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谱档案中看徽州宗族的变迁
——以《新安徐氏宗谱统系》为中心

2019-04-11

黑龙江史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贤才新安三世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中国谱牒编修的历史悠久。宋代以来,谱牒的纂修经历了由官修到私修转变,发展到明清时期,民间修谱之风越来越盛。作为以“文献之邦”[1]著称的徽州,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家谱档案,迄今留存的各种族谱达2000余部。在笔者看来,家谱作为维系血缘亲疏关系的纽带,其功能不仅停留在“明亲疏,辨昭穆”上,对于宗族文献的保存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所涉及的《新安徐氏宗谱统系》为清朝乾隆时编纂而成,由歙邑傅溪族裔徐景京、徐庆,皇呈族裔孙徐共同纂辑,现存乾隆五年(1740)刻本,共六册。

一、徽州徐氏由来

徽州的宗族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土著居民——山越人,一个是外来居民——“中原衣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徽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始迁祖大多数是“中原衣冠”。这些封建士大夫合仕宦迁徙徽州地区定居的原因主要有:(1)逃避战乱,(2)向往徽州山水,(3)宦游徽州,(4)隐居徽州。[2]

徽州徐氏即是南渡士族中的典型一支,但其迁居徽州的时间却不甚清晰,清乾隆徐本认为新安徐氏是南朝梁新安太守徐家族后裔,“公以梁大通三年出为新安太守,其从昆弟侍中(徐)绲公来游此邦,流连山水,子孙遂为土断,新安之有徐氏盖自此始。”[3]由此可见,新安徐氏是由徐绲开始迁入,流连徽州山水在此定居。而同时代的休宁汪由敦则有不同的论断,“谱称徐氏系出偃王,至南唐昶公为歙州刺史,其子孙遂留居治所,散迁歙休间”[4]。这两种论断虽于谱中世系中得到了统一,但却提供了两个不同迁入徽州的时段。

显然,到清代中前期时,徽州徐氏尤其是歙北皇呈徐氏对于先祖的认同是有着多重声音的。受乾嘉学派考据之风影响,族内知识分子如徐者对先祖谱系尤其是徐昶之前的谱系是有所怀疑的,并提出了一些证据,但未获得完全的认同。其他史料中的记载则证实了这种怀疑,正是时人对于先祖世系态度的一种表达,“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10]而钱塘徐氏宗裔徐本所持徐始祖之观念为长期以来的一种成论,或为江南徐氏统祖之表现。

二、徽州徐氏的发展

(一)宗族的裂变

1、宗族的迁徙

徐氏迁入新安之后,《徐氏修谱凡例》中记载“昶公之后,分培、堪、增、圭四公,各衍一派,更迁散于他郡邑”。现根据《新安徐氏分迁备考》做一个简略的统计。如下表:

表1 新安徐氏十七世至四十三世迁徙统计表

三十三世徐千三休宁徐山迁本邑长干三十三世徐安黟横迁居石埭县流沙三十三世徐田后裔歙朱方迁居山东台儿庄三十三世徐奇歙朱方迁居湖广汉口镇暨汉川县刘家隔三十三世徐桂后裔歙朱方迁居徐州暨济宁州三十四世徐宪一休宁徐山迁居本邑阜前后又分迁洽阳三十四世徐宪三休宁徐山迁居本邑奕淇三十四世徐宪六休宁徐山迁居本邑庄埠三十四世徐宪十三休宁徐山迁居本邑公塘三十四世徐宪十四休宁徐山迁居本邑高枧三十四世徐庚三祁门富业坊迁居鄱阳县凰培里三十五世徐高歙西路口迁居黟北竹会寺地方三十五世徐宗庆黟横迁居本邑湘口三十六世徐来童休宁资口迁本邑黄源三十六世徐福童休宁资口迁本邑公塘由慕族三十六世徐周祖休宁资口迁本邑水西街三十六世徐昊歙朱方迁居昆山县三十六世徐文徐文曜休宁石林迁庐溪县欧阳司三十七世徐祖绍祁门富业坊迁居本邑石栏杆三十七世徐祖宾祁门富业坊迁居本邑胡超坑三十七世徐旄淳安洁坑迁居本源塘平三十八世徐福宗歙北徐村邑南夏川三十八世徐嘉庆歙路口迁居芜湖县方村三十八世徐积富上饶县上郭三十九世徐回积歙北徐村迁邑东洪塘四十世徐侨徐伊徐仲徐本等铜陵县顺安镇休宁藕塘迁居湘潭县石潭市泉塘充四十一世徐仕宾徐仕宁淳安县洁坑四十一世徐远道歙朱方迁居杭州府斗富二桥四十二世徐传芳徐德煊等沭阳县高家沟镇四十世徐岩乞祁门石栏杆迁居太平县谭家桥四十世徐寄太绩溪罗村迁居歙城东教场四十世徐祁远徐祀远四十二世徐民珍徐一松等定远县北炉桥镇此次迁徙还包括四十三世徐允谏,徐允谦等四十二世徐民国徐民瞻等定远县余陈集四十二世徐正贤弋阳县横塘桥四十三世徐至大徐至节等宿迁县白洋河镇四十三世徐应遂休宁大塘迁居黟霭峰

