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信息专业转型思考

2019-04-09孟清陈翠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

孟清 陈翠琴

【摘要】近期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展规划,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日趋完善,部分院校还单独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而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如何将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信息类专业建设中。本文结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状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研究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中,可为其他兄弟院校信息类专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职 信息专业 专业转型

【课题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成果,课题名称《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信息专业转型探索与实践》, 课题编号QJZ2018106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27-02

一、前言

国家在总结几十年前“信息技术”落后的情况,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步可谓是走得早、看得远。继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1]后,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

目前海南省正在积极推动省政府成立“人工智能+”产业领导小组、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配合相关部门创建海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人工智能智库和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并推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机制。2018年5月由海南师范大学牵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支持下,海南省人工智能学会正式成立。7月海南大学成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人工智能学院”。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如何将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信息类专业建设中。本文结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状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研究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中。

二、“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文件中提到:“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2]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级学科建设。

按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信息类的不少专业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名存实亡。原来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维护等专业不少学校早已经停止招生。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如果不进行改革迟早也会陷入停招的境地。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7年开始就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逐步改革,将这些专业逐步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变。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为例进行说明:

在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原有的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加强JAVA程序开发能力,新增《Java企业级开发技术》和《互联网高并发架构技术》两门课程,同时在专业拓展课程中新增《大数据高并发基础 》和《爬虫及可视化分析》两门课程,逐步将该专业引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为以后新申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打下基础,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转型。

其中《大数据高并发基础 》主要讲解企业应用的分布式开发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Zookeeper和相关并发工具实现分布式开发技术,以及BIO、NIO知识和AVRO实现序列化等相关知识,是互联网应用开发前沿技术课程。《爬虫及可视化分析》课程主要学习Python爬虫系统开发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可以对互联网中的公开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便于对数据的分析。

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该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正式纳入18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实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結构图见图一。

三、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改革实践教学

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到:“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应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业科教创新基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教创新体系。”[1]

笔者所在学校,在实践教学中,突破原有的实训室结构,建立了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目前该基地将以前的物联网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和新能源实训室进行功能整合,主要负责相关专业的实践、竞赛、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2018年与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共建的“机器人科教创新基地”作为子项目落地,积极开展机器人相关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研发、成果转换、新技术、新应用等工作,成为海南省唯一一所拥有双足机器人和大仿人体系虚拟仿真系统的高职院校。

将实训室功能整合成科教创新基地后一年时间里,信息类专业学生在从未涉足的国家级的机器人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在人工智能相关竞赛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基地老师研发的冷链物流小车应该达到商用配送要求,正与相关企业商洽科技成果转化事宜。

四、内培+外引的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类专业教师如何向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这些高技术含量专业转型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不能一切了之,而应该逐步转型。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派遣老师参加各类各级技能大赛培训,同时指导学生参加人工智能相关竞赛,逐步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

在内培的基础上,通过吸引高级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6年引进了在水下自航行器、水面无人艇、新能源汽车等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研究的深厚专业功底的郑荣才博士担任学院的科研副院长,今年郑博士又入选海南省“领军人才”,为信息类专业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专业转型+服务社会

在教育部文件中提到:“高校应该积极广泛地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2]

高职院校作为市民的终身教育学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在周末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开放,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在已有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正在逐步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和中小学中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参与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并选派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协助中小学的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竞赛指导。

六、结束语

目前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仍然是大工业时期形成的,能适应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这种操作性的工作岗位需求越来越少,如果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还是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出学生将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了使得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改革探索,可为其他兄弟院校信息类专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35号, 2017-7-8.

[2]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Z].教技〔2018〕3号, 2018-4-2.

[3]刘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型[N].中国青年报,2018-5-28.

[4]熊丙奇.人工智能“倒逼”职业教育变革?[N].中国青年报,2017-12-18.

[5]郭稳涛,肖志芳.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7(3).

[6]苏晓光,于莉莉.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6).

作者简介:

孟清(1980-),男,湖南南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基地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高职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与就业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