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耕城市街道空间

2019-04-15何兆阳

群众 2019年6期
关键词:步行街道设施

何兆阳

交通拥堵,是国内很多城市道路改造、空间更新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小汽车保有量相当高的欧洲,城市空间变化却并不剧烈,甚至不少城市保持百年“不变”。在这不变的城市空间背后,城市管理方通过精耕街道设施、变换空间功能、优化交通工具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欧洲很多城市里,从私家车到市政用车,其车型普遍比国内短小。除了环保节能方面的原因外,小型化的车辆也更加适应狭窄的传统街道。

自2005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城市都陆续推出了新的街道设计导则或标准,希望通过交通发展转型来复兴城市街道活力。虽然各有侧重,但均表达了尊重城市已有空间的原则,体现出了从对“车”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着力精耕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共空间,才是真正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最佳路径。

行道树因其补充氧气、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减少噪音等综合功能,成为很多街道绿化的主力。然而,在日本的一些城市,老城区许多街道上并没有足够的空间种植行道树,但整体依然给人以并不缺乏绿色之感,这主要归功于沿街住户的家庭绿化和商家的店面绿化对街道绿化的贡献,通过庭院绿植、门前盆栽等弥补了道路绿化的不足。德国小城魏玛,依靠城中众多的小型公园、广场以及城市边缘的森林保证了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

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人的聚集与商业的繁荣,给城市空间提出了新的课题,处理沿街建筑与招牌的关系就是其中一项。城市设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巴里·谢尔顿,一直关注亚洲城市形态,他认为东西方街道特征存在差异:背景建筑极为宏大的西方城市街道对于招牌、甚至字体使用都有着严格的控制,招牌从属于建筑;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街道,两侧建筑与地面构成的对比更为平淡,街道活动、商品、招牌才是核心,甚至可以说街道从属于招牌。这其实正是一种处理沿街建筑与招牌关系的思路,在街道建筑特色突出的地区,如历史风貌区,应加强招牌大小、形式、位置的管控,避免喧宾夺主;而对本身建筑环境一般的街道,应当允许通过招牌、活动、商品布置等内容塑造街道特色。另一种思路是依据观看的距离与速度,如考虑区域的街道尺度和主导的交通方式,实现差别化管理,避免全城一刀切。欧洲城市,特别是中心区,各类店面的招牌都非常小巧精致,这是与中心区小尺度的街道以及步行主导的出行方式相匹配的;而郊区道路宽度增加,机动车使用更加频繁,招牌的形式与大小也会随之改变。

沿街垃圾箱很少见,这是很多游客在德国的切身感受。一般而言,增设公共垃圾桶与提升街道卫生在很多人眼中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德国街道卫生状况却并未受沿街垃圾桶數量少的拖累,原因在于它培养居民有偿、分类的垃圾投放理念和建设完善的垃圾管理系统。早在1904年,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现已形成了“避免垃圾形成—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循环处理”的“一条龙垃圾经济方案”。沿街小型垃圾箱只发挥辅助作用,承担少量的垃圾收集,且由于很难实现精细化分类多为混合投放;社区垃圾收集系统才是绝对主体,承担精细化分类收集居民垃圾,并遵循“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因此,社区楼栋间的分类垃圾投放点常置身于带锁的围栏中或是垃圾箱本身上锁,表示其是付费私用、非公用。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系统一直是很多城市建设管理的软肋,街道上的混乱之感很大程度也源自于混乱的路内停车。很多城市通常采取规范机动车停车、修建路外停车设施,以及构筑复合利用的人行设施带,满足车辆停放需求。如今,欧洲一些自行车出行率较高的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开始将一些汽车停放管理的经验运用到自行车管理中。不仅完善自行车停放设施,如在商务区以及中央火车站的广场地下专门建有十分便捷的大规模自行车停放设施,且将呈角度停放、平行式停放、立体停放等概念适用于非机动车,节约空间,并为自行车划定重点停放管理区,强调有偿停放。

沿街店铺占道经营是一个困扰步行系统的痛点。日本对商业区内道路严格划定通行区,即便是在等级最低的道路上,也会用标线区分通行区和设施区,一切经营活动、店铺陈设不得越线,只能在设施区内进行绿化布置、广告设置、车辆停放等。此外,出入口阻断步行通道也是一种侵占慢行系统的表现。如今,降低路牙高度或者增设无障碍出入口,防止人行道被沿街建筑或单位出入口打断,已成为一些城市强制的规划建设要求。在大阪,人行道在平面高度上始终保持连续,与路段的标高一致,人行道不受沿街机动车出入口影响,行人不必多次上下路缘石。这不仅保障了人行道的连续,同时降低了车辆进出街坊的速度,充分体现了对行人的尊重。没有公交系统的支撑,远距离的出行只能向个体机动交通转移,这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步行环境。依靠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欧洲城市的老城区多数实现了步行化。在魏玛,中心城区84.48平方公里,约有6.5万人,却有9条公交线路,使居民和游客皆能感受到便民的步行化。

安全出行是很多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对最易出现事故的地点予以重点关注,实施减小转弯半径、增加减速标识、加装安全防护栏、增设凸面反光镜和提升路灯覆盖率等措施以外,各国城市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在积极地探索更有效的措施。其一是采取更安全的路内停放形式。如今,欧洲城市多采用哥本哈根模式的路内停车形式,通过将路内停车带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和车行道之间,减少小汽车对于步行及自行车的影响,提升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者的安全性。其二是增设现场安全引导员。在日本,工地、商业街等货物运输繁忙点,都能看见现场配备有专职的引导人员,在货车进出时,协调、提醒过往车辆与行人注意避让,确保项目车辆进出交通与城市主干道交通之间的安全疏导。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交通所)

责任编辑:何乐

猜你喜欢

步行街道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步行回家
热闹的街道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热闹的街道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