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CBD小街区人性化景观空间的重塑
——以成都市高新区大源片区重点CBD区域为例

2019-04-12周秋宇

绿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道街道重点

周秋宇

(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1 背景研究

CBD 作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窗口, 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包括城市文脉的传承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 艺术性与实用性、功能性与智能性的统一[1]。成都高新区大源重点片区的商业CBD小街区打造是城市空间形象的构成单元,承载着人们对环境、文化、设施的新的需求,从快速扩张与规模的扩大逐渐向人性化、高品质、可持续等方向发展。通过对街区定位、区位关系、企业用地构成、人流量及需求等多方面的分析与梳理,对实践中几条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通过黑化道路、人行道改造、植物营造,增设基础设施、重塑景观节点等方式,对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造。除此之外,还考虑街道可持续性发展对小街区空间形态的影响,相信对未来商业CBD区域的街道空间建设与管理有新的启示。

2 项目区位情况

成都高新区大源重点区商业CBD位于高新南区,天府一街到天府五街之间,东、西边界分别是天府大道和剑南大道。由于在快速发展前期,更多重点关注产业项目落地,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先产业后配套,导致形成了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空间形态不太合理的问题。在综合研究与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吉泰一、二、五路、吉泰路、翠华路等沿线街道空间进行了提升(图1~3)。

3 CBD重点区街道空间存在问题研究

3.1 街区内部街道空间缺乏系统性

在历史上,风景园林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一直作为城市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地段而存在[2]。但在规划落地之初,更多考虑先落地、再完善城市街道空间的方式,所以大源重点片区的CBD街区内部,聚集有众多高层写字楼,其中含有国有企业、外企、私有企业及一些创新创意团体,各地块上商业界面形式不一,街道空间类型多样,空间整体统一性不强,未能形成层次清晰、体系完善的城市街道空间。

图1 大源重点区平面图

3.2 市政街道与CBD商业空间关联性不强

在前期实施中因未对整个城市商业CBD片区进行统一打造和设计,导致商业建筑界面外环境与市政街道绿化空间之间连贯性不强,整体空间定位不清晰,品质不高。市政车行道边界到建筑边界之间的空间绿化呼应不足,城市道路界面进入商业广场入口的通道引导性欠缺,可进入性差。因前期各地块内的建筑相对孤立,开发活力不足,商业街区范围内无绿道贯通。

3.3 城市街区中的休闲空间舒适性欠佳

大源CBD重点区域区聚集较多高素质人才,硬质面积大但休闲空间布局不合理。外部空间绿地率、绿视率不足。商业街道空间内缺少休息空间,且配套设施总量不足,设计标准较低,参与性较差。商业楼宇的使用者“感受绿色,获得绿色,使用绿色”不充分,未能达到“300 m见绿,500 m见园”的视觉效果。

3.4 交通流线的界限不清晰

规划初期,该片区意在打造小街区空间,鼓励人流,限制车流,因此车行宽度较窄仅设置为双向四车道。但实际修建完成之后,并未有效整合代征绿带宽度范围内的功能,且各地块打造方式不一。围合布局方式仅留一条不宽的人行通道,导致商业楼宇引导性不清晰,人行道通过宽度不够,步行体验较差空间隔离感太强,车行通道两侧临时停车情况严重,非机合流,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差。

图2 吉泰路平面

4 案例参考

在研究中发现,上海这座城市有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群,但很多商业中心及区域依然形成了开敞的绿化空间,明确的引导线性路线,精致简约的景观设计,灵动的公共活动广场(图4)。这些与周围高耸的写字楼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也成为城市CBD区域的标志。在实施过程中,借鉴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及相关规范准则,根据成都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升CBD重点区的公共空间,形成区域内首段有特色的街道公共空间,塑造街景美观的现代化高品位街区,引领公共空间建设。

