:“‘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黄朝英认为《锦瑟》颔联颈联其实是表现瑟声“适、怨、清、和”的四种境界,指出了《锦瑟》并不是当时与李商隐相爱的人的名字。清人朱彝尊将这首诗解释为李商隐悼念亡妻之诗:“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日‘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胡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近人汪辟疆又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此义山自道生平之诗也,第二句‘思华年三字,即一篇眼目。庄生句,喻己功名蹭蹬。以彼其才,又似非终身郁郁下僚者,天为之抑人为之也,故用庄生梦蝶事以见迷离恍惚,而迷字已透露之。望帝句,喻己抱一腔忠愤,既不得信,而又不甘抑郁,只可以掩抑之词出之,即楚天云雨尽堪疑之意也。沧海月明喻清时,然珠藏海中,不能自见,以见自伤之意。蓝田日暖喻抱负,然玉韫土中,不为人知,而光彩终不可掩。”他认为《锦瑟》是李商隐言志抒怀之作。叶葱奇在《李商隐诗集注疏》中认为《锦瑟》是思家之作:“就通篇看来,分明是一首客中思家之作,是郑亚贬谪后,商隐失去桂管幕职,漂泊巴蜀留滞荆门时期的作品,和集中《夜雨寄北》同一意趣,同一时地,只不过《夜雨寄北》作于那年秋天,这一首则作于春季而已。”梁启超也发表了自己对此诗的看法:“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梁启超认为《锦瑟》是纯美的,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作品。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锦瑟》确实是魅力无穷的,它引千百年来的无数学者探讨、研究,《锦瑟》诗的主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明确的说法。

《锦瑟》诗中由意象的自由组合生发的意境是朦胧的,因典故的不寻常用法生发了歧解,也增添了诗歌意境的朦胧气氛,其主旨也是令人摸不透的,也是朦胧的。这种朦胧感给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造成了困难。但是,千百年来,《锦瑟》仍然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兴趣,它的魅力不减反增。一方面是因为,初读《锦瑟》,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李商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当我们深入诗歌,我们脑海里有了一幅幅散发着朦胧美的画面,这些画面使我们遐想,使我们回味无穷,使我们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于是,我们会在这种遐想与想象中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领悟诗歌的主旨;另外一方面,正是因为《锦瑟》难解,众说纷纭,所以才更有人想要一探究竟,其结果当然是更加增添了《锦瑟》的朦胧感、神秘感。

注释:

刘学锴:《汇评本李商隐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版,第251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61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61页。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汇评本李商隐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锦瑟典故意象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