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跑者”广东,跑出了怎样的好成绩?

2019-04-11任红禧尹博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2期
关键词:领跑者珠三角广东省

任红禧 尹博

一分钟,能创造出什么?

2018年10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一款微视频《广东一分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广东,一分钟,可以制造出5台民用无人机;一分钟,1574台智能手机面市;一分钟,2151块液晶显示板销往全球;一分钟,803万元货物出口海外;一分钟,创造GDP1710万元;一分钟,植树造林1.8万平方米……

这些了不起的“一分钟”,只是南粤大地非凡实力的一个缩影。那么,改革开放40年,广东“跑”出了哪些令人叹服的佳绩呢?

经济腾飞,民营经济稳占主体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78年,广东的GDP只有185.85亿元,到2018年,已经达到9.73万亿,40年间增长523.5倍,年均增长率12.5%,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出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

40年来,在广东数以千计的“全国第一”中,有一项“成绩单”格外重要——民营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国共有8300万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广东一省就超过1000万家;在全国28家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中,广东一省就占了8家。

“老板”的称呼源于广东,广东人崇尚当“老板”——自己创业,自己做主。有媒体根据相关数据做过估算:在全国每十个“老板”中,就有一个在广东;在每11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民营经济的发育程度与活跃程度,必定直接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广东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民营经济由暗到明、从小变大、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40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省、强省。近年来,广东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为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1月4日,广东省副省长陈良贤在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介绍,2017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60%以上的投资、75%以上的新增就业和95%以上的市场主体,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单位数(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现税收、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有数据显示,2014—2018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不断上升,增速保持在8%左右。

2019年1月28日,广东省两会期间,省长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2018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2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4.1%。

工业升级,从“制造”转向“智造”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凭借地缘等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因此赢得“世界工厂”的称谓。

而今天,当人们再谈及广东的强项时,早已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等低端产业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地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使“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珠三角地区工业水平的新标签。

无人机、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宣告“珠三角制造”的华丽转身;欧比特卫星、蓝鲸一号、比亚迪云轨,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的“珠三角力量”;天琴计划、珠港澳大桥、深中通道,绽放出以创新为标志的“珠三角魅力”……尤其在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4%。

据广东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企业总数、总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6.4%和31.5%——改革开放40年,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挑起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以科技作为先导,以创新赢得先机。从“制造”起步到“智造”领跑,广东正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大步跃进。

普惠民生,“获得感”实实在在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8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一组“数说40年”的图文资料,其中几组数字颇能代表广东人民的“获得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29元增加到2017年的3.58万元;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1978年的“0”变为2017年的每一百个家庭拥有汽车36.69辆;高速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0”增至2017年的8347公里;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71.29岁提高至2015年的77.24岁……

2017年年底,由中山大学调查发布的广东省首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调查报告》显示:在广东,61.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分析指出,“广东公众呈现出较高的幸福感”。

显然,群众的“幸福感”离不开政府在民生领域的“大手笔”。据广东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省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占比高达68.7%,集中力量办好底线民生、扶贫济困、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10件民生实事。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近年来,广东更加注重解决城乡之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在脱贫攻坚上着力领跑全国。据《南方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年底,广东达到当年脱贫标准的相对贫困人口累计117万,贫困发生率从4.54%降低至1.52%以下。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更多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正在通过一步步扎实的努力成为现实。首批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说,在广东生活工作20年,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倾听基层的声音,努力让决策“接地气”。

优化生态,走上“绿富美”之路

改革开放后,广东也曾出现一边是经济腾飞、一边却是生态恶化的失衡矛盾。在经济领跑全国的同时,广东也面对一道必答题:如何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据《羊城晚报》报道,2007年,广东平均雾霾日数75.2天。经过持续有效治理,这一数字在2016年降至29天。2017年,珠三角地区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PM2.5浓度连续三年达标,成为全国三大重点防控区的治霾标杆。

为了弥补生态欠账,广东在算“长远账”时不惜投入重金——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广东省财政新增统筹安排150亿元,并计划在三年内投入683亿元,将珠三角地区的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2018年6月,《廣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该计划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及打好水源地保护、劣V类水体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淘汰、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七场标志性战役。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标志性改善,实现环境质量状况、绿色发展水平、环境治理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为2022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美丽广东奠定坚实基础。

奋起直追、成效显著,后来居上、信心坚定。

猜你喜欢

领跑者珠三角广东省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最美乡村领跑者
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