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2019-04-16邓迎春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苦难身世传奇

摘 要:在她既是一个知识分子,又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普通市民之间,张爱玲出入自由,所以才在创作中对人性的揭示那么彻底。这在当代文学家中是独树一帜的,知识分子身上的精英气质和“学而优则仕”的家国情怀,张爱玲用超脱的市民态度化解了,她用文字记录的百味人生是生活于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最无助的挣扎和最真实的人性百态,张爱玲对知识分子的“士”情结承前启后,张爱玲之后多少人想捞起张爱玲的影子,可只能“临水照花人”。

关键词:身世;爱情;传奇;苦难

作者简介:邓迎春,女,西藏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张爱玲是一个女人,但她超越了女人;张爱玲是一个作家,但她超越了作家;张爱玲是一个人,但她超越了人”。青年张爱玲其人与其文都极具传奇色彩,与胡兰成的爱情成就了张的《小团圆》和胡的《今生今世》。“一生只爱一个人,而且一爱就是一生。在现代社会,张爱玲对待爱情的态度很是人怀念。”[1]在这场短暂的倾城之恋后,张爱玲飞扬恣肆的生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远走美国有了第二次婚姻,尘埃落定后也终于陷入了“现世安稳”的泥沼。张爱玲晚年回到自我,与外界很少联系,在生命最后的“幽居”岁月,张爱玲宁静地不带任何特意姿态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了。“她对这个世界要说的话已经说完。她对自己要说的话也已经说完。她是我们这个世纪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她是一个漫徊于月光下的女子。”[2]

一、显赫的身世

张爱玲出身名门巨族,祖父张佩纶是同光之际著名的“清流”士大夫,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晚清遗老,张氏一族名门给童年的张爱玲足够的见识和优越的物质,天性敏感与家庭生活的复杂,造就了张爱玲贵族式的矜持,才女的自爱,和经历后的淡然。张爱玲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黄军门的小姐,虽生于世家大族,但张爱玲的母亲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在28岁时执意出国留学,这在当时作为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是非常超前的行为。

可以说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真正的贵族,显赫的身世给张爱玲带来的是“幸运”吗?张爱玲对生活是决绝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经历的影响,佛洛依德认为一个作家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精神原乡,张爱玲的童年过早地感受着人间的冷暖悲欢,透视着人情世故中的“做戏”,张爱玲作品中营造的“张腔”——“一种戏剧化的自得与自娱。”[3]家道中落的张爱玲冷眼旁观着世人的“做戏”,戏弄中是彻骨的凉,经过水深火热的淬炼,张爱玲对又一种“隔岸观火”的清醒,易入梦也易出梦,在张爱玲众多的追隨者中能“入梦”者前仆后继,能“出梦”者少之又少,至多是“惊梦”。有人统计过张爱玲最喜欢用的字眼是“悲凉”,“悲凉”在张爱玲不自知的斩钉截铁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中,尽管明火执仗,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分析,这种“原始创伤”,来自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如药丸,浓缩成半救人半要命的那么一粒,她要煮熟的心凝固那些不相干的俗世浮事,张爱玲是在仇恨中长大的,她需要“成功”来报复,她也需要年少成名的快感,来扶植那孤傲的心。

二、倾城之恋

(一)胡兰成:“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乱世之恋,是张爱玲一生中的重要事件,1943年11月下午这个叫胡兰成的男人躺在阳光清淡的藤椅上翻着杂志,“叮铃铃铃铃玲”的电车“封锁”声微微震动着这个中年男人的心,他决定要见见张爱玲,敲响张爱玲家门的那一刻,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一切都不重要了,命运就是这样事先不露出半点痕迹,没有一点暗示。张爱玲未能明了这个中年男人带给他的只是一出辛酸的爱情,她在这段感情里体验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飞扬恣肆。张爱玲初出茅庐,成为上海最耀眼的存在,胡兰成久经官场,心被官场侵染老练了,遇到张爱玲这些轻盈而又灵动带着人生真的底蕴的文字,胡兰成生活中的诗意再一次被点燃,因父爱的缺失张爱玲又在爱情里非常卑微,这场爱情在最开始时就因缘巧合地错过了,像每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始于乱,终于弃。

张爱玲在未遇胡兰成时是伶俐的,才气使然的孤傲,为了自食其力所以以文为生,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了,这么不服气的一个人,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那些曾经刺痛她的,她将还给刺,但像每一个爱了的女子一样,张爱玲陷入爱情后变得柔软了,那些刺痛不再让她对世界以牙还牙,她毫无保留地将身体和心灵都献给了胡兰成。这一时期的张爱玲是她一生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她生命最饱满的状态。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胡兰成文化汉奸的形象越来越影响到张爱玲的创作和二人的感情,胡兰成在舆论重压下开始转移居住地,这期间风流文人的本性促使下,沾花惹草,一路风流,张爱玲在得知胡兰成和小周的事情后,心里还是震动了,以张爱玲的从容超脱,“张爱玲不是向人作可怜状的女子”,但小周的出现从女人的天性来讲,对张爱玲是很大的威胁,她亲自去找胡兰成,但胡兰成心里不认为做错了什么,他和小周是两情相悦,对张爱玲也是真心,希望像传统文人那样数美并呈,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是坚定的,这段爱情给了张爱玲生命短暂的飞扬,更给了张爱玲一生的伤痛。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书上写着:“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张爱玲又感慨“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和胡兰成“低到尘埃里”的恋情结束后,因战争等客观原因,张爱玲远走美国,在美国的张爱玲谋爱也谋生,更多的是通过谋爱而达到谋生的目的,在和赖雅短暂的共处后很快进入婚姻,很难揣测当时的张爱玲究竟是怎样想的,但在美艰辛的生活,无疑是张爱玲进入第二次婚姻很大的一个原因,这段婚姻终于实现了“现世安稳”。

