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纪要

2019-04-10时间2019年11月7日14301800

中国书画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研究院书法

◇ 时间:2019年11月7日14:30—18:00

◇ 地点: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

编者按: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两次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今年是第三届。到会嘉宾就中国书法如何进行国际传播,以及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如何开展中国书法研究与创作等相关话题发表了看法。整理此稿时我们打乱了发言顺序,按主题进行了归类。

传播:直面书法人的当代使命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的国际传播论坛我已经连续来过两届,依然认为书法跨文化、跨语境的传播存在难度。教育部、文化部分别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汉语中心,先以浅层面的文化形态对外国青少年进行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乱,没有形成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对外传播组织体系,对外交流不正规、不规范。其二是浅,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只停留在青少年或老年层面,仅仅是单个字的书写传播,没有上升到文化和艺术层面。其三是平,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很大程度上依托海外的孔子学院,但是多数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艺术日常化的今天,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首先需要扎根本土,需要像北京语言大学这样的高校从学术角度进行正确引导。

康守永(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总编):在当今条件下,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需要关注两点问题:第一是新技术的运用。如果将此用好,将会产生极大的正面作用,反之,用得不好也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某种恶俗的广告字体传播即是一例。第二是正能量的传播,这应该是中国书法在当代进行传播的准则。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作为书法传播领域的示范者与先驱者,应该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在做好学术研究、进行高端传播的同时,关注大众领域的传播,在普通大众无法明确辨别书法艺术的高雅与低俗之时,引领正确的审美导向,而非隔岸观火式地批评。

范水(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秘书长):教育部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在国力强盛、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成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其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国际传播。用书法进行传播的形式简单易操,一笔一纸便可书写。毛笔写出的汉字在外国人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国的象征和代表。研究院需要进一步考虑“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问题,同时在国际传播中要多思考、多回顾,明晰书法在对外传播中“外交”的含量。

李洪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首先,我要向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 究院的各位同仁表达敬意。中国书法跨语境的国际传播是十分困难的,而研究院迎难而上,体现了作为书法人的责任与担当。第二点就是关于如何传播。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我们在向外传播中国书法的时候,就是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一般来讲,得先传播中国文化,才能传播中国书法。

陆家衡(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书法教学也格外重视。但是目前的中小学书法培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缺少正规途径、师资良莠不齐、教材缺乏、以盈利为目的等。所以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有责任培养出更好的师资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做好国内的普及传播,以国内传播带动国外交流。

途径:善用多维度的当代方式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目前,中国向外传播具有人文精神的书法是有一定困难的。其传播途径大致有几种:其一,各个大学对留学生的培养,是传播中国书法的重要途径。如北京语言大学这样的高校,本身就有留学生资源,若恰好有书法专业和师资资源,就可以趁机通过留学生传播中国书法。再如海外的孔子学院,要将书法落实到写上,先要认识汉字,之后才能对书法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二,中国的书法家到国外进行书法传播与交流,包括展厅展览以及现场展示,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将西方艺术嫁接于中国书法之上。其三,以其他的艺术方式传播中国书法。例如以电影为载体,加入书法元素,以外国人更易理解和熟悉的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播。

言恭达:我给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提出几点建议:一、特色定位。研究院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色和特质,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万余名留学生来自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他们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就是研究院最大的优势。研究院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国际传播中将中国书法由送出去变为带出去,最终再转化为请出去。同时留学生群体需要做分类指导,按照对中国书法的接受程度与认知程度进行分层教学。二、优化配置。在习总书记大力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研究院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需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三、品牌先行。以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为平台,以留学生为品牌,有思路、有计划地举办展览和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将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在全国高校中做成品牌,切忌变成形式主义。四、融合传播。研究院应该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做到国内与国外的融合、艺术与文化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将中国书法多位一体地进行传播。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目前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可以用“五个一”概括。第一,一场论坛。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尤其是第一场“中国书法教育的域外传播论坛”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第二,一系列讲座。“书法中国”系列讲座已经邀请过李刚田、黄惇、丛文俊以及日本的尾崎苍石等书法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讲,同时为了夯实底盘,使得研究有理有据,还邀请著名文字学家黄德宽先生和黄天树先生举办讲座。第三,一系列展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书法的创作与技法,举办过名家书法邀请展、北京语言大学师生书法展等诸多展览。第四,一系列海外行活动。研究院曾组织老师和学生前往保加利亚、日本、德国等诸多国家交流学习,并打算扩大与海外专家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第五,一本期刊。研究院主编的《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期刊即将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力图将这一期刊做成品牌,每刊有一个专题,包括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书法本体研究等相关内容。

