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亚洲电影认知

2019-04-16周星张萌

电影评介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亚洲一带一带一路

周星  张萌

一、“一带一路”与亚洲电影的发展背景

研究不断奋进中的中国电影时,“中国电影学派”的概述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的视野,都不可或缺。①放眼世界,当初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若干年后已经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一带一路”成为一个面向世界联络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相互沟通相互扶持,而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美好的创意。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是一个人们希望更多的开放、更大的包容和更多的勾连的一个美好创意。“一带一路”的价值从文化上看,促成了人们从观念到实施步骤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从电影发展的角度而言,“一带一路”也有许多可以重新认识价值和更多施展的所在。“一带一路”最主要的立足点当然是中国。这不仅是因为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起点所在,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共同建设的一个标志。还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相近国家带来了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一带一路”带来一种文化和认知上的新的发展境界。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新的“一带一路”的建设更是在新的起点上,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交流带来新的契机。尤其在面对世界的保守主义兴起、贸易保护主义以及越来越动荡不安的一种社会境地促发,以及在文化上呈现出来的霸权主义的倾向,都带来违背历史文化交流的反向趋向。

但“一带一路”呈现的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美好局面。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文化的指征性的东西,在“一带一路”的文化战略发展和倡议之中,已经开始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包括中国和多个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协议的签约,中国电影开始更多地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和周边的一些国家加强电影文化的联系,更多的国家注意到和中国电影文化之间合作的趣味和热情的增高,也包括在不同国家的影像之中呈现出的中国元素,中国的电影到周边国家进行拍摄和表现各国的文化成色与社会景观,总之,“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就是,包括中国电影自身,对于电影文化的理解更为宽阔,对自己文化特色的发挥也更为自信,同时增强了和各国电影之间文化的互相借鉴、学习与合作,这些都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特别在亚洲文化之中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性的变化。我们将问题更多地聚焦在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特别是亚洲文化的背景下,来看“一带一路”给予影像创作所带来的新的景观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意义。

二、“一带一路”倡导下的亚洲电影地理区划景观观察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在文化上在电影上必然有更宽阔的前景。而我们所要认知的就是在亚洲电影文化的交流上,“一带一路”呈现出怎样的既有景观和将来发展的新鲜景观,也许我们应该从多重区划层面来展开分析。

第一,一个核心区划。中国的电影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作为主体市场和文化建设上呈现出的嬗变足以证明勾连的意义。如果说“一带一路”在文化上的核心重在互联互通,那么,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等电影,尤其是和香港电影的交流之中,呈现出特别明显的成绩。随着内地电影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的扩展之中,在信息技术和人才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电影都顯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和香港电影有了密切的合作。基于内地电影市场庞大的发展可能性,也由于经济的发展,内地电影在技术资金的需求量上,特别对于成熟的商业电影的需要,逐渐使得香港电影重要的资金、制片、导演和表演人才全面化地北上和内地合作,内地电影的发展和香港重要的电影创作经验的相互沟通密不可分,时至今日,几乎香港最重要的电影机构、导演和演员,都在内地电影的生产上有了规模化的介入。随着内地电影越来越开放的气度,乃至于在主旋律主题电影的创作上,香港电影的重要导演都批量化进入创作,我们所知道的《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等重要的中国电影,毫不掩饰地说,香港重要导演的商业电影经验加之他们越来越熟悉内地电影的主流创作的形态和要求,双方的合作既成就了香港重要导演和演员更多和内地电影的结合,还成就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成就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更紧密地合作。在亚洲电影格局中,中国电影包含着香港和台湾电影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整个亚洲电影不断拓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第二,两个最大区划的比照。在电影世界产量最大的国家印度和亚洲最大市场的中国,中印相互之间开始近年的联合和市场呈现。中国电影和印度电影之间的交流曾经的过去是缺憾,以至于中国人对于印度电影的理解还仅仅是载歌载舞。但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电影文化交流的深入,合拍影片数量已经日渐扩大,而印度电影近年陆陆续续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使得中国人对于印度电影的认知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印度许多电影和许多电影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越来越熟悉了。近年印度电影的许多出色作品,改观了人们对印度电影的认知,对于现实的表现、对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对于类型片的表现,都引起了中国观众极大的热情。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交流的时候,主观印象是多么的偏狭,要看到彼此电影的特色,就需要开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显然十分重要的是借鉴和学习;对于中国电影观众而言,更多电影的观赏必然扩展视野,而好电影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要问的就是对于印度电影来说,对于印度的观众而言,对中国电影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地走出去,中国应该创作更好的电影,让印度的观众对中国电影有更深的、更新的认知。

