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学院多功能排演场扩声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2019-04-11金晓明

演艺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混响时间空场声压级

金晓明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声场设计是扩声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工程项目启动时,需要对建筑声学环境进行认真测评研究,在数据真实有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扩声声场设计,以实现高质量的扩声效果。

某学院将原篮球馆改造为多功能排演场,安装了移动式舞台、配套装置及扩声系统,用于专业教学、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根据GB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1]和GB/T28049-2011《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2],该场馆扩声系统声压级要求达到文艺演出类一级标准(额定通带内大于等于106 dB)。为达到扩声要求,需掌握并分析该场馆的建声环境特性,从而优化扩声系统方案的设计。由于没有多功能排演场的存档资料及相关数据,笔者通过实地测量结合理论计算的方法,完成了扩声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并满足了使用要求。

图1 多功能排演场平面图

1 场馆基本情况

所有场馆数据通过实地勘察测量而得。

1.1 建筑结构

该场馆为矩形封闭空间,长38 m、宽27 m、高10 m,测量墙面、地面、吊顶展开面积为3 352 m2。场馆平面图见图1,场馆立面图见图2,场馆侧面图见图3。其中,观众区长22 m、宽27 m,容积5 940 m3,墙面、地面、吊顶展开面积约为2 170 m2;后区带有一个眺台,高2.6 m、深4.5 m。舞台台口宽16 m、深16 m,分为主舞台和两个侧舞台。

图2 多功能排演场立面图

图3 多功能排演场侧视图

序号 材料名称 面积/㎡1木格栅地板 6 0 0 2矿棉吸声板 4 5 0 3混凝土油漆 5 5 0 4 一号穿孔金属板(安装于墙面,孔径6 m m,孔间距1 4 m m,厚度1 m m,后部放置5 0 m m厚4 8 k g/m 3的离心玻璃吸声棉,棉后空腔6 5 c m) 2 7 0 5 二号穿孔金属板(安装于吊顶,孔径2 m m,孔间距4 m m,厚度0.6 m m,后部放置5 0 m m厚4 8 k g/m 3的离心玻璃吸声棉,棉后空腔2 0 0 c m) 1 8 0 6 2 0 7一号玻璃窗户(无窗帘) 5 0 8二号玻璃窗户(绒布窗帘) 5 0 9观众区墙面、地面、吊顶总面积(1~8的总和) 2 1 7 0木门

表2 空场平均吸声系数

1.2 装饰环境

场馆地面为篮球馆专用木格栅地板材质,墙面包括混凝土油漆和2种穿孔金属板材质,天花板为矿棉吸声板材质吊顶;此外,场馆内还有部分木门和玻璃窗户(部分玻璃窗户带绒布窗帘)。每种装修材料面积见表1。

1.3 其他条件

通过对该场馆进行现地实测,温度为19.5℃,湿度为38%。

2 建声环境的测量与分析

由于没有条件实测满场的混响时间,因此采用理论计算、实际测算以及修正结合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满场混响时间的估算值。考虑到该场馆位于地下二层,温湿度变化波动不大,故按平均温度20℃、湿度40%计算。观众区无座椅,观看演出和集会时,临时使用皮革折叠椅,通常为300人~500人,按平均400人计算。

2.1 平均吸声系数

(1)空场平均吸声系数

根据该场馆装修材料和使用面积,查阅吸声系数表[3-4]和部分材料检测报告,计算空场平均吸声系数ɑ1=(ɑ1-1S1+ɑ1-2S2+…+ɑ1-nSn)/S,结果见表2。

(2)满场平均吸声系数

按照满场观众人数平均400人、每人1㎡计算,查阅吸声系数表,计算满场平均吸声系数ɑ2,结果见表3。

表3 满场平均吸声系数

表4 空场混响时间计算值

表5 空场混响时间的实测值

2.2 空场混响时间

(1)空场混响时间理论计算值

根据该场馆空场平均吸声系数,按照恒温20℃、恒湿40%取空气吸收系数4m值(2 000 Hz:0.010,4 000 Hz:0.029),容积5 940 m³,分别用赛宾公式、艾润公式、努特森公式计算空场混响时间,结果见表4。

图4 多功能排演场空场混响时间测试点位图

(2)空场混响时间实际测试值

采用脉冲法测试混响时间,共测试观众区8个点位(测试点见图4),结果见表5。

(3)误差及分析

对比计算(表4)与实测值(表5)可以看出,努特森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故以努特森公式计算值与实测结果比较,得出空场混响时间理论值和实测值的误差比值,结果见表6。

通过表6可以看出,声波在中高频率段理论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在低频段误差较大。经分析,导致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该场馆装修材料吸声系数与吸声系数表不完全吻合;二是方钢、多层板结构的组合式移动舞台的空腔结构对低频波吸收较大;三是该场馆假梁等位置存在未知空腔结构对低频波吸收较大。

