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2019-04-15叶瑞瑞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东方学东方主义萨义德

叶瑞瑞

摘要:《东方学》自出版至今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读。本文意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说、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萨义德对“东方学”的理解及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东方学》做更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

关键词:萨义德 后殖民主义 《东方学》 东方主义

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世纪。特点各异的理论大潮,带着不同的声音奔涌而至,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合唱,而后殖民理论以其巨大的理论创新,成为这部大合唱中当之无愧的领唱,而标志后殖民理论产生的开山之作是犹太裔学者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进人中国大陆,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各种学术研究都极力与后殖民主义扯上关系,“后殖民主义”一时成为一种时髦的学术词汇。在中国,后殖民主义研究一时成为显学。以下将对萨义德的《东方学》进行详细分析。

一、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指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如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二、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是解构西方殖民主义理论中关于东方主义的部分,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政策和思维。他在《东方学》中说这种东方理论“与其说与东方有关,倒不如说它与‘我们的世界‘西方更为紧密相连”。传统的东方主义完全是西方文化内部编撰出来的话本,与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母文化并没有什么关系。

首先,借助解构主义,萨义德批判了西方传统东方主义的本质,在具体的个案解读中,萨义德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借鉴颇多。比如在分析传统东方主义的一些概念范畴时,指出传统东方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是不科学,且完全不合符合实际的。东方一西方、我们一他们、文明一愚昧、中心一边缘等二元对立范畴都带着西方的主观意识,他们这种起先就想当然地把西方定位在文明、中心、开化、主体的位置上,而把东方定位在落后、愚昧、边缘、他者的位置上,然后再有意识地主观地照这个方向引叙,是明显不对的,这种叙述方式把东方完全排挤在话语权之外。

其次,萨义德对福柯“知识权力话语”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福柯通过对知识话语进行考古研究,发现知识和权力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关系,即“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萨义德借鉴了福柯的这一理论,在分析东方学和东方主义的时候,常常体现福柯的这种思想,他指出西方的东方学也不是中性的话本了,这里的东方已经不是真正的客观的东方,而是带着权力影响和权力属性的知识性的东方,是失真的东方。某种意义上说,它创造了东方、东方人和东方人的世界。东方学被西方创造出来,形成东方学话语,东方学话语是东方学知识和西方霸权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福柯的这种理论,萨义德揭示了西方传统东方学的本质。

最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对萨义德也有一定的影响。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应该只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暴力革命,马克思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非物质的文化领导权的非暴力革命。萨义德借鉴了葛兰西的这一理论,把东方对西方的反抗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暴力的物质革命,一是意识形态的革命。在萨义德看来,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物质暴力革命。而对西方霸权文化的反抗就是意识形态的革命;现在的东方学,就是西方在殖民主义体系崩盘后的另一种形式殖民,是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渗透,即文化殖民。东方殖民主义国家现在还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者,取得政权只是第一步,在文化领域来一次反霸权的非暴力革命,取得意识的独立,取得话语的权利,才能真正获得彻底的独立和平等。

三、萨义德的“东方学”阐释

在1978年,萨义德出版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著作《东方学》,一时引起巨大反响。在这本书的绪论里,萨义德给东方学这样定义:“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书中具体解释说“东方学”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这是最表层的一层的含义,是学术层面上的含义,即作为一门学科和话语文本的界定;第二层含义即西方建构的一种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判断的定势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东方”与“西方”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这层含义主要指西方长久形成的对东方的认识方法;第三层含义即“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从这三层含义我们分析得出,它主要指的是西方建构的对东方认识的一切话语霸权符号形式,是一种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类型化、定式化的认识。这个层面上的东方学即是东方主義,是三者中最深层的含义,是东方学的真正本质所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要阐述的重点也是关于这层含义的东方学,即东方主义的阐述。但是关于东方学的这三层含义,是不可以分割开来看的,三者是存在认识上的逻辑联系的,意义深度上也是不断深入的。

萨义德划分东方学的三层含义,一方面区分了东方的各种内涵,全面认识了东方学,另一方面把东方学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即显性东方学和隐性东方学。

在萨义德看来,传统东方学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和西方文化奉为世界的经典与中心,对非西方的一切外在文化都是持敌视、蔑视态度。这种中心论不仅表现在对外在文化的蔑视,更多是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萨义德和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者不一样,他并没有直接去描述西方中心主义,而是从另一个侧面,从东方的视角,站在一个被描述者的位置上来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正是这个批判视角,导致很多的东方人都误以为萨义德是在替东方批判西方的殖民文化,萨义德对此绝不认同。萨义德在西方的特殊位置,使得其人格具有分裂性,但是我们知道,萨义德的《东方学》真正目的只是为了打破西方传统理论界的统治局面,企图让自己的理论从边缘一点点走向中心,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同,也同时摆脱其外来者被边缘化的尴尬的文化身份,最终跻身西方主流知识分子当中,参与第一世界话语权。

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现的解构和批判精神,宣扬的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主张,揭示的知识分子的困顿和文学与霸权文化的内在联系,都给长期处于僵化模式的中国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和研究方向。如今,在全球化趋势下,经济政治都在趋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必然随后趋同,经济不再是一国之经济,文化不再是一国之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世界经济…‘世界文化”。倘若中国走向世界,走向“非他者”,必然趋同,但真正的“非他者”更应该存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主张霸权文化,也不主张文化对抗,但应保持好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独立性,并主动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东方学东方主义萨义德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东方学研究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审视中国东方学的三重视野
萨义德始终为弱者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