第三,三个重心区划的认识。在“一带一路”的思路中来看亚洲电影的景观变化,中日韩电影显然十分重要。毫无疑问,中国、日本、韩国不仅在经济上占据着世界将近1/4的总量,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亚洲电影之中的重要构成,三国电影所占据的市场总量超过了北美电影的景观。因此,这三者电影之间在交流中的得失,三国电影在文化交流借鉴之中有过什么样的表现,是需要我们加以分析的。中日韩电影之间的交流一直在进行,从不同的层面来看,中国电影对于日本电影、韩国电影的借鉴,促使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的交流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其间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事实上,日本的动漫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和促发作用不可忽视,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电影在动画形态的模仿上,一直摆脱不了日本动漫的一些东西,日本动漫对于中国动漫乃至对于中国电影本土风格的影响,一直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现在可能更多地看到了日本电影在世界电影大军中一直坚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自由的节奏,不太受外界所影响,这点对于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来说,的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电影和韩国电影的交流,近十年来相对比较热烈,除了在技术人才的界面上,韩国电影的多种形态,给予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包括对现实表现的独特性,也促使了中国电影不断要向现实去探究。中韩电影之间人员和改变的特色,确实值得研究。其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改变的得失,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电影,在亚洲电影文化形态下得失之间的研究,对于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国的“批片”市场上,“今年国内上映的批片数量达到了86部,创下近几年的最高点。随着数量的激增,也出现了许多变化——日本批片的数量最多,达到了24部,并一举超越美国。”①其中动画片依然是日片的主流,在2019年批片票房前十中,日片有4部上榜,且均为动画片。《千与千寻》更是以4.8亿的票房成绩,勇夺今年国内上映批片票房成绩第一。

第四,沿线区划的认识。在亚洲电影文化景观中,中国电影和其他国家曾经有过或多或少的联系,或者说有可能会产生更多联系的其他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和亚洲电影的大大小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亚洲电影在中国电影的认知中,过去人们对于越南电影,包括陈英雄等的创作,曾经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今年对应越南电影的认识略有下降,因其创作落入低谷,也很少進入中国市场而无缘相见。泰国电影对中国电影观众来说,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除了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泰国电影获得是比较好的反响,人们还从网络上认知泰国电影的类型,泰国电影对现实的表现也使中国电影观众扩大了视野。而更宽阔领域的电影,包括伊朗电影,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一直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敬佩。伊朗电影独特的环境和他们的创作发展,一直成为中国电影观众所关注的对象。更大范围的亚洲电影之中,包括中亚的电影,包括亚洲主要区域之外的较少被见识的国家的电影,以及中国观众期望认识的一些小国家或电影创作薄弱的国家的电影,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探路和交流。

在上面不同区域的描述之中,是在试图探析中国电影市场在不同层面不同划界领域之中,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互联互通,曾经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还存在什么不足,如何进一步拓展。这将有利于更长远更大规模的“一带一路”的电影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三、从互联互通角度思考亚洲电影研究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导中重要的目标,其凸显的文化和人心互通对于电影的价值无疑十分重要。电影就是一个几乎无国界的文化品牌,亚洲电影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显然十分重要,因为从中国出发而辐射的勾连,首先触及的就是亚洲,而亚洲电影在“一带一路”倡导中首先受惠而呈现效应。就近年的亚洲电影研究而言也展开了更大空间。从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每一年出版的亚洲电影蓝皮书来看,关注和参与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且扩展的趋势依然明显。现在我们有18个国家和地区电影创作描述,看出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作发展景观;但还有一些国家偏少的影像创作或者偏少研究的对象,在新的一年考察中还会更多触及。事实上,研究者的视野随着”一带一路”的扩展,对于包括中亚多国电影的研究已经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需要视野的把握,也要思路的清晰,而对于亚洲电影的新景观,还需要分层次多角度认识,形成大格局与具体对象之间研究参照。也许可以从三个角度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当下的亚洲电影研究,其实已经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四个角度相互之间的映照,对于认识也许有积极意义,四位一体的背景将越来越和我们的研究相挂钩。

第一,作为亚洲电影压舱石的中国电影概念。处于亚洲电影的中心或者主要位置的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用避讳,亚洲电影各式各样,但是就市场而论,面对好莱坞,中国电影必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亚洲电影整体上超过好莱坞总体的规模,2017年,北美市场票房111亿美元,亚太地区则达160亿美元,而仅中国电影加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就有114亿美元,加上印度电影的16亿美元则已经是130亿美元;2019年,北美市场票房为106.73美元,中国已经增长到89.82亿美元,韩国电影略微减少为10.08亿美元,两者相加已经近100亿美元,而这一年,日本电影又增长不少于20亿美元,加上印度电影票房,显然超越2017年的130亿美元。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逼近北美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亚洲电影整体的票房也拉大和北美电影市场的差距,因此,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有待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自然不能无视其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研究自身这几年的发展态势,中国电影这种丰富的态势对我们研究亚洲电影肯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压舱石。

