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元分析

2019-04-11吴墨源黄婷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空巢健康状况效应

吴墨源 黄婷红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规模扩大,对我国尚未完善的养老体系造成极大考验。有数据〔1〕显示,我国空巢老人2013年突破1亿,到2015年空巢老人占老年人人口的一半。空巢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近几年也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有关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区域性的调查结论基本持消极的态度〔2〕。目前国内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且研究绝大部分仅限于城市空巢老人。由于研究者在样本群体及施测条件不同,调查结果也存在差异甚至矛盾之处。本研究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收集 在中国知网和Fulink文献资源平台,分别以“空巢老年”、“城市空巢老人”、“心理状况”、“心理现状”、“心理健康”、“SCL-90”和“症状自评量表”组成中英文的题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测量工具为SCL-90;(2)研究群体必须是国内城市地区的空巢老人;(3)研究结果至少能够提供SCL-90中9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样本,各因子平均分和标准差。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不是国内城市地区的空巢老人或者研究针对特殊疾病的群体;(2)调查时间是在重大事件灾害等应激事件后;(3)基本数据不完整,存在明显错误并且无法修正,或者不明确而无法验证。(4)重复发表的论文,相同作者且论文采用同一批数据。共检索到114篇研究。对文献的标题和摘要的阅读和比对进行首次筛选,后在对初选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并进行数据论证查验。经过排除和验证,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4篇〔3~16〕,总样本量为4 179人,样本量最大为634人,最少为48人,样本覆盖全国8个省市。

1.3统计方法 采用Stata12.0完成。鉴于SCL-90分数数据特征,采用加权均数差作为分析的效应指标。通过合并效应量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合并效应量大,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差异大,反之表明二者差异小。在进行元分析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SCL-90的9个因子异质性检验均为显著,因此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筛选的文献特点,部分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同样进行再次比较分析,并讨论性别因素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保证元分析的可靠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结合Begg秩相关分析和Egger回归分析进行发表偏倚性分析。

2 结 果

2.1空巢老人与全国常模和非空巢老人及男女空巢老人SCL-90合并效应量比较 与全国常模〔17〕比较,空巢老人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其余4个因子和因子平均分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合并效应量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余7个因子和因子平均分置信区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男女空巢老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均为负,其余因子的效应量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但是整体差异不大。见表1。

表1 城市空巢老人及男女SCL-90的合并效应量

2.2发表偏倚性 因子平均分的散点分布基本对称,Egger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1,P=0.346)说明不存在偏倚性,而Begg秩相关结果(Z=2.26,P=0.024)说明发表存在一定偏倚性。采用剪补法进行识别和校正,剪补前随机效应模型效应量值为〔RR=1.461 (95%CI:1.362~1.560)〕,剪补替代后为〔RR=1.381(95%CI:1.151~1.611)〕,效应量变化较小,说明虽然存在一定偏倚性,但是结果是稳健的。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各项身体功能不断下降和疾病的困扰使得老年人容易反映身体的不适感,躯体化症状报告增加。尽管大部分老年人起初生活尚能自理,但是对于缺乏子女照料的空巢老人来说,一旦健康状况不稳定,其应对日常生活更加力不从心。除了面临生理的变化外,老年人也要面临着当前社会变化和角色转变的压力。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的脱节及中国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使得空巢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孤独等情感问题和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心理和躯体不适感出现的空巢老人更需要来自家庭的照料慰藉和社会的支持。家庭在缓解老年情感情绪问题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巢老人缺失的不仅仅是子女的照料,也包括连带的社会资源的缺乏。整个社会对老龄时代到来的准备不足,使空巢老人群体活动的社会空间和舆论空间都受到了限制,研究表明空巢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利用能力均比非空巢老人差〔18,19〕。

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这可能是城市地区社会保障比较完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利于排解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城市地区的老人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具备良好的身体健康观念和积极的态度。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请保姆代替子女照料其生活。

目前研究对男女心理健康差异往往有不同的结论。女性的母性本能,对子女的离开更容易产生情绪上低落和情感的抑郁,而且目前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性相对于男性缺乏更多的社会渠道去获得心理上的舒缓,这些都使得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性。对空巢老人心理疏导上,尤其要关注女性空巢老人。

综上,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但与非空巢老人对比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空巢老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感问题,女性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性。因此,改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要从物质上保障其生活水平,还应该完善社区服务和心理干预,加快社会支持建设,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

猜你喜欢

空巢健康状况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懒马效应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