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2019-04-13黄泽祥

考试周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摘 要:初中数学承上启下,衔接了小学阶段对数和形的初步认识和简单计算,又为高中较为高深的代数和立体几何阶段打下基础,可谓阶段特殊,地位关键。对初中生来说,这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且存在一定难度,跨度较大。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原本就对略显枯燥乏味的数学提不起兴趣的学生会更加畏惧数学。加上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以生为本;思辨精神

《九年义務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要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辅助教学的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参与,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思辨精神,在精神满足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感,在兴趣十足的动力催动中使他们畅游数学世界。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一、 “趣问”——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数学学习动力

情境教学已逐渐成为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它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却少见使用,究其根源在于许多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本位观念严重,认为数学是严肃的、科学的,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衬托。他们忽略了“以生为本”是教育改革大势所趋,漠视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一堂轻松愉快但积极向上的数学课,不但是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学情的需要。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数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单数、形认知和计算阶段,对初中数学难度的提升准备不足。久而久之,对数学畏惧心理日益严重,形成“越难越不学,越不学越难”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当通过精心设计的趣味式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淡化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为课堂教学创建轻松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认识三角形》时,针对初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加上大多数学生对姚明都耳熟能详、十分喜欢,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姚明的照片,并在旁边附上姚明的秘密档案:姚明身高226cm,腿长 141cm,体重125kg,臂展达到了惊人的221cm。并据此提出问题:有记者说姚明的步子非常大,一步能跨过不止3米的距离。你觉得记者的说法可能吗?谈谈你的理由。问题提出后,非常吸引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应当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大家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就能发现姚明的两条腿和地面之间构成了三角形,很容易就能算出姚明的步子有多大了,到时候我们再来算一算。有趣的直接目标摆在眼前,加上教师创建的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都非往日可比,一个个神情专注、干劲十足地投入到《认识三角形》的学习中去。通过创设的趣味问题情境,经过轻松而严谨的课堂教学,不但解决了姚明步距的问题,更突破了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这样一个课堂知识难点,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二、 “实问”——倡导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积极提倡“生活教育思想”,他认为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来源于生活,初中数学自然也不例外,相当多的数学问题就是实际生活问题的模拟或数学化。数学教师应当依托教材,将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将数学学习所得合理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切入,选取生活中的常见素材,力求将现实生活问题数学化,并且具备真实性、全面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遍地有数学”“数学中处处现生活”,丰富他们的数学生活体验,引发共鸣。让学生亲身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数怎么不够用了》教学时,教材中负数的导入方法是知识竞赛计分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设计更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1:小明同学有10元零花钱,他打算用这笔钱购买笔记本,若每本笔记本售价为3元,则买2、3、4本时分别剩余多少钱?请用算式表示。

问题2:气象台发布大幅降温天气预报,明天的气温要下降8~10℃,假如明天早上七点时的气温是8℃,则当温度下降8℃、9℃、10℃时,明早七点时的实际温度应该分别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在解决这两个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时,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他们表示结果不够减的话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并纷纷列出了算式10-12=-2、8-9=-1、8-10=-2,即还差2元、温度降为零下1℃和零下2℃。同时,教师告诉学生,中国古代时人们也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够减的情况才引入了负数。通过两个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解决了负数如何导入的这一难点,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为学生对负数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生活基础。

三、 “思问”——发散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的学习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教材前后甚至小学初中高中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数学的学习经常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以旧知识为基础开发新知识,并将数学思想贯穿其中。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思想应用”这个过程,鼓励学生数学质疑思想和思辨意识的成长,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旧知识进行补充完善,结合新知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深层认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数学化”意识,化数学学习的“被动”为“主动”。这种新旧结合启发式的问题情境设置,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比如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时,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计算:(1)102×102 (2)102×103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迅速计算出了结果,此时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你对102×102=104可以设计出几种猜想式的计算方法?从中找出两道题结果都正确的计算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生生交流,得出了第一题两种结果都正确的计算方式: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学生通过第二题的思考和交流得出102×103=105,从而否定了后一种计算方式。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以学生已学习过并掌握的乘方和乘法旧知识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启发式问题设置,配合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与他们的正常思维方式产生了激烈的認知冲突,从而形成了同底数幂乘法的初步认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课本上的如下问题进行发散式探究和总结:

计算:(1)105×108;(2)10m×10n;(3)2m×2n;(4)am×an(m、n均为正整数),总结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

在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设置环节中,想要达到好的引导效果,除了上面三种思路外,教师首先要深挖教材提供的情境设计,同时及时捕捉学生的新思维、新发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并经常与其他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四、 结语

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设置是教学环节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但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高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并有效抑制他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和恐惧感,使数学变得更为有趣。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秉承“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等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是当今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研究的主要课题。教师应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导入问题情境,真正把数学问题问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求索欲望,并将其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活初中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玉华,董林伟.以情境之土·育问题之花·结思维之果——例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J].中国数学教育,2017(7).

[2]耿万辉.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实验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

[3]李菊花.简析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7).

[4]沈轶群.创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攻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1).

作者简介:

黄泽祥,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德艺学校。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