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唯物史观旨趣

2019-04-15李美婧

关键词:中国化

李美婧

摘 要:“共享”理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探索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历史脉络以及探索其蕴含的关于历史创造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的唯物史观旨趣对于我国人民的主体性、生产力以及外交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共享思想;中国化;唯物史观旨趣

中图分类号:B0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026-04

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党的发展目标,我党明确提出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发展难题,培育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式面临着新的创新与挑战。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党就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这集中表明了党要实现共享理念发展的目的与决心。

一、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历史脉络

“共享”一词最早出自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例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中都表达过共享的含义,“共享”原意为共同拥有并一起分享,到了现如今“共享”作为一个普遍流行的词汇,意为对社会当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共享资源的进一步普及便体现了共享一词的丰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来说,也有相当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纵观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共享理念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以来虽未明确提出过“共享思想”这个词汇,但是在其立场和观点的表达中都透露着对于共享思想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理念的理解在其著作中便可以洞悉出。在其早期代表作《法德年鉴》中,马克思明确认识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政治解放而是人类解放。马克思从人出发由此奠定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理念即为全人类寻求解放的真理,为共享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准,即确定了人的政治地位。到了《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在反驳鲍威尔的论战中反复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为随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提纲》中马克思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虚幻的共同体实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假的共同体,然后提出了“双重关系”:“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2]《共产党宣言》时期共享理论逐步深化,马克思明确表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由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以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进而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共享不再局限于对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延伸到物质和生产生活层面。《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明确表示“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3]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着重说明了生产要素的分配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基础,揭示了联合劳动生产的必要性,并揭示按劳分配作为共享实现途径的必要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根据自身的理解写下了著名的《哲学笔记》一书,表达了自己对于共享思想的看法,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工会‘在用这样的方法保持中央国家管理机关、国民经济和广大劳动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吸引这些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4]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正是马克思主义者们意识到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作为共享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进而明确了关于共享的对象问题,同时明确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自“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历代领导人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扬弃,在历代领导人的政策实施上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并发展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认识。早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就基于明确了社会性质问题之后,坚持坚持群众思想与群众路线,从广大群众的实际出发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主要领导方式,并多次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例如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明确表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到了改革开放后面临着人民群众的共享意识和呼声的不断提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坚定改革的基础上回答了姓“资”和姓“社”的问题,随后邓小平根据党内质疑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认为社会主义发展首要举措就是要致力于生产力发展,只有生产力变革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同时邓小平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经济建设,曾明确表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7]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于共享对象的深刻理解。江泽民时期面对国际上共产主义的低潮,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共享实现的途径,即党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基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时期其明确提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对人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与创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历代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习近平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使共享全面化通过扶贫攻坚等政策,逐步地通过政策实施带动全方面的发展,,这正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环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

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哲学意蕴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待共享问题,就必然涉及唯物史观中历史的创造者和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概念对其进行考量,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历史的创造者问题。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中先是区分了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过程后便明确提出对于历史把握的重要性,即对于历史创造者的疑问,在此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自身所创造的历史,由此揭示了群体和个人的关系,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并且肯定了伟大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作用,进而明确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所起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是亦步亦趋的,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力量。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当然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从事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保障人们吃穿住行等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由此也为精神财富的产出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对资本主义本质与规律的理解。马克思曾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被比其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代替。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特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已成为不可争的趋势。马克思在进一步论述中探究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现实情况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暗藏的剥削秘密,使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并进而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概念及关系。马克思指出:“科学的任务正在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9]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10]

再次,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资料归有问题的争执,进而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其认为虽然社会制度的转变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过程,然而资本主义最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转变已成为必然。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相当长的理论发展与历史沉淀过后,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从根本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期的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现如今自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在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不懈探索完成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完善,特别彰显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与活力,进而印证了这“两个必然”的实现必然性。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实践价值

随着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推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享问题的发展,无论是从其大政方针的制定或是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上均可以看出其对于共享思想的探索与推进,“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提出都彰显出新时代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推进与创新,同时,凸显出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实践价值。

首先,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共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也在人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早前在国内革命战争之中,毛泽东就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活用于现实之中,毛澤东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是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并指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最高宗旨,由此,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是代表他们(指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11],在针对人民性特征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人民,国家之主人也”[12]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随后邓小平提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思想,在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用人之际明确表示必须要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党中央有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随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受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影响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人民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在多次讲话中都围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其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人民”“人民群众”等字眼,更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基础上,认识到共享的基础即对象就是共享的主体必须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人民,这也就突出的表现了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共享和共享主体的必然性,共享具有全民性,共享思想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共享,人民作为共享的主体指的是全体社会上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集中于社会上多数人,而忽略了社会上少数人共享的权利,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当保障共享的主体的全面性,在共享的过程中保障少数弱势群体利益,正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乡村振兴等治国理政方针都是基于对共享的创新发展。

其次,统筹兼顾,发展生产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13]习近平明确表达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事实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归根到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到共享思想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以及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因此,推动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认识到共享思想的人民主体地位后做出的伟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明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充分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身上的潜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将群众的力量运用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当中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由此而来,人民群众有干劲并且建设的过程有群众参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形成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创造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积极地循环,共建带动共享真正地做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再次,推动我国外交思想创新。面对世界利益多极化的发展,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的外交工作,秉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需要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面对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随后习近平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的发展理念,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14]现今全球化和多极化不断推进,构建共同的利益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理论的共识,基于两对基本矛盾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结构要素间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结构要素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关于唯物史观原理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确立使各国在交往中把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卷入了世界商品流通的大环境中,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在世界关系如此紧密的过程中共享的主体就变为世界中的人民群众,世界各国的发展都紧密相连,因此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就成了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认识到此,推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彰显着实现的需要,站在世界发展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的理念中,着力推动世界的发展的共享思想的新时代创新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享发展理念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享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共享思想的理论之中,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剖析共享理念对于我们深入掌握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可以有效地为中国的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扫清道路。对于推进共享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思想的推进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目的和宗旨的综合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8〕〔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8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11〕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6-13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2.

〔13〕习近平.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传统与现代“断裂”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
论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