陆彩荣(国家外文局副局长):当今时代是中国快速走向世界舞台的时代,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方方面面的需求愈来愈强。所以我们可以以中国书法作为突破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外文局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图书、期刊、网络、智库研究、培训、海外发行等方式和手段,向世界表达中国的理念,展示中国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传统的书法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注重社交媒体的宣传效果。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如果立足于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仅仅从艺术审美角度而言,外国人可能是很困惑的,但若换一种角度,将中国书法的传播与汉字相结合,从象形角度进行理解,或许是更好的传播方式。另外,当代的书法国际传播还需要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例如将每一种字体、每一本法帖、每一个文字以便于西方人理解的表达方式,阐述其点画、结体、章法、意境的精妙之处,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扫描加工,建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数据库,从被传播者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方式入手,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奥妙之所在。

李洪智:想要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首先应该以打组合拳为主要途径,在创作、研究的同时进行传播,将多种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传播。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不断充实国家的硬实力。其次,在传播过程中还可以配合田野调查,弄清楚国外对书法的接受程度、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外国人更易理解等问题,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再次,汉字教学应该成为海外书法传播的基础。

陶然(《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其一,域外中国书法研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国外关于中国书法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了哪些成果?他们正在以什么样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中国书法?可能我们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关注域外中国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么反过来,在中国书法向外传播时我们也能找到更好的途径,产生更广泛的效果。其二,形成系统的、可复制的、行之有效的传播模式。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近年来在对外传播与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有别于民间传播和大众传播,是以学术视角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传播。

第三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现场剪影

对外:了解外国人的当代诉求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社长):首先读懂中国文化,可以将读懂中国书法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传播书法从立意上来说可以纳入“道”的层面,无论哪个国家,对于“道”的追求都是一个共同的话题。那么如何求道?书法恰恰可以作为途径之一,所谓“书以载道”正应和了这个道理。当代书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由形式上的追求转变为对内在的追求。但是从方法上而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展开从内向外的学习,以“他山之石”的方式促进书法从有象到无象的转变。具体而言,可以在传统书法技法与理论之外,介入多元的交叉学科,不断深化个人的追求与认识。

吕晓(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北京画院通过举办海内外齐白石的书画展览,于对外传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例如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学生对于齐白石书法的理解和欣赏会产生困惑。所以我们用了一些特别的形式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如现场体验毛笔书写,展示书家生活,将书法与茶道、香道相结合等,让外国人切实感受到书法是活到当下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另外,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是最高效的传播方式,所以在国外做展览、进行传播,应该让那些真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又有影响力的人了解中国书法,喜欢中国书法,然后传播中国书法。

刘墨(著名艺术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中的一个关键词是“传播”,涉及“传播学”。中国书法在海外的传播其实已不是“空白”,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学者早已把中国的敦煌简纸文书等材料带到海外,最早研究敦煌学的也是西川名、高居翰、熊秉明等人。海外的研究机构、学者专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大量优秀的书法文献和作品被海外收藏。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北京语言大学的优势做20世纪或21世纪书法海外的学术成就研究。同时我们还可以抛开一些宏大的话语,重视“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曾经我参与过中国书法史进行对外翻译的项目,但是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其一,许多中国人在自己写作中不言自明的地方,外国人可能不理解,所以这部分需要额外翻译。其二,中国书法在评价的时候还牵扯到许多术语,但在对外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以描述性的语言代替形容性的语言,将书法特征描述清楚。其三,在对外翻译书法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由外国引进、进行本土化翻译的外语书法教材,在当地销量最高。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所以要求我们多一些耐心,等待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另一点,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自己,做一些清理家底的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到底可以拿什么传播。

王登科(荣宝斋书法院院长):首先,所谓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绝不是仅仅对外国人的传播,首先是对自己的传播,在国内的传播;其次,传播也需要有尊严,没有尊严的传播就是传销。我提出四点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传播什么?到底是书法艺术、技术还是文化?第二,如何传播?以培训或展览的方式都是可行的,儿童绘本也是适合于西方儿童的传播途径。第三,谁来传播?即便是书法家或教授也不一定就适合进行对外传播,这是研究院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第四,向谁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思考西方文化是如何向我们传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外传播也需要讲究智慧与方法。

范正红(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进行书法的国际传播,首先需要明确传播什么,其次是跟谁传播?中国书法目前的传播对象主要是西方世界,因为东亚其他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对中国文化进行过借鉴与吸收。在传播过程中应该让外国人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内容。同时需要走高端传播路线,在国外的高等院校中推广和传播书法艺术,而非仅仅是针对儿童或老人,如此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刚刚成立一年,很多问题都还在探索阶段。各位专家今天的研讨与交流产生了智慧的碰撞,所提出的有益建议,研究院一定逐项思考与采纳。我们今后的目标主要有三点:第一,要做科学研究,这是研究院的本职任务。第二,要有人才培养。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传播事业的后继者,是保持传播事业常青永在的源头活水。第三,要做社会服务。研究院将力所能及地为政府部门提供书法国际传播的建议和咨政报告,也可向国内外各领域提供书法相关的帮助与支持。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要不忘本来,第二要借鉴外来。我们要学习外国人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方式、方法,在与西方建立往来的基础上,关注对日、韩的传播,形成中日韩汉字文化共同体,进而构建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研究院书法
书法篇
书法
全国首个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成立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书法欣赏
书法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