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2019-04-09丁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装配式职业院校

【摘要】為了满足建筑市场需求,就需要快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承担快速高效培养装配式人才的责任,我系针对这一市场情况,进行了装配式方向建筑施工技术的中高职贯通,把原先3+3的培养模式变为3+2的模式,缩短了时间,满足了建筑市场的人员需求。

【关键词】装配式 职业院校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39-02

引言

装配式建筑(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是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要求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在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予以支持政策,在供地方案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比例要求。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6年3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第一次被写进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1.市场调研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城建学校共同组建的项目组精心设计了关于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在应用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施工)的主要工程领域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抽样单位涉及转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包括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现场施工、施工监理、房产开发企业;单位性质包括大、中型国有及民营企业。

调研过程中,大多企业反映: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可塑性强,工作有激情,对待工资、待遇、员工福利等要求也相对务实,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工作中,能快速成为专业技术熟练的一线作业人员。企业同时也坦承,中职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会出现“知识不够用”、“发展后劲不足”的尴尬情形;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从操作技能来看,并没有明显优于、甚至有些方面还低于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技能主要还是体现在传统的工程图识读、材料检测、测量仪器、钢筋翻样与加工的操作方面,对于近几年新兴的BIM软件操作和装配式施工的知识与技能所知甚少。

从各单位建筑工程基层管理或设计助理的新聘人员的主要来源来看,社会招聘是主要渠道,其次是应届毕业生,新聘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以应届本科居多,其次是应届高职生,应届中职生需求最低。

各调研单位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需求如图1所示,其中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人员占比最高,达30%,其次是装配式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与装配式施工技术与质检人员,分别达27%。

图1 各调研单位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需求

而针对人才需求量大的装配式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各调研单位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加强装配式施工工艺、装配式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装配式施工组织与管理、装配式建筑识图与构造、BIM技术等专业知识的教学。

2.中高职贯通的优势

通过调研,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施工)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从企业岗位需求人才的特点这个角度分析,贯通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专业实施贯通培养,在教学效能上明显优于传统的“中职+高职”或“高中+高职”的培养模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属于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较强,相对来说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受限于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施工)专业“循序渐进”的专业特点,必须同样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上,接受学科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十分有限,高职毕业生的优势无法得到体现。中高职贯通,虽然培养总时间由6年减少至5年,但是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可以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原先中高职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传统3年制高职必须花大量时间教授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导致没时间学习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不足;还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这种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叠加,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3+2>6”。

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方案在课程衔接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独立高职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三校生”和“高中毕业生”两类,这两类人员在入学前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独立的高职不能很好地兼顾两类学生的实际认知和技能特点。而两校共同制定的贯通培养方案,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出发,分阶段地设置课程,各课程之间可进行充分的衔接。由于贯通培养的优势,在长达五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在前两年里,使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打得更厚实,同时,可以较早地开设相关装配式施工方向课程,使学生从一进校就接受专业的熏陶,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度。而在后三年里,则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式施工)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诸如:BIM应用软件操作、装配式施工现场安装、装配式施工现场管理等内容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毕业时,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多、新、扎实,可适应多种岗位工作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业面更广,就业前景更好。

3.中高职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置

3.1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在5年教学周期内,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将中职和高职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根据我国建筑业从传统施工方式向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的趋势,为满足建筑装配式建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在5年培养周期的前三年课程设置主要注重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4和第5年的课程设置注重于专业技术、高级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装配式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培养,在第5年的设置一整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3.2课程设置说明

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五个系列,共47门。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6门,专业基础课程5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14门,专业拓展课程5门,集中一周及一周以上的专业实践课程含实践环节课程共7门。

在专业课程中的建筑工程制图(CAD)、建筑工程测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与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钢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7门课程因其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周期需跨越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故设置为中高职培养融通课程,通过长周期的培养,使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由浅至深,专业技能培养由掌握到熟练、由低级到高级,全面掌握建筑传统施工技术及装配式建筑技术,以达到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4.结语

目前绝大部分的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预制率为20%~40%,因而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还有60%~80%仍采用傳统的建造技术,因此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人才既要具备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又需要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中高职贯通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通过五年的培养,能够掌握传统的建造技术,又能够掌握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满足建筑企业急需人才的一部分需求,对国家大力推广建筑装配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候荣伟.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

[2]王红;鲁绍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现状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

[3]安慧英.谈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J].建材与装饰.2018(02)

作者简介:

丁芳(1983-),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装配式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