(二)赖雅:“现实安稳”

张爱玲曾经对胡兰成说:“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亦不至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在与赖雅的这次婚姻已是与胡兰成分开的惶惶十年青春后,张爱玲的这次婚姻是对她爱情观的反正,也是对其小说中“谋爱又某生”的“女结婚员”的一次讽刺,最终张爱玲还是没有逃脱“女结婚员”的命运,乱世之人,怎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张爱玲聪明之下的单纯,老练之下的幼稚,在时代面前都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罢了。

和赖雅的这段婚姻不管世人如何解读,在张爱玲都是一种释然,在美国被大众遗忘的这段时光,张爱玲像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高手,退出了曾经的战场,退出了江湖,过起了柴米油盐的日子,也在滚滚红尘中讨生活。但这段时间给张爱玲的传奇一生一个世俗的底子,中国人的哲学就是吃吃喝喝,张爱玲完成了自己的神性走向人间。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彻底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的张爱玲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初“出名要乘早”的飞扬少年,变成了封锁在一间公寓里的老人,张爱玲的难言之隐对世界如何言说,她选择了沉默和对前期作品的重写,对《红楼梦》的学术研究成了《红楼梦魇》,《海上花列传》成了《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梦魇般的一生,经历了海上花开的飞扬,也体悟了海上花落的悲凉。“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徊,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静澄明的月光,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张爱玲经历过的内心旅程,她晚年淡如止水的心境。”[4] “她以平静的姿态接受了时间和命运。”[5]

三、知识分子的传奇

张爱玲的苦难根源,除了无法选择的家庭出身和与胡兰成难堪的爱情,另一方面是时代,谁都无法选择和逃避时代,中国的文人受时代的影响尤其明显,张爱玲恰逢中国激荡变革的大时代,张家与时代的命运荣辱与共,清王朝的崩坏直接导致张家的崩坏,时代的动荡成就了张爱玲的才华,也造成了张爱玲的苦难。时代的动荡让张爱玲从天津到上海再到香港一路跌宕,这种国破家亡的漂泊之感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凝聚成透纸的“苍凉”。

家国身世之感让张爱玲在新旧之交的时代端口,既像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般感受着传统儒家思想受到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新变,又找不到进入五四典型“弑父一代”的“门”,夹在不彻底地破旧和不坚决地立新之间,张爱玲在这个不理智的时代没有自杀,也没有疯,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老了,这是无可挽回的悲哀。

中国知识分子“士”的精神传统——或学而优进入统治体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被体制排斥报国无门,转入江湖,以民间的视角“处江湖之远”,间接对家国政治进行个人關怀。张爱玲是典型“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在整个创作生涯,张爱玲以超脱的态度,很少对政治进行直接书写,新中国成立后她被动地卷入政治漩涡,此时中国文坛的形势不再给张爱玲提供立足之地,张爱玲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文代会,在会上张爱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试图融入新中国氛围特别是文艺单位的张爱玲深感这种众人窥视下的局促不安,因此深思熟虑后张爱玲决定远走美国,走出国门后张爱玲因经济压力,受美国新闻属的指派,写了被后人在政治立场、思想倾向、文采上均诟病的《赤地之恋》,纵观张爱玲一生的创作与政治的关系,虽没有主动接近政治,但张刻意远离在某种情况下又起到“亲近”的作用,甚至张爱玲是近代文学史上政治因素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最深的几位。

那张爱玲身上是否有传统知识分子“士”的精神,这种“士”之精神如何在张爱玲身上体现的,“士”精神对张爱玲的影响,张爱玲对“士”精神内涵的扩容等相关问题被后人如何言说。张爱玲喜欢市民气,喜欢俗气的蹦蹦戏,厌恶高雅的芭蕾舞,喜欢钱,她说:“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善,向来是打成一片的”,这一方面的张爱玲是典型的上海小市民特质,但另一方面,张爱林又有良好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对古典文学的钟情,从八岁开始阅读《红楼梦》,对其二十多个版本烂熟于心,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在没有原著参考的情况下,以《红楼梦魇》完成了对影响她一生的《红楼梦》的学术注解,这一方面的张爱玲完全是贵族式的精致人生。在她既是一个知识分子,又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普通市民之间,张爱玲出入自由,所以才在创作中对人性的揭示那么彻底。这在当代文学家中是独树一帜的,知识分子身上的精英气质和“学而优则仕”的家国情怀,张爱玲用超脱的市民态度化解了,她用文字记录的百味人生是生活于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最无助的挣扎和最真实的人性百态,张爱玲对知识分子的“士”情结承前启后,张爱玲之后多少人想捞起张爱玲的影子,可只能“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逝世后不断被后人纪念,从民间到学院,形成了“张爱玲现象”,作品不断被经典化,此过程中“传奇”一词和张爱玲的名字逐渐捆绑在一起,张爱玲的身世、爱情、作品化合成一部绝世《传奇》,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写透了世态炎凉,也活过了人生百味!

注释:

[1]张均.张爱玲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

[2]张均.张爱玲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08.

[3]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

[4]张均.张爱玲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

[5]张均.张爱玲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

猜你喜欢

苦难身世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术赤身世考辨
坚持,造就传奇
逍遥传奇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