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对比

2019-04-11殷晓雷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才学薛宝钗林黛玉

殷晓雷

摘 要: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众多,其中占据较大篇幅的是女性人物形象,作品采用了精致的语言进行描写,非常传神,因此世人将《红楼梦》称作“女性的悲歌及女性的赞歌”。本文以《红楼梦》中两位最出众的女性——林黛玉、薛宝钗为例,比较分析了她们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林黛玉 薛宝钗 性格 才学

纵观明清诸多小说,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非《红楼梦》莫属,其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才创作了这部传世佳作。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深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封建制度走向灭亡是必然的[1]。《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特别是刻画女性人物上。在整部书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女性形象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作者通过这两个悲剧形象的塑造,将自己对人生的痛苦思索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倾注其中。

一、黛钗的外貌对比

在十二钗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排名不分高低。她们的外貌是其他女子不能相提并论的。二人的美貌通过寥寥数语便站立在读者面前。黛玉之美,书中在宝黛初次相见时,借助宝玉之眼,便已做了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见书中第三回)

再看宝钗,在书中的第二十八回中写道:“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容貌丰美,品格端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除此之外,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六十三回)中,宝钗抽到了牡丹一签,且上面题着“艳冠群芳”,而黛玉则抽到了芙蓉,上面提着“风露清愁”。由此可见,不同于宝钗富贵天成之美,黛玉则是一种清丽脱俗、瘦弱纤柔之美。

二、黛钗的生活环境对比

从宝钗大哥薛蟠的诸多不良事迹可见,她从小就生活在怎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加之其所在的大家族经常发生一些明争暗斗、争权夺产的事情,所以现实是残酷的种子从小便已在其心中扎根[2]。作为女子,她有远见,也有才识,本想明哲保身,但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于是在对现实的迁就之中,慢慢就隐没了自己的才华,这对宝钗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相较宝钗,黛玉从小便生活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她的世界可以用纯净、空灵来形容。但随着父母的先后离开,她慢慢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变化莫测。正是因为对这种世事难以掌握与对逝去的难以割舍,使她终日惴惴不安,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着不安,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有“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第31回《撕扇子作干金一笑因麒麟伏自首双星》)这样和常人不同的想法。

三、黛钗的才学对比

在才学方面,林黛玉有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又以诗才最突出,关于这一点得到大观园内众人的认可。黛玉才思敏捷,身上自带有一种诗人的气质,且在艺术创作上也有极强的敏感度[3]。其每次作诗时,总是进入灵感迸发与触动颖悟的状态,呻吟俯仰之间,便自然流露出了一片真情与灵性,好像一点也不费劲。但薛宝钗在诗论上也有一番见地,如“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善翻古人之意”等。在几次诗社活动中,她和黛玉均不分伯仲。纵观《红楼梦》一书,我们仿佛并未看到林黛玉在写诗之外还有其他特长,但宝钗却不一样,她不仅会名物训诂,而且戏曲知识丰富,同时医药卫生常识也有所了解,知道佛家经典,还擅长绘画。其除了对绘画需要的纸料、画具、颜料等知道得非常清楚外,还可以开出一张很详细的大单子,以至于外行的林黛玉也嘲笑她是否将嫁妆也开了上去。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林黛玉只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宝钗真正可以算得上是“博士”了。

四、黛钗的性格对比

(一)林黛玉的真

在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时,因为看到外祖母家家大业大,门第森严,便在心中暗自告诉自己说一定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一方面说明她知书达理,另一方面表明她身在异乡为异客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理。黛玉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被人耻笑”。黛玉心地善良,又多愁善感。对宝玉,她体贴细心,雨夜时,虽然指导宝玉有丫鬟服侍,且也有灯,但因为担心宝玉摔倒,还是坚持将自己的灯给宝玉,并说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当知道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打后,虽然最后一个去看望,但眼睛却已肿得像一对核桃。她以对方的哀而哀,因对方的疼而疼。“黛玉专情于恋爱,以宝玉这个‘人为对象”。在黛玉帮助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一事中,李妈与之“辩论”,由于黛玉牙尖嘴利,李妈最终只得丢下一句“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而离开。俗话说刀子嘴,豆腐心,虽然黛玉嘴上功夫非常厉害,但这正是其率直、随性而为性格的体现,她磨的只是嘴功,而不是玩心机。