图4 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商业界面打造

5 大源重点区CBD区改造提升的具体措施

5.1 形成点、线、面的街道空间的系统

梳理写字楼的业态组成,研究建筑内的人员出行特点,分析现有绿化空间的“点、线、面”关系,将空间拥堵、阻塞、死角的“点”的位置重点梳理,结合微绿地、小游园打造成有主题的小休闲空间,贯通周边已有绿道和商业空间。在“线”上重点把市政道路进行黑化、划线、灯杆装饰及统一风格,将人行道与建筑用地边界进行改造与贯通。在“面”上将商业界面空间进行优化,增加坐凳、休闲设施。同时,建筑室内外结合落地玻璃幕墙,使高品质外摆既整齐统一,又各具特色,最终形成清晰的街道空间体系。

5.2 整合建筑界面与道路边界的空间关系

通过重新梳理建筑室内外功能、景观空间关系、街道断面形式等,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色彩组合、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理念,加强道路红线与建筑退界内景观的景观协调。贯通市政道路人行道与街区内部绿道的贯通性,以市政道路为主要梳理通道,商业空间内的通道为辅助通道,将原来封闭的绿篱整体调整为可通过的空间,避免使用者绕道及违反交通规则。统一行道树品种,减少行道树间距到6~8 m,让林下通过空间更舒适。整合后的绿化空间不再是单薄的功能,而是复合的整体。

5.3 重点打造街道空间特色空间

重新梳理已成型的产业类型,结合片区内不同街道的情况,将街道两侧建筑之间的立体空间纳入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建筑、街道,形成“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的街道空间景观。注重街头游园及点状绿地的梳理,重视“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打造“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主题”的精致小游园、微绿地,结合成都市“两拆一增”工作,打造更多易于进入的开敞空间,与行道树呼应,形成“处处见绿”、步行友好的林荫道。为群众休闲娱乐、交流休憩提供空间,成为宣传区域文化、根植社区情怀的有力场所(图5,6)。

图5吉泰路4 m绿道

图6 小游园休闲空间

5.4 形成以“人”为主的街道通行系统

街区内部,通过步行空间改造,减少“车”的使用频率,提高人通行道路空间的便捷性,构建高效绿色出行系统。首先贯通区域内部的绿道慢性系统,如在吉泰路将绿道宽度拓宽到3~5 m,在原有硬质基底上进行植物优化及绿道实施、图案喷涂。除了改善人的出行方式,还增加便捷的公交系统。在市政道路上通过划三色线的方式明确道路功能(图7),通过路沿石划黄色线的形式控制车辆临时停放,通过对十字路口或地下车库入口增加标识和结合景观设计改善交通拥堵情况,提升街道活力。在区域内推行“公交+慢行”系统,提高公交可达性、高效性,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图8)。

6 街道空间内重要景观节点的打造

6.1 街区内涵挖掘

深入挖掘街区内涵,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街区。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重点区”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充分考虑建筑室内外视线通透景观空间关系,避免建筑内的绿视率不足。如天府二街吉庆园点位,定位为缤纷园,意在通过色彩的变化给周边冷冰的建筑空间以温暖的感受,首先通过贯穿的绿道系统解决游步道的便捷性,同时利用高差关系增加休闲坐凳,运动设施,打造集生态、休闲、科技于一体的现代街头绿地空间,实现自然与城市、艺术与创新的融合(图9,10)。

图7 绿道标识平面图

图8 绿道慢性系统

图9 吉庆路小游园彩色装置

图10 小游园艺术与创新

6.2 增设分级的标识系统

改变原来商业空间欠缺引导性,空间关系缺少识别性的问题,增加不同类型的标识系统。如增加指示标识,在交通接驳点、驿站、主要的绿道游径交叉口、停车引导等地必须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通过文字加箭头或图片的形式标识目的地的方向、距离,以及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如解说标识,主要对绿道沿线设置节点解说、游园解说、警示标识,在危险河边,栏杆区域增加必要的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通过标识系统的设置,有效的改善区域内原有空间的色彩组合与引导性。