第二,绵延70年的新中国电影成就的认同感。这里需要强调,对于中国电影的理论认知越来越不可忽视时代政治的背景。制度自信也是研究必须坚守的要素,无疑,理论和创作都离不开时代政治的思辨。“在艺术学理论和时代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当有更好更端正而且不避讳现实的艺术学理论关照下的解释。站在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好的时代政治会促使文艺逐步向一个更全面和更高的目标进展。”①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经历了不同阶段变化而延续下来的中国电影,其核心的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化表现,显然比以往更丰盛而且具有更为艺术化的表现,以往可能还有试图脱离时代政治的挑剔,和单一求取艺术而避讳时代现实的约束,但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对于“四个自信”得到空前的认同,在电影创作中,伴随的价值观认同也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回看我们电影的意识形态特色和文化认知的基础,越来越具有默契和自觉表现的动力。近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在不断和世界融合的同时,更加自觉地坚守主流价值观,新主流电影更加得到大众的认可。2019年国庆档多部影片携手亮相,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为代表的影片得到极大欢迎,三部影片获得近50亿票房就是证明。70年形成的中国电影主流价值观,确立了中国电影坚定创造中国特色的电影信心,也赢得市场受众的信任。中国电影的坚守和认同感越来越强,这一背景对于认识中国电影意义重大。

第三,扩展互联互通意识的新趋势。单纯的一个国家电影发展固然是立身之本,但作为地球村境况中的电影,难以离开和他国电影的或隐或显的关系。没有人会否认好莱坞无所不在的影响,由此不能失却对于电影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开拓“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勾连互通和相互影响,无论对于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国电影,还是对于亚洲整体环境下的电影发展,都必须重视互联互通的时代趋势。也许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正是源于从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渐顾及和世界电影的联系。无疑,在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引进好莱坞大片的参照意义,到世纪之交的忧虑好莱坞“狼来了”的一度恐慌,却促发了中国电影的参照中的翻越难关,显然时至今日见出成效,如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20年1月的报道:中国加紧制作国产电影而逐渐摆脱好莱坞,其中提及电影行业专家马克·加尼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是,中国电影业日趋成熟。”① 如同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显然是基于开放的世界认识,而文化的交流和研究更为需要具有这样的新的认识。

第四,无法回避的中国电影对内对外的强势魅力。从国内而言,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占8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8部,其中国产电影47部。“2019年国产影片精品迭出,类型丰富,引领各重点档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春节档《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激发和呼應了广大观众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强烈爱国热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咨询实施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重点档期观众满意度得分保持高位,特别是国庆档满意度达88.6分,创下此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所有档期满意度最高分。”②从国际而言,前所述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电影市场,固然好莱坞占据世界重要的位置,但多年基本徘徊在110亿美元的局面似乎证明其限度,从2018年110亿北美票房到2019年106亿票房,略微下降,而中国电影市场却持续攀升。其实近年显在的是好莱坞电影急于进来、急于合拍、急于让中国市场受众接受而吸纳中国创作者介入,哪怕是“打酱油”也要有中国面孔,就是为了调动这个市场而借用各式各样中国元素。然而,“专家们称,好莱坞在其利润最丰厚的国际市场上恐怕气数已尽”③。事实上,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中国电影自身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本土受众的拥戴。当2019年《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13亿美元,击败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和《狮子王》时,加上前一年的《战狼2》,使得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都是中国影片,证明中国电影市场在世界电影市场或者亚洲电影市场上,已经较为从容地容纳了不管是好莱坞还是亚洲各种电影的同场竞技,从而触发影响到中国的多类型电影发展。

基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中国电影不仅对好莱坞而且强化对亚洲各国的电影的吸引力。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亚洲电影包括印度电影、泰国电影等进入了中国的大市场,不少影片引发市场热映,甚至超越其本国电影市场的收益。我们看到了亚洲电影不同国度的丰富性和民族特色,显然,亚洲电影之间和亚洲电影对中国电影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我们研究里面必然要顾念的一个对象。

就这四位一体来说,有中国电影为触发点的亚洲电影,相互之间也必然产生联系。因为这既包含面向世界的亚洲电影之间的印象,也包含着中国电影已经相当程度上在改变和影响中国在亚洲乃至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我们的中国电影研究已经需要顾念亚洲电影的视野,而亚洲电影既往的研究相互之间需要改变孤立的探索,开启更多相互之间的参照比较。

