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

2019-04-15王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王婷

摘要:本文以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小学为例,论述了学校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历经3年的实践与成长历程,并基于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深入分析了学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了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及可能空间,提出学校发展的研究问题与发展实施策略,进而梳理学校发展的成长资源与经验,以此为突破,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整体变革。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整体转型;学校变革;内生发展

doi:10.16083/j .cnki.1671-15 80.2019.03.003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580(2019)03-0015-03

2014年9月,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小学正式加入“新基础教育”试验。3年来,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结合自身“美玉”核心文化的定位,从更新生存方式,到制度重建、文化重塑以及日常管理,逐步走向成事成人的白觉。玉律小学这块璞玉经历“新基础”实践的磨练和捶打,已逐步脱去其粗芜和稚嫩,转而焕发其光华。本文通过“反思、重建、更新”三个角度来梳理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实践经验,以此更好地继续投入实践与不断自我突破中。

一、反思:读懂学校的发展新起点

中国著名教育家、“新基础教育”研究创始人叶澜教授曾说道:“学校的整体性转型要沉下心来做真实践、真研究,学校变革的基础是心里要装着人的发展。”因此,直面学校发展的问题,是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找到自我发展空间的关键。

首先,分析学校当前优势:玉律小学有着沉淀下来的质朴而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一支团结、有能力的管理团队和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都能看到蓬勃向上的积极力量,这时候,有一个先进的、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反思学校的问题所在:9月,学校在区教育部门和教研中心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加入了新基础教育实验,对学校的诸多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重心过高,白主运转机制缺失

传统的学校管理在于“管”,管理制度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和价值引领,重心过高,只负责“成事”,鲜少考虑“成人”,对于工作的开展缺乏“长程意识”。例如:领导“至上而下”的布置,中层“传达式”的沟通,老师们“任务式”地完成。同时,学校管理仍处于点状思维,缺乏综合整体的融贯沟通,未完全走出“白上而下”的被动管理模式,主动发展意识不强,自主运转机制缺失。

(二)教师发展被动,生命白觉意识不足

首先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认知目标多,重视教案的执行,忽略课堂中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同时,年轻教师教学理念尚未成形,而老教师的教育观念已趋于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其次是体现在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教师勤恳努力,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更多时候表现为事务型教师,例如:“要我做什么”,而忽略向“我要做什么,我能怎么做”的研究型发展。

(三)学生立场模糊,成长系统构建缺乏

究其原因,其一是学生工作视野窄,单方面关注“德育”而忽略能力发展;其二是学校活动呈点状,缺乏系统构建;其三是活动开展重心太高,忽略学生年段发展需求;其四是班级缺乏“生活气息”,班主任注重班级管理而非班级建设。

(四)办学理念定位不清晰,文化内涵渗透不足

学校全新的办学理念并没有真正和学校的文化理念紧密形成一个系统,“玉”和“律”的文化深度挖掘不足,办学目标倾向于“成事”,缺乏结合玉文化的核心理念,去渗透到办学的各个领域。

二、重建:推进学校的整体性变革

“新基础教育”提出学校整体性转型与变革,符合玉律小学在当下新发展的需要。在近两年的教育教学变革路上,学校积极探索与实践,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逐步改造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学校的整体转型实践变革探索期,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迷茫期,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呈现出了“点”状变革,被动“转型”的状态,在3年规划的制定、理论知识的学习、骨干实验教师的培养中迈出了实验的第一步。第二个阶段是突破期,有了前期的摸爬滚打,突破期阶段展示出了教师们力求成长的积极状态。第三个阶段是成长期,通过中期评估的节点活动,推出骨干梯队,梳理成长与不足,继续前行。第四个阶段是转化期,主要是在实践中推进全、实、深的实现,其节点事件是普查工作。3年4个阶段的实践推进,玉律小学凸显出了以下几点成长:

(一)重心下移的管理转型促进领导力提升

一是变革与重组中层组织机构,促进管理职能与方式转型。学校中层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与架构形态,在相当意义上决定了一所学校日常管理运行的方式与整体办学的效能,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认识到原有的中层组织架构存在着职能分工与领导管理方式上的问题,因此,通过实践探索,学校对各个部门进行了名称的更改,组成“五个中心一个办”,各部门的更名和职责的更加明确,为学校整体转型变革打通了更好的发展路径。

二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促进管理重心有效下移。为了从约束走向引领,学校将研讨推进方式重心下移,制定相关的支持机制。年级负责制:中层与年级形成共生体,形成“年级行政——年级负责人——科任老师”共生团队,由有经验的班主任同时担任年级负责人,带领老师探索该年段学生发展需要和成长教育系列,尝试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为实现教师的白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科负责制:中层与学科形成共生体,中层首先是自身学科领域的教学能手,也是各个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因此由中层领导、学科组长合作引领研讨,以求更好地形成校内“新基础教育”实验的骨干引领辐射力量。

