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高年段“微书”创作之角色塑造技巧与指导策略

2019-04-12吴慧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指导策略

吴慧彦

摘 要 小学高年段的“微书”创作,学生在角色塑造上需要关注角色的必要性、独特性和立体化,而教师在指导中需要反复关照,引导学生从角色预设,到围绕角色设置情节,再到针对角色个性进行细节修改,最后还可以前后对比再次创作。

关键词 “微书” 角色塑造 指导策略

随着课改进入“微时代”,微改革、微创新、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等逐渐成为常态。学生是否也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微书”呢?笔者带六年级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乐于描写少年儿童生活,包括外在的日常生活和内在的精神生活。经过指导,他们可以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有章节的连载,也可以把创作的相关类型的文章汇编起来,由于篇幅多短小,汇编成册后称之为“微书”。

当笔者把这个想法给学生介绍完毕,班级就掀起了一股“微书”创作热,尤其是创作小说体裁的学生。他们在讨论课上总是对自己创作的角色津津乐道。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构思到创作,把角色一步一步塑造好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作浅层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必要性,删繁就简

(1)不宜多。设定角色是有必要的,但必要的角色并不是越多越好。角色过多,读者不易记住,容易造成阅读的混淆,降低可读性。一般主要角色在二到五个为宜。

(2)分主次。角色有主次之分,在创作开始前能做好分工,整书创作的时候就不会平均用力,给人累赘之感,而能让主线更清晰明了。如果作品是分阵营的,也同样要在阵营中分出主次来。

(3)易上口。小学生的创作难免有“猎奇”心态,想着名字越特别越好,很有可能名字就变成了一串奇怪的字串。但事实上,名字简短,结合性格,便于记忆,朗朗上口,更能方便读者分清角色,扫除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2独特性,辨识度高

《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之所以会令人印象深刻,便是其人人个性独特,辨识度高的缘故。如暴躁、宽容、温婉、慈祥、细腻、武断、聪明、忠诚等,这些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能让每个角色区别于其他,在读者心中占一席之地,也更容易推进情节的发展。

除个性外,角色间的关系也同样需要梳理。《红楼梦》中很多角色的地位取决于其在家庭中的关系,而这些如蛛网般的关系可不能在创作的时候随机加入,而应在此前便考虑周全,这样,在创作时便能较轻松选取角色。

3立体化,丰盈角色

如果说仅仅考虑角色个性的突出,学生创作时会比较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脸谱化。脾气暴躁的就瞎嚷嚷,心思缜密的就闭口不言,调皮捣蛋的就一味捣乱,斯文安静的只会微笑和吃惊。再看看秃鹤、鲁滨孙、汤姆·索亚、英子、皮皮……其实,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都是在作品中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因此,在设立角色之时,能考虑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或者对其变化能有所构思,角色会更立体,也更容易被记住。

那么,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哪些指导策略呢?

3.1角色预设,花样多多

(1)角色简介。学生给“微书”中的主要角色写简介,力求在简介中介绍姓名、关系、特点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写简介时就会把角色的相关要素考虑清楚,在创作时就不会“跑偏”。

例:

角色介绍:

莉莉亚:因星星国被侵略,只身来到地球;

西比:地球男孩,莉莉亚同桌;

萝丝丽:非常臭美,嫉妒莉莉亚的美丽;

咕咕亚:小精灵,是莉莉亚在地球的好帮手;

比利糖(姐姐):医生,心地善良,因车祸失去了双腿。

《来自星星的女孩》——五(1)班 鲍彦祾

(2)角色图谱。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给角色画像,把角色通过文字和图画具象化,有利于作者和读者认识角色、接受角色、带入角色。

(3)角色名片。通过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结合关键词,给角色制作名片也是一个好方法。选取哪些关键词?如何通过关键词让读者一眼就能对角色有所辨识?这不仅考验作者对角色设定的考虑细腻度,更考验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2围绕角色,情节创作

角色确定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微书”创作。围绕角色进行的创作分两种。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角色活动,另一种是以角色为中心的事件发展及情节再现。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种,这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创作思维。

无论是科幻、悬疑、推理还是校园或其他题材,事情的发展、悬念的设置、环境的转变都是为塑造角色服务的。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关注学生是否把笔墨都花在了情节的推动上,而对角色的塑造少了一些认真的思考和刻画。如果发现,需要及时指正和调整。

例:

修改前:

新店开张,来了很多顾客。老板娘赵小丽在店里招待客人,老板李强天则在厨房忙活。人们点菜的声音此起彼伏。“来一笼饺子。”“要一个炒饭。”……赵小丽忙得不可开交。可没人注意到“黑暗套餐”静静地躺在菜单里。

修改后:

闪烁的招牌很快吸引来了许多顾客,老板娘赵小丽热情地招待着顾客,又是擦桌子又是点菜端菜。老板李强天则在厨房里忙活着,可脸色却并不好看,嘴里还不时嘟哝着:“真麻烦。”饿了一天的大人们来不及细看菜单,就随便点了几个菜:“来一笼饺子。”“要一个炒饭。”“汤粉一份。”……“好咧!”店里响着的是赵小丽回应的声音,忙碌的身影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没有人注意到菜单的一栏写着“黑暗套餐”,自然也没有人点。

《天天餐馆》第一章——五(1)班 谌宇婧

如果选择第二种方式,以角色为中心进(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0页)行讲述,会更容易通過角色变换而引出角色的内心独白,视角的切换也使得同一事件得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回放和解读。看起来这种方式更利于塑造角色,但如何避免情节的拖沓重复?如何写好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如何围绕这一角色顺承前面的情节继续发展……这些都是这一写法比较有难度的地方,对作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例:

第三章 公爵

如果不是因为公务缠身,这位公爵可能会爱上梅,还可能会和梅结婚。看得出来,乔治喜欢上梅了。不过乔治离开宴会时没有和梅告别,他十分遗憾。只是梅还不知道这件事。

……

第四章 梅·莉莉

此时的梅依旧坐在温馨的房间里,她嫉妒艾拉——这个陌生人,恨她使他亲吻了她,这是梅强烈的嫉妒用上眼眶,激起一行行眼泪,紧接的是一阵阵哭泣声。当然,读者已经看出她对公爵的感情了,就像她原本和公爵就是一对恋人,现在却被艾拉夺去了。

《灰色湖畔》——六(5)班 蔡燚

以上两段摘自两章的开头,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不同角色的行为、心理、性格得到很好的诠释,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丝毫没有拖沓之感。

3.3针对个性,修改细节

情节创作阶段,比较容易进入的误区是只关注角色的动作和对话,甚至有整个章节都是由对话堆砌而成,看似通过对话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事实上却成为了角色的桎梏,以致无法呈现更鲜明和立体的形象。

此时,可以让学生分章节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如长段分短段、短句扩长句、慢镜头回放、远近景切换,再如把部分不必要的对话改为心理独白、神态描写、环境烘托等。

例:

修改前:

“不!”备尔斯大叫,“我不能让他们看见我这熊样!赶快起床!”“有人在吗?”赶不及了,一台银色车子停在外面。“弟弟!”“哦!哥哥!”哥哥说:“来见见你的侄子!”备尔斯问:“是亚特吗?”“哦!是的!亚特,来见见我弟弟。”亚特一看到备尔斯,笑了,说:“你很有品味!”备尔斯说:“当然!”亚特说:“爸!我喜欢你弟弟。”哥哥问:“为什么?”亚特笑着说到:“因为他很幽默。”哥哥更奇怪了,“哪有?”亚特说:“他没穿裤子!”

修改后:

“不!”备尔斯大叫,“我不能让他们看见我这熊样!起床!”

“有人在吗?”赶不及了,一台银色车子停在外面。哥哥径直走进了屋子:“来见见你的侄子,备尔斯!”

“是亚特吗?”备尔斯嘴上应着,却手忙脚乱随便在沙发上抓着衣服穿。

亚特一看到备尔斯,笑了:“你很有品味!”看着备尔斯骄傲地挑挑眉,亚特继续笑:“爸,我喜欢叔叔。他很幽默。”

哥哥一脸疑惑:“你怎么看出来的?”

“他没穿裤子!”

《地心奇游记》第一章 亚特来了——六(1)班 黄瀚林

3.4前后对比,再次创作

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修改后的作品,拿出来对比着多读几遍,就会有新的生长点,发现更多不足,找到更多改善的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趋完善。除了看自己的修改,看别人的修改稿,取长补短,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更何况,作品角色的完善,其实更是做人的完善,在创作中柔软自己的心灵,抒发自己的心志,正是我们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

總而言之,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微书”创作中角色塑造的技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也能让学生在创作上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指导策略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