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实习实践的困境与对策

2019-04-09杨峥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汉语专业教育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实践型”特征。为了实现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突破目前该专业实践所面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实践为例,分析认为在突破专业实习瓶颈方面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一方面积极建设海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留学生资源。只要抓好校内实习的指导和管理也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专业实习

【课题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依托海外联合培养项目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平台建设”(0010017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15-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崔希亮,2015)的年轻本科专业。因为该专业培养的是今后从事海内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与课程体系设置有关,更与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能否能够落实息息相关。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些年来海内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全国从最初只有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已有342所之多。(陆俭明,2012)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与现有的实习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在近年来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由于近几年来更高一层次国际汉语专业硕士培养规模急剧扩大,国际汉语教师岗位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本科生能走上汉语教学讲台的机会基本为零。其次,从“汉语国际教育”归属来看,有的学校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本科专业来开设,而有的学校该专业仅是中文系或者外语系相关语言学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对实习实践中内容与要求自然也存在差异。有些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名不副实,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汉语教学实习,而是随意寻找实习单位,以一纸实习证明交差了事”。(潘玉华,2016)第三,有的学校校内根本没有留学生教育,海外也没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更是给这些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困难雪上加霜。

吴怀成(2014)、应海燕(2014)、祝敏(2015)等众多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管理的学者都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平台,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学习就会被架空。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缺少专业实习实践的锻炼,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也变成缘木求鱼、闭门造车的产物。目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磨炼环节——专业实习显然成为制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2012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对该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做了如下描述: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与常规中文专业学生不同在于,这一专业首先被强调的就是本科毕业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能力。

我校一名平时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参与实习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给留学生上课时绕懵圈了,感觉讲话逻辑也不清楚了,我都快自闭了”。崔希亮(2015)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是“能够在世界各地进行漢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好有能力,……最重要的要有教学操作能力”。陆俭明(2012)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学好、掌握好汉语汉字 ”能力的教师,是一个“ 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师。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王燕,201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汉语教师,教师是一个要求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职业。(潘玉华,2016)学生通过教育实习体验教师的角色,提升教学技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真切认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 》特别强调了本专业“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特色。而很明显,缺少实践环节的话,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是不会仅仅通过学科知识学习获得,不通过专业性的针对性实践,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的教学能力也无法得到检验和提高。可以说,缺少教学实践检验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是合格的毕业生。为了落实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各个学校也在做着各种努力。

三、积极海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是突破实践教学环节瓶颈的措施之一

国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必须重视和加强的一个环节,这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着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质。(包小玲,2018)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境外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体现出专业特色,同时也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考察。(王燕,2017)因此,很多学校借助校际联合,或通过中介机构与海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国际汉语教学专业的海外教学平台,输送本科生到海外学校实习。如,我校也凭借长期在东南亚地区所营造的良好学术声誉,在泰北、缅北等地建设了8个长期稳定的海外教学实践基地,每年都有计划地分批次将该专业学生派到实习基地从事定岗实习工作,目前已经累计派出110名本科生。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扎实的锻炼,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这些实习基地校方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四、校内实习平台的搭建是突破实践环节瓶颈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急需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面临的困难阻碍了该专业学生技能的发展,甚至阻碍了该专业的良性发展。学者们认为,为该专业学生尽力提供海内外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个专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从朱淑怡(2016)、沈玲等(2016)、吴怀成(2014)、包小玲等(2018)的研究来看,他们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困难除了提出积极开拓海外实践/实习基地外,没有提出其他可替代的有效解决方法。但是,从王燕(2017)沙宗元(2017)等对本科生海外实习的调查来看,境外实习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进入实习阶段的这些孩子其生长的环境已经比较富裕。而东南亚部分境外实习基地所在地区在生活习惯、物质水平和办事方法等等各个方面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一项针对泰国汉语实习生的调查就揭示了赴泰汉语实习生在泰国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实习生无论是在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在服务模式、社会公德意识或社会支持方面,其适应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沙宗元,2017)海外实习的学生必需逐渐适应和克服外在物质条件的困难,避免文化的冲突,适应异国生活,投入实习工作的过程。但是实习阶段毕竟有限,有的学生刚刚调整好,实习期就差不多到了尾声。二是,如果调整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对海外生活的新鲜和好奇之后,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