图1 新安徐氏十七世至四十三世迁徙次数折线图

人口的迁徙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因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第二,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支边。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第四,生态环境因素,天灾人祸。本文所提及的迁徙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生态因素,下面一一说明。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十七世开始,至四十三世为止,基本上每一世都有族人迁出。其中,二十二世至二十五世,《新安徐氏分迁备考》未记载有人迁出。因为三十六世以前均为宋朝,距离徐续修谱牒时间较为久远,真实性有待考证,其中原因不作说明。表格中所列只到四十三世为止,可能是由于此时新安徐氏的各支已经趋于稳定状态,暂时没有族人迁出。

从二十九世开始,历世迁徙的次数有所提高,且三十六世以前均为个人迁出,三十六世以后开始出现群体迁出,即徐文和徐文曜从休宁石林迁庐溪县欧阳司,随后一直到四十三世均有群体迁出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四十世至四十三世之间,此时大致处于明末清初之际,且迁入地有许多诸如沭阳、宿迁之类远离新安的地区。可能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较为动荡,战乱频繁,所以出现了群体联合迁出的情况。另外,四十世的徐侨等人迁入铜陵,很有可能与铜陵所具有的矿产资源有关。另外,纵观表格中的迁入地,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新安地区,其中只有少数人迁入外地,排除经济实力方面的原因,族人心中的乡土情结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二)宗族势力的扩大

1、宗族的上行

“新安徐氏望族也”[11],谱中附有《贤才显达汇纪》。现对其中的各个时间段的贤才显达的人数做一个统计。

表2 新安徐氏十五世至四十七世贤才显达人数统计表

图2 新安徐氏十五世至四十七世贤才显达人数折线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三十七世到四十五世间,即明朝年间,新安徐氏的的贤才显达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在清朝年间,四十四至四十五世的时候达到一个高峰。

一方面可以说明,此时的新安徐氏,进入士绅阶层的人数逐年增多,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望。徐在《本族先达统考》中提及从三十七世开始,徐珏成为进入邑庠生的第一人,此后的三十八世进入邑庠的仅有三人,“至四十世……乃肇渐盛之机。”庠生的增加,究其原因,第一,家国一体,兴衰与共,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可以为家族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生产得到了恢复,使得人民更有余力关注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明朝兴盛之时,贤才显达的人数显著上升,清朝衰落之时,贤才显达的人数也承下降态势。第二,家族自身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家族的兴盛,是几代族人的积累,宋朝,即十五世刚刚迁入之际,不论是资产还是人脉都刚刚起步,在明朝建立之后才慢慢稳定下来,此时的贤才显达人数出现了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印证了这一点。

2、家族遗迹中的财产体现

根据谱中所载《皇呈族遗迹编》,皇呈族的遗迹主要分布在中门村,上门村和下门村三个地方。遗迹分布的越集中的地区,说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好,较为适合人类的居留。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然会进行一些生产生活的活动。并且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渗透于土地关系和政治关系,土地是可以世代承袭的,在村落中的权力关系也因为土地和财富的承袭而巩固。家财万贯、米烂陈仓、广厦千间,良田万顷是恩惠后代的最好财富。根据遗迹的类型将其分类,如下表所示:

表3 新安徐氏皇呈族遗迹统计图

此外还有一些未在上述所列地点范围内的遗迹,主要有宗祠3处,会社2处,坊4处,坛1处,庙2处,阁1处,庵1处,亭9处,公井2处,田1处,墩1处,1处,外大路1处,桥4处。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皇呈族的遗迹,主要为祠堂,可以看出,皇呈族较为注重对祖宗的祭祀,同时,注意培养子孙后代的传统美德,比如节孝堂,崇德堂,笃敬堂等。还有一些宗教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其中宗教设施有庙、坛、庵,说明皇呈族为族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便利,公共设施有,外大路,桥等,一个便利的交通和水利设施,有利于族内的交流和族人生活的便利。而外大路也为族人和外界联系提供了便利。以上这些遗迹,不仅是留给后人的有形资产,更是一种无形的,用来维系宗族关系的文化纽带。

三、余论

猜你喜欢

贤才新安三世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昨夜星辰
五张羊皮
弧度制教学课例
美食保王位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官 全网总播放量近300亿
容身之处
阿基诺三世不谋求连任
动漫: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