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

2019-04-15林峥余其刚陈余华

群众 2019年6期
关键词:枢纽南京机场

林峥 余其刚 陈余华

近年来,南京空港、高铁、海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枢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要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集聚高端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目标,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升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发展枢纽经济是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大力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是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全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关键举措。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提升南京首位度的有效路径。枢纽经济本质上就是网络经济、门户经济、流通经济、开放经济。当前从沿海到内陆,各个城市竞相打造枢纽节点。对南京来说,发挥枢纽开放平台作用,强化枢纽辐射带动功能,增强枢纽经济发展活力,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东部特大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路径。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枢纽经济涉及临港、临空、临高铁的许多上下游关联产业,既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直接关联的传统型枢纽产业,更包括依存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以及衍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通过枢纽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重要路径。高水平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拓展城市成长空间、高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对外开放载体,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发展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是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举措。城市发展路径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之上。枢纽资源是南京最为重要的资源优势之一。在地理区位上,南京沟通东西、纵贯南北,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南京以建设三大枢纽经济区为突破口,推动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竞争优势,积极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大大增强了南京集聚创新要素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集群发展的能力,加快提升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的竞争力。

国家战略和全省布局下的南京区域枢纽地位分析

从国家战略和全省布局出发,南京的枢纽经济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还不够完备,枢纽资源的联结整合还不够紧密,枢纽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交通枢纽高起点定位正在形成,但在都市圈中核心作用尚不显著。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规划中,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定位于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应该说,南京在全省和都市圈中的交通枢纽定位正在得到公认。但与此同时,南京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作用、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作用、南京都市圈的核心作用,尚未显著发挥。从区位角度看,南京地理位置处于江苏西南,不像广州、成都等相对处于全省地理中心,不利于在省域范围内形成“米”字形交通枢纽。从与上海枢纽的差异化发展来看,上海这一亚太和中国的中心枢纽城市,对苏南、苏中存在强大的辐射作用。受南京辐射较多的腹地地区,如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于长三角其他地区并不高,很难提供持续、大规模、高质量的客货支撑。

立体交通枢纽发展态势正在显现,但交通衔接联动效应尚需增强。通过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升级版”和“综合运输服务升级版”,南京交通枢纽的首位度正在得到提升。铁路枢纽拥有南京站和南京南站两座特大型客站,铁路网密度达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9.3公里/百平方公里,均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已经建成11条过江通道,过江条件大大改善,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延长至南京工程顺利实施。禄口机场已达4F级,通达国内80多个主要城市,开通32条国际航线通达30个国际和地区城市航点,是华东地区除上海之外唯一同时直航亚洲、欧洲、北美、澳洲的城市。但与此同时,公路、高铁、航空、海港的联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轨道交通看,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运营方面还有不足,市域(郊)铁路层次短板突出,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从空铁公对接看,城际高铁尚未引入机场设站,高铁、机场两大枢纽尚未实现无缝连接;提升禄口机场综合交通集疏运条件,周边的高速、省道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水铁联运看,主要港区龙潭港区、西坝港区的铁路直连运力尚不够,南京港12.5米深水港的作用发挥受到镇江畅洲北汊仍未开通的影响,多级联运体系和能力亟待加强。

枢纽经济的能级量级正在体现,但对都市圈要素的集聚功能尚不突出。南京是江苏唯一同时具有年旅客吞吐量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高铁枢纽的城市,但国际枢纽功能偏弱、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转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支撑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网络依旧不完善,成了各类要素“穿肠而过”的通道。南京交通运输“流量”大于“留量”的问题较为显著:从铁路来看,铁路到发班次日均720车次,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但是旅客发送量为全国第九,说明过路客占了相当部分;从航空来看,邮航占货量的一半,如果剔除邮航,货量与十年前基本持平,说明空运分流占据很大比重;从港口来看,在海港枢纽经济区内,普遍存在港区和园区分属两个部门管理的问题,导致土地使用难以统筹,集聚发展临港产业难度加大。从人口流动看,根据大数据分析,来宁人口主要以短期停留为主,在南京长期旅行、生活、进行商务活动的外来人员比例偏低。

