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2019-04-09苏大敏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

苏大敏

【摘 要】李白与苏轼均为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二位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二位虽生活在不同年代,所受的时代风气和信仰也有所差异,但二人的诗风均属于豪放派风格。然而二人的豪放内涵又有所区别,由诗如其人的角度剖析,二位奇才早年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抱负远大,但由二人的诗作及人生经历观之,苏轼与李白经历过同等的仕途历程,但苏轼用宽广的心胸、豁达的情怀面对人生起落,故苏轼几经周折,最终政治理想得到实现,至少较李白而言,苏轼的人生比李白丰润。

【关键词】人生态度;政治抱负;豪放;恃才放旷;豁达乐观

李白与苏轼均为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二位的诗作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二位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所受的时代风气和信仰也有所差异,但二人的诗风均属于豪放派风格。观古人之才华,论古人之得失,唯有阅其作而瞻其道,正因文如其人,其文正如其人生简历,由此推理,归纳其二人人生异同。

从李白早年的诗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一诗,可以看出李白早年的思想个性,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可以说是李白充满自信、憧憬未来,如果从消极面观之,则可理解为李白早年个性张扬,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句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相似之处,表面上看是写登高望远,但窥视作者内心,何尝不是一种憧憬未来的夙愿,且其理想抱负,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俯视一切的高傲。

再观苏轼,22岁时参加礼部考试,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文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这篇策论试卷大为赞赏,想要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但在那场考试中,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有参加,当时考试用的是糊名制度,考生的姓名等个人信息都是保密的,主考官看不到(就像现在检测考试时,阅卷老师也不会知道考生姓名一样)。欧阳修怀疑这篇作品可能是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担心别人认为他偏心自己的学生。另外,他看到这卷子上引用了一段典故,欧阳修自认自己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却不记得看过这典故,怕是考生写错了,于是就把这篇文章从第一变成第二,另一篇也写得不错,则评为第一。没想到,发榜以后,得第一名的居然是曾巩,而那篇本来该得第一的文章,原来是苏轼所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只有22岁的苏轼在政治观点和文学素养方面就已在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之上了。

由此可见,青年时期的李白和苏轼同为文坛才子,政治抱负和才干也初见端倪。

李白素有远大抱负,早在734年(开元22年),李白在襄阳与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朝宗初次相见,写下了《与韩荆州书》这封自荐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对话,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紧接着诗人毛遂自荐,写下了“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豪言壮语,同时写下了“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名句,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自信性格。

同是入仕,苏轼的态度相比之下更加恬淡。如他在杭州做官时所作的《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开心,饮酒助兴,酩酊大醉,磕磕绊绊,头上插花,一路傻态。作为一州的长官,此态似傻非傻,更显他平易近人的高贵品格。“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从表面上看,是诗人醉态引大家万人空巷观看笑话,实则是苏轼作为当地老百姓的父母官,深得大家的喜爱和拥戴。虽此文乃作者本人所写,但从苏轼一生仕途而观之,加之他豁达的心胸,此情此景确实是他亲民爱民、民敬之爱之的真实写照。

李白自幼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观其中年后期,入仕不顺,故其前后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组诗《行路难》就是最好的见证。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看出了李白在热衷仕途而不畅后的疲惫、茫然和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句写出了李白在仕途上的停滞不前、举步维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先贤吕尚、伊尹一样,两位开始在政治生涯中并不顺利,而最终却大有作为,受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了一番丰功伟业。“行路难,行路难”这组叠句,回环往复,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慨叹;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表现了作者在挫折中不屈于时下,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再说苏轼,他是一个豁达、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就连被贬黄州期间,诗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同样豪放豁达。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居黄州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虽是被贬之作,但他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整首诗诗风大气、情感豪迈,虽有消极,但最终诗人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被贬的事实,这与诗人思想中的儒释道影响是分不开的。苏轼在仕途上遇到坎坷时,他的豁达与李白在怀才不遇时的愤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而观之,苏軾和李白在文学造诣上难分伯仲,但因两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苏轼在政治抱负上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李白却因为他的放旷不羁、恃才傲物,难以实现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姚红飞.李白、苏轼之豪放[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0

[2]李娟.庐山遥寄侍御虚舟[J].文学教育,2009.7

[3]李晓冬.浅析苏轼为何超然豁达[J].青年与社会,2011.4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看 淡
懂得放弃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
三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