6.3 植物种植专项的优化

建筑巨大的体量和带来的阴影必然严重干扰和影响CBD 内部景观空间效果, 同时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3]。改变原来缺乏人行林荫道空间;树种、树形的选择和树的品质把控不足,未能形成舒朗宜人的景观效果和舒适的步行体验感受。在能增加双排行道树的区域增设间距6~8 m的行道树,如建筑密集的小街道空间内,重点以本地树种银杏、香樟为主打,形成挺拔的城市界面空间。而外界的主要街道则通过采用分支点较高,冠幅较大的蓝花楹、栾树作为主打,形成“门拱”的林下通过区,给人们以舒适的感受(图11,12)。除市政道路外,还重点对市政代征绿地内的休闲空间进行较大调整。如将原来密集的整形灌木进行划分,改变原来隔离的空间感受,形成舒朗的通透感,增加绿道穿越性,减少硬质空间的面积。考虑夏季雨水渗透的需要,改变原有斜堆坡的结构,增设台阶结合植草沟的形式,种植适当多年生草灌木,形成流动的空间感受。同时,结合设计简约舒适的休闲坐凳和休闲设施,在绿化衔接区域内调整原来不协调的植物品种,更替为多年生草花。通过调整及提升,街道空间的灵动性有了更直观的体现,形成极具吸引力、人性化的精致公共空间。

图11 吉泰路街道空间商业外摆

图12 吉泰路街道双排行道树

7 大源重点区域街道空间存在问题

7.1 街道空间管理与维护的考验

各大城市CBD的更新发展,需要充分意识到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固有的内聚力和发展惯性,对CBD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4]。高新大源CBD的街道空间在规划之初,并没有像上海很多优秀街区引入世界一流设计团队,建管一体,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特色街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没有统一的集开发设计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优质开发主体,同时,缺乏有街区特色的文娱活动,街区黏性和吸引力不足。当设计与建设之后是可以马上见到成效的,但可持续的管理、运营、维护更考验城市的管理水平。街区在后期管理中需要政府主导,所以需要建设更有主题、易于参与的街道空间,商业街区是连接绿道的街道空间,可以植入有创意、有爆点的文、体、旅、商元素,并举办丰富的活动,创造各式消费场景,提升城市活力。现存的街区整体活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才能更有效的实现管理与维护相协调。

7.2 商业外摆与街道形象的控制

城市道路绿地是道路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既有其自然属性, 也有其社会文化属性, 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5]。后期维护管理过程中,重点区建筑及周边需有效控制业态,对外摆进行定时、定线、定形,鼓励优质外摆,注重对餐饮、茶饮会所的外摆管理,避免街道空间变得混乱。提升街道“U”型空间品质,将大源片区的“U”型空间作为重点片区进行打造。

7.3 街道拥堵问题的控制

重新梳理街道空间的交通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也可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城境业协调发展。建立“绿色导向、以人为本、智慧引领、共享开放”高效集约型公交走廊,实现“人在街中行、景在两边流、街道增光彩、城市添魅力”景象。

8 结语

小街区人性化空间的营造是城市空间形象的构成单元,承载着城市重点区生活工作的人们对环境、文化、人文的新的需求。现阶段,高新大源CBD区域土地资源稀缺,街道空间也是政府主导设计、管理的,优化空间和发展产业紧密结合,多渠道挖掘空间资源,不断强化公共空间建设对发展的支撑力。以人的需求、人的感受、人的尺度为导向,围绕U型空间、特色街区、绿道、小游园微绿地等方面,分期分批推进公共空间提升和建设。以简洁疏朗的景观为主,串连街道内部绿道系统,形成别具特色的景观环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期望对类似项目未来的建设和开发有所借鉴和参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猜你喜欢

绿道街道重点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重点推荐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风居住的街道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