(二)薛宝钗的假

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事事迎合长辈是薛宝钗的显著特征[4]。在她生日时,贾母问其想听什么戏,为讨贾母开心,便将贾母平时喜欢的挨个说了一遍。在同一件事上,黛玉却只说了一句“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林薛二人一个是性情中人,一个是理智之人,一个多情敏感,一个城府极深。宝钗的心口不一在猜灯谜时便已表现了出来。面对一首对她而言并不新奇的七言绝句,为了掩饰真实想法,她做了很多假动作,这些均是其心口不一的表现。在宝钗扑蝶时,误听了红玉和坠儿的谈话,担心日后给自己惹麻烦,便故意叫黛玉的名字,陷害黛玉。她处事圆滑,八面玲珑,說话也非常受听。为各家送礼时,也是人人都考虑到了,深受长辈的喜爱,同辈的赞许。虽然这样,即使其亲生母亲也觉得她是一个可怜之人,认为“宝钗有涵养,倒觉得可怜”。的确,宝钗是可怜,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毒害。她认为男子考取功名,明白事理、辅官治民的唯一出路是读书,而后文中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书中多次出现的宝钗对待女子学习诗文等书籍文化的态度,无不在说明,虽然她是一位才貌兼具的女子,但因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长大,所以也是一位“守礼”的千金小姐,由此可见其所受的毒害。在婚姻上,因为从小便听到身边的人说着所谓的“金玉良缘”,加之自小便在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的熏陶下长大,所以认为女子的婚姻全凭父母做主,当薛姨妈问她愿不愿意嫁给宝玉时,她反正色地对母亲说:“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宝钗认为,自己的婚姻应该是由父母做主,对于这场包办婚姻,她表现出更多的坦然接受。

五、黛钗的爱情观对比

(一)林黛玉追求自由爱情

全文中的经典恋情就是黛玉和宝玉的恋爱,在二人第一次见面,仿佛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二人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注定了将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在他们身上发生[5]。黛玉能够和宝玉忘形地亲昵,相对自由地发展感情。在第十九回中,两人非常亲密地躺在床上说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借小耗子的嘴,巧妙地称赞其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极小极弱的小耗子”,黛玉一听到他这样说,立马翻身起来,对他又笑又拧,这均是两人间天真无邪的爱的真实体现。但非常遗憾,这样美丽的爱情最终被扼杀。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的,宝玉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

(二)薛宝钗被动坦然接受

不论是在理想信念还是价值观等方面,宝玉与宝钗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仕途经济”,宝玉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在宝钗劝导他时,他气愤说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由此能够看出,宝玉对宝钗并不喜欢,同时宝钗也不赞许宝玉终日游手好闲的生活。在第四十二回中,宝钗曾笑宝玉是“无事忙”,在第三十七回中说他是“杂学旁收”,这些均已说明宝玉在宝钗心中的形象。虽然她对宝玉曾有一些比较亲昵的举动,比如为宝玉棒疮药、为他驱神绣肚兜等,但这些均是在亲情礼数的范围内,从内心来讲,她还是把宝玉当作弟弟。宝钗和宝玉之间亲情占据了大部分,而黛玉和寶玉之间则更多的是爱情。但要知道的是,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需要的是门当户对,并非爱情,在爱情与婚姻面前,宝钗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长辈的安排下,接受这一场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女性的思考。在书中,就算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如林薛二人一般,也依然难逃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在男权当道的社会中,女性是根本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即使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后均有自己的归宿,但这种归宿并非是她们自愿的,均是受到了命运的压迫的,因此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其实就是封建主义社会中女子的一个缩影,虽然两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命运,但有着相似的结局。这是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我们要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王小立.触景生情的幻灭感——试析曼斯菲尔德作品中主人公与林黛玉的幻灭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35-36.

[2]茹燕.如何让学生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看林黛玉的性格[J].新课程学习:中,2012(3):149.

[3]苟晓东.伤心一曲葬花词,参透人生泪沾襟——“黛玉葬花”赏评[J].名作欣赏:中旬,2014(1):16-17.

[4]刘书颍.《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比较[J].参花(下),2018(2):28-29.

[5]杨丽华.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7,8(6):168-169.

猜你喜欢

才学薛宝钗林黛玉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