在此基础上,以往关注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电影的研究,需要扩容到亚洲更多相对偏狭的地区以及接壤亚洲的许多地方,比如土耳其电影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还有更快地拓展相近边的亚洲交替、亚非交替等的电影的可能。由此,我们的研究队伍和研究触角都要更为扩展。

四、亚洲电影中心地带的中国电影聚焦观察

(一)自有自立信心

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上来看,中国电影都是我们考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原因不仅在于“一带一路”的起始所在,和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影市场的影响力,还在于中国电影成为既保持开放又有抗衡好莱坞电影的突出优势。据国家电影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而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大优势,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过亿的90部电影中,国产电影片47部,占比52.2%;而过10亿的15部电影中,国产电影占了10部,占比达到66.7%。显然,对中国电影越来越多的认可,表明中国是折射亚洲电影景观的重心,由此展开延伸研究理所当然。

看亚洲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呈现,日本不温不火,印度热度不衰,泰国惊喜时在等等,而中国电影持续增长。其中凸显的现象,是中国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之间的密切合作更是呈现大市场的包蕴力。我们这两年看到越来越成熟的一批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是来自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从陈可辛(《中国合伙人》《中国女排》)、徐克(《智取威虎山》)到林超贤(《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刘伟强(《建军大业》《中国机长》)、李仁港(《攀登者》)等,都出色地完成了新主流创作,也都取得不俗的市场收益。这是很有预示性的,说明无论是理论上的认知还是创作上的认知,中国电影已经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容纳性。

而中国电影更为开阔的视野是扩大交流合作的合拍。早期中外合拍中国元素很低,但显然外方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诱惑。2012年,中外合拍的好莱坞电影《敢死队2》,中国女星余男担任女主角;2013年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中国女星李冰冰加盟饰演了苏月明;再到《钢铁侠3》,中国演员王学圻加盟饰演了吴博士,中国女星范冰冰加盟饰演了吴佳琪等。中国演员加盟虽多为“打酱油”角色,但随着中国电影自信力增强,也逐步增多了中外合拍片的规模。合拍片中有5部电影的票房突破10亿大关,如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3》票房10.02亿,中美合拍的《巨齿鲨》票房10.52亿,中美合拍的《长城》票房11.75亿,中印合拍的《功夫瑜伽》票房17.53亿,中美合拍的《变形金刚4》票房19.77亿等。开始探索的大湾区构想将成为中国国内跨域的互联互通新走向,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境外的主创者进入中国进行电影创作,而我们进入哈萨克斯坦合作拍摄的《音乐家》等创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二)强化导演代际变化

在21世纪的第3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不断跃进的时候,我们必须关注到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中国电影,代际导演的变更时代已经到来。曾经主宰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一些导演的创作明显在逐渐减少。而曾经的新生代导演和更新的一批导演则不断出现,演员队伍成为导演的现象、跨专业的导演不断出现,使得中国电影的创作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情态而呈现出不断突破的景象。从科幻片元年到动画片的创新,以及包括故事影片突破,比如常态的青春电影创作的(《少年的你》),都在显示代际转换的逐渐到来。正是这一变化,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新的导演创作和更开阔视野的创作,以及适应网生代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鼓励支持新导演带来的文化景观不可或缺。在确立亚洲电影核心地位的时候,亚洲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导演呈现出明显的改朝换代的新走向。目前排名前几位的影片都是新涌现出来的年轻的初创者作品,比如票房排名前三的《战狼2》的导演吴京,《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都属于初出茅庐的新电影导演。票房再往后延伸,处在中国市场前十名电影序列中排名第五的《唐人街探案》的导演陈思诚和排名第八的《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等也是新锐。其实不仅是中国内地,我们看最近的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以及亚洲各国的电影,都不断有新人涌出,标识着一个改朝换代的年代到了。

有许多演员出身的导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再加上逐渐进入主流创作序列的王小帅、管虎、娄烨、宁浩等,也许我们可以说,就市场呈现和艺术表现而言,这一批年轻或者相对年轻的创作者支撑起了中国不断跃进的电影发展景观。从中国地块上折射到亚洲其他地区,新一代导演的创作获得了大众欢迎,而在艺术探索的独特性上也很大程度上能够和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一批出色的导演相提并论甚至分庭抗礼,的确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回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创作高潮阶段,不也是几代同堂的电影创作局面?由此,值得为当下新人辈出形成的创作景观而欣喜。