表6 空场混响时间计算值和实测值的误差比值

2.3 满场混响时间

(1)满场混响时间理论计算值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满场混响时间,结果见表7。

(2)满场混响时间估算值校正

由于该场馆无法提供满场测试条件,依据空场条件下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比值,对满场混响时间的计算值进行修正得到估算值,结果见表8。

表7 满场混响时间计算值

2.4 建声环境的分析

结合理论计算、实际测算以及修正获得满场混响时间的估算值,该场馆在满场情况下混响时间过短,声音显得较“干”,适用于大型会议集会,但不适用于文艺演出活动;空场情况下混响时间能够满足戏剧类节目排练需要,但难以达到音乐类节目排练的标准要求。考虑到场馆实际条件限制及其多功能用途,应做小规模的适当改造。

3 扩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 扩声声场的分析

该场馆新配备的主扩扬声器为某品牌12英寸两路恒定曲率有源线阵列扬声器,具体性能指标:频率范围(-10 dB)57 Hz~20 kHz,频率响应(±3 dB)75 Hz~20 kHz,覆盖范围(水平×垂直)100°×15°,最大声压级136 dB/1 m,功率放大器的峰值功率1 750 W、连续功率875 W。

(1)扬声器灵敏度

由于该扬声器未标注灵敏度,实测灵敏度约为100 dB(1 W@1 m)。

(2)扬声器指向性因数

由于该扬声器未标注指向性因数,按照如下公式估算结果。

Q=180°/arcsin[sin(100°/2) sin(15°)/2]=31

(3)场馆房间常数

根据房间常数公式R=Sɑ/(1-ɑ),该场馆房间常数计算结果见表9。

(4)混响半径

表8 满场混响时间的校正值

表10 混响半径的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混响半径rc大于声源到观众区后区最远距离(观众区场22 m),因此,采用直达声即可覆盖全场。

3.2 扬声器部署方案

根据声场环境及使用需求,扩声方案采用集中供声方式,将线阵列扬声器分为2组吊装在舞台口前天花板上,每组4只,线阵列长度1.4 m,距侧墙约6 m,下沿距地面约7 m。在此情况下,扬声器垂直覆盖角度为60°距观众最近处约为6 m(第一排)、最远处约为16 m(眺台最后排)。虽然在眺台下会形成少量的声影区,但考虑到该场馆眺台下空间狭小,一般不安排观众,故不必进行补声处理。扬声器吊装位置示意图见图5。

考虑到在实际使用时,信号有效值功率应控制在额定功率的1/8以内,即降低9 dB使用,以达到高保真扩声要求,为留有裕量,按照降低10 dB计算,则确定实际播放节目时功率为90 W,此时距离扬声器系统1 m处的直达声声压级为L=100+10lg90=119.54 dB。

根据上文混响半径计算结果,该场馆扩声系统以直达声场为主,同时,按照线阵列扬声器每组4只,声压级增加6 dB;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降低3 dB计算场馆边界处声压级(此处为简化计算,忽略线阵列长度,按照点声源方式计算),结果如下:

最近处声压级Lx1=L+6-10lg6+3=119.54+6-7.78+3=120.76

最远处声压级Lx2=L+6-10lg16+3=119.54+6-12.04+3=116.50

(注:公式中+3代表左右声道两组扬声器功率加倍,声压级+3 dB)

图5 多功能排演场扬声器吊装位置示意图

表11 声压级实测值

4 扩声方案的实施结果

扩声系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部署后,音箱的吊装见图5。通过Smart 8软件及测试传声器,在空场情况下,对观众区坐席通常划定区域的前场、中场、后场的左、中、右三个位置共9个点进行声压级实测,结果见表11。

从实测结果看,扩声系统实际声压级与理论值之间存在负偏差,该偏差系由扩声系统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以及设备、线路等损耗造成,属于正常范围。总体达到设计预期,满足使用需求,并留有充足裕量。

项目整体完成后,对于不理想或可提升的方面给院方提出了建议。对于建声方面,为弥补声音干瘪的缺陷,建议在四周墙壁上加装吸声系数较小的硬质反声板,可以有效改善混响时间。对于扩声方面,由于该场馆观众区使用活动座椅,数量和位置不固定,在观众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前排座位可能会过于靠近舞台台口,此时该区域观众会感觉声音是从上方传来,出现声像定位不准确,主观视听感受错位的情况,因此,建议在舞台台口两侧部署2只音箱用于拉声像,以使前排观众视听一致。

猜你喜欢

混响时间空场声压级
国内大剧院混响时间及相关参量特性分析
奥运会东京比赛将空场举行
无题3
身体的“空场”
斯诺克世锦赛第二天开始“空场”
一种计算消声室声压级的新方法
扬声器阵列辐射声压级自动控制装置设计
全新DXR mkll有源扬声器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Diodes1.9W D类音频放大器提供高声压级水平并延长电池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