三是重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学校白主运行常态形成。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玉律小学致力于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并从中创生出能够指引学校内生发展的4大发展机制:首先是建立起以“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为核心的治校机制;其次是建立起以“创新分工与协作推进”为核心的实施机制;再者是建立起以“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为核心的发展机制。这些机制的创生,使得学校各方面都朝着生命自觉自主运转方向发展。

(二)日常推进的研讨变革促进研究力提升

从研讨机制上,构建了以项目研究为特点的小团队研讨机制和以日常化为特点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多方面体现出数量丰富、频次高的特点。目前,各学科都有项目主题,比如:语文学科的阅读表演课型研究、英语学科的单元整体设计等,集体备课对于教师而言,已深入其心、外化其行,其制度也成为我校常态化制度。

从研讨形式上,构建了体现教师个性特点的白主申报式研讨新形式,在多方面體现出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听评课形式、讲座形式、对他人评课的点评形式、师生共研的形式等。

从研讨内容上,构建了基于教学问题动态生成的“点聚焦”研讨,在多方面体现出研究“点”的丰富性。比如:擅长文本分析的教师申报文本分析的研讨、有课堂语言困惑的教师申报课堂语言提炼的研讨等,目前,每学科每学年都进行了3至6个“点”的研讨。

(三)系统设计的生活重建促进创造力提升

第一,在班级生活方面,体现为生长型班级的出现。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开始学习关注“学生立场”,班主任在实践中构建出的生长型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作为富有生命力载体的班级活动实践。班级生活年段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如一年级的小岗位建设、二年级的小队建设、三四年级的班委建设、五六年级的更多形式组织建设,等等。

第二,在学校生活方面,体现为创生型活动的开展。首先,从横向来说,四季的流转为系列活动串起一条丰富的、多元的成长线,玉律小学在几年的不断重建中,梳理出“美丽春天”“缤纷夏天”“向上秋天”“温暖冬天”4个系列活动。其次,从纵向来说,玉律小学在3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成长六大节点:一年级“谷雨时节我入队”、二年级“美玉小队展风采”、三年级“我的班歌我做主”、四年级“十岁成长生日会”、五年级“小领巾换大领巾”、六年级“缤纷夏天毕业季”,每个活动都是一年学习生活的发展主题,学生在小学度过6个四季,每个四季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目标。

第三,从融通来说,学生工作如何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把活动育人与学科育人的目标综合融通,探索共同的发展点,是尤其重要的探索方向。玉律小学正在努力地探索过程中。

三、更新:收获学校的内生力发展

(一)学校管理领导力的生长

学校管理领导力的生长,体现在学校中层干部、各领域负责人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学校转型与管理变革中不可缺失的变革力量。因此,科组负责制和年级负责制就给了中层干部们白我成长的平台。两年来,他们获得了明显的成长,主要体现在自觉与责任意识的增强、领导与策划能力的提升、反思与重建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内生力的生长

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理念的引领和发展平台的打造,老师们的思维转变逐渐从“要我做什么”发展到“我要做什么”的自觉行为,且主动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三)学生主动性的生长

通过不断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信明显提高,成长方式更为主动,课堂上善于倾听、积极互动、思维开放、学会探究与表达,在活动中参与意识增强,活动能力提升,交往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四)学校新核心文化的生长

随着“玉汝于成、律己达人”校训逐渐成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发展的理想目标,学校提炼出“美玉”学校新核心文化,它是学校教育生活的“新灵魂”,也是努力从特点走向真正品牌特色的共生努力方向。在教研方面,各个科组逐渐形成了“琢课”大本营的研讨机制,像琢玉一样琢课,让课堂焕发美玉光芒。同时,学校通过日常化的班级生活,让“小美玉”充满儿童气息。

(五)校长白身的生长

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整体转型变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自身的成长变化便是从关注“成事”发展到关注“成人”的过程。一是从点到面,从关注传统的特色发展转向关注整体均衡发展;二是从外到内,从关注外部的评价转向关注师生的真正发展需要;三是从活到实,从关注热热闹闹的活动效果,转向关注日常扎实的实践研究。

玉律小学在3年时间的新基础教育实验道路中,始终坚持主动、独立、自主的核心原则,合力推进学校整体性转型变革,并且在其中努力尝试突破,寻求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为提升学校教育内涵而改革,为转变师生生存方式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叶澜.命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找[J].内蒙古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