枢纽节点的营商环境正在大幅改善,但管理体制机制尚存梗阻。各大枢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祿口机场与相关口岸共同推进南京智慧口岸信息化建设,加速优化南京空港口岸服务环境。在海港枢纽方面,按照“一带、两核、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安排,南京港在下关建设航运总部集聚区,开设了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口岸一站式服务大厅,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整合,形成以公共物流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和支撑的总部服务区。但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营商环境的水平仍需进一步努力。从要素配置的体制看,目前高铁、海港和空港主要发挥着人员和货物的转运功能,三大枢纽经济区缺乏产业发展配套和居民生活配套设施,难以吸引符合经济区发展的企业和人才落户,枢纽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管理不够协调。从枢纽节点的信息管理机制看,海关虽然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放行、查验的流程时间比较长,信息化资源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南京南站铁路安检与禄口机场空运一体化虽然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但是铁路和航空安检仍存在互认方面的制度问题。

发展更高水平枢纽经济,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

当前,围绕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集中资源打造发挥南京优势和特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枢纽经济发展高于交通枢纽,又源于交通枢纽,南京继续建设畅达的综合交通枢纽要扬长补短、彰显特色。一要加快谋划和建设未来3—5年的重要枢纽节点。全面推进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加快禄口机场T1航站楼的改造工程,减轻超负荷运转状态。完善重要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机场通道、重要港区疏港公路建设。动态监测现有过江通道承载能力,考虑新增过江通道。二要完善多式联运体系。重点研究宁宣、宁扬、宁马城际铁路规划方案,争取两条铁路正线引入禄口机场,构建完善空铁联运体系。综合考虑龙潭、西坝两大港区的协同定位和铁路工程,提升水铁联运效率。三要建立交通枢纽一体化的组织协调机制。综合交通枢纽和枢纽经济区的建设应当力促一体化,把“综合”的文章做足。通过顶层设计消除各个部门的管理割裂,统筹三大枢纽的协调发展,尽快理顺枢纽经济区与所在行政区的合作机制。

开展区域枢纽之间更广泛的区域合作。考虑到长江下游上海枢纽地位的特殊性,南京要加强与周边枢纽的合作,实现主动辐射带动周边与接轨上海并重发展。一要完善南京三大枢纽与周边枢纽的联通条件。加快建设禄口机场至扬州、禄口机场至马鞍山城际铁路,放大枢纽经济区腹地范围;建设禄口机场至仪征高速公路,联通苏中带动苏北。二是重点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都市群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合作。南京要按照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定位,与太仓港、连云港港一起,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内陆地区设立“无水港”和内陆货运网点。按照江苏省机场集团的建设步伐,加快禄口机场和其余省内机场的整合,打造一体化平台,并且加强禄口机场与硕放机场、兴东机场的联系。

依据枢纽设施与指向性产业发展之间的规律,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定位。依据三大枢纽的地理区位,推动各枢纽经济区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互动、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与衔接、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一是围绕空港枢纽布局与航空贸易需求紧密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主要包括研发强度高的先进制造业、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使禄口枢纽、南站枢纽、北站枢纽之间的轴线地区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区,打通芯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聚区与机场枢纽的便捷连通。二是优化南站枢纽为核心的南部新城的产业布局。高铁枢纽经济区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行完善,突出以高端商务商贸、创意创新产业为主导,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重点打造下关航运金融法律服务集聚区。金融法律等服务经济是航运业的高附加值部分,要以滨江建设为依托,吸引一批高水平的金融、保险、经纪等机构落户,通过金融业的提升来促进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业的发展,使航运业由运输成本敏感型向制度服务敏感型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发改委、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婷

猜你喜欢

枢纽南京机场
南京比邻
机场罢工
“南京不会忘记”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