(三)类型丰富性呈现

亚洲电影本身就充满着国度、民族和电影传统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貌。我们曾经一度以好莱坞的电影尤其是类型片的商业性元素作为市场需要的影片来模仿,那在一定的时期也是必要的。但是很显然,和好莱坞不同的亚洲,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差异,也包括各国对于自身电影的文化的尊重,并非要以商业市场为标准去全盘“类型化”。我们看到印度电影充满着特殊的风味,有人玩笑地以“咖喱味儿”形容印度文化的特色,虽然偏激,但意味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是法宝。印度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大的國家,但还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自在立足。日本电影似乎也在不紧不慢地保持着电影文化传统,而并非一味地追求好莱坞类型。而事实上,自身电影文化传统表达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即便对韩国是最为快速的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类型,但他们自身的民族传统和不断的创新,以及在国内坚守自己的电影观赏的习惯,也使得韩国电影独树一帜。我们还看到泰国电影包括鬼片在内的情感类的影片独树一帜,也不断获奖。而伊朗电影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创作,同样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事实说明,在世界交流之中,类型的丰富性、多样性乃至于偏重性,也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中国电影发展曾经经历过一味的模仿阶段,乃至于一拥而上却倒人胃口。而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更多的依据导演风格和创作形态不同,去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式的电影的一个新阶段。

其实,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也在借鉴西方电影类型的过程中开始自身类型的创造,中国电影的创作类型也在不断摸索中呈现花开多样的喜人景象。主旋律的主流电影、国际范的科幻片、独特个性的艺术片、优秀动画片等等,共同被市场认可,而且出乎人们意料地从崛起到票房的前几名。乃至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主流的创作里,巨大的票房收益证明新主流电影得到观众全面的接纳,而排列首位的《我和我的祖国》,集结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7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创作风格的导演。电影由7个故事组成,取材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重大历史瞬间。为中国电影不受类型拘束的创作显示了成绩。

五、展望亚洲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发展注意因素

回到“一带一路”倡导中的亚洲电影来思考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发展才能适应这一新的背景和氛围的更突显的地位。过去我们说过的中国电影以亚洲电影为视野的意义,就是中国电影同时需要强化将亚洲电影作为一个基点来扩展,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不仅仅是包容了香港和台湾电影,而且要促发亚洲电影的交流和扩展。那么,我们对亚洲电影的了解必须避免单一性或者功利性,亚洲电影对我们最重要的意义是显示泱泱大国的文化吸纳和文化参照,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一个立足点。

同时,加强亚洲文化的亲近感极为重要,无论是地域接近还是不少国家文化或多或少的历史关联,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带来更为多样的交流勾连,都需要把握对于自身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尊重他者。正是因为在文化上亚洲许多国家和中国都有亲近和相互的关系,更需要加强联系,以便打下未来彼此触摸和交流的基础。美美与共的目标也同样适应电影文化的相互认知。由此,我们要及时呼应国家对于电影文化在亚洲建设中的作用,“一带一路”强化互联互通之中重要的价值,如习近平主席为2019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致贺信指出的: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近年来,双方加强战略沟通,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人文交流,是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①媒体作为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可以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电影文化没有认知的大障碍,其无论是在策略配合还是在人心相通的层面都有无比微妙的意义,这些交流可以遮蔽和消减很多对中国的不理解、不详的攻击或者陌生的感觉,电影一定会成为很好的勾连桥梁。

显然,亚洲电影认知可以给予我们超过国境的认知特别重要,这几年大家津津乐道的无论是亚洲电影进入中国的频率和数量,还是印度电影、泰国电影等,这种相互勾连的关系,就是在本质上让亚洲电影真正实现了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亚洲的多样。

最后,最重要的观念认知是要拨乱反正。在亚洲电影研究里,我们越来越具有一种气度。不是功利的急切地一开始就想把我们的电影输送到人家的国家,以求获得收益和表面的认同。拘泥于输出的简单直线认识的危害是欲速则不达,老想输送、走出去,却可能硬性而肤泛,实现不了效果。电影的文化就是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各展其才来各美其美,急于出去不如扎实地交流,先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我们民族特色的自信心,自我确立艺术的魅力,才有可能自如交流,也才能具有真正博大的亚洲电影各自的特色。自足自立和博采众长是彼此依存的,自如自然地呈现也是以艺服人的气度。彼此学习、彼此交流,既表现大国的气度,又增强了彼此的情感,那个时候不用强求亚洲电影却凸显亚洲电影中的天然大气,才真正是我们的所存立的亚洲电影核心所在,也是我们彼此交流的自然实现结果。

猜你喜欢

亚洲一带一带一路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