其次,有条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习的高校往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能派出随队指导教师。对海外实习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实习过程的监管基本职能靠当地的老师。由于本地老师自身工作量的影响,对实习过程的监督有余而指导不足。

第三,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有的学生并不想因为海外实习而影响了国内的学习、升学和就业机会。我校国际汉语教育本科专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学院通过多方努力为本科学生创造了较多海外实习机会,但是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比如因为辅修双学位而不想影响在校学习成绩、准备考研、海外实习基地分布地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够理想等等因素,还是有部分学生无法在离校之前真正走上国际汉语教学的讲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人才培养中的缺憾。

因此,我们认为面对严峻的专业实习资源不足的问题,必须有多元化的解决方法,不能只守住海外实习一条路,必须为学生多创造一种与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的专业实践机会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接触海外学习者,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专业能力和从业水平。经过我们的调查,在我校就读的联合培养的留学生无论是在其国内还是来到中国学习期间,均有接受中国实习教师辅导的愿望,只是缺少一个有效沟通的渠道。因此,我院目前借助与海外两所高校建立的联合培养高层次的海外汉语人才的合作的项目来解决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问题。

以往学者对校内辅导实习的诟病在于,认为辅导不是严格的教学,实习学生没有定岗教学,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根据这些问题,我校校内实习进行了严格的实习质量控制。主要内容有:(1)上岗辅导前,学生要跟随指导老师旁听课程,与老师交流听课认识,填写听课记录,得到指导老师肯定后才能开展辅导工作;(2)实习(辅导)时间可以由实习学生与留学生自行灵活安排,但是实习生必须撰写并提交辅导教学记录,并将每次给留学生所做的指导内容像教案一样进行整理和反思;(3)实习过程中,还需要对辅导过程进行录音,以备指导老师检查。老师通过听录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从对参加此项实习项目的本科生和接受輔导的留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这种方式的实习均是满意的。相较于海外实习的“放养”状态来说,校内实习的同学更能得到教师精准的专业指导,也更容易发现可研究的问题,收集好相关资料以备研究只需。2014级本科专业实习效果是令人欣喜的。2014级6位参加实习的同学,有3人从校内实习中发现了可供研究的毕业论文选题,2人的论文最终被评选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其中1人的论文还被推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候选论文。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研究问题从实践中来,没有什么比这更能给参加实习的师生以鼓励的了。由此可见,只要有严格的辅导管理和相关措施的保障,即使不走出国门,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样能到的锻炼和提高。2015级的同学目前正在积极参加校内实习,我们期待更多的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五、总结与展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特征,一方面需要靠课程体系中相关实践性、应用性课程的支撑,但是最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性技能的环节就是专业实习。面对该专业的实习受到各种现实条件限制情况的挑战,就要实现实习方式的多元化,采取以海外实习为主,校内实习为辅的多元化方式。有条件创造海外实习机会是最好的,但是对于没有条件把学生送出国门实习,或者学生由于自身考虑不愿到海外实习的,也需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与外国留学生接触,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不失为一种解决专业实习难题的积极有益的途径。通过加强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使海内外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从专业实习中获益,使专业人才质量得到切实保证,使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得到最大化的落实。

另外,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普遍趋势。反观目前如火如荼的各种网络英语教学,借助互联网技术,英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经实现了学习者与教师的实时连线,学习者可以不分时间和地点的与远在海外的教师随时通过音视频通话并接受语言培训。据此,我们认为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目前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国际汉语专业学生提供在校内远程指导或者校内亲身实习的机会,这将不失为有助于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为该专业提供一条良性发展道理的一个思路。我们将在已有的多元化实习途径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实习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包小玲等.东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J].2018.19:199-200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03:405-411

[3]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11-16

[4]潘玉华,李英姬,陈展.“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02:32-36

[5]张林.海外教学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2017.05:84-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沙宗元.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习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J].海外华文教育,2017.06:797-804

[8]沈玲,李步军,袁燕,钟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 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02:24-31

[9]王燕.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境外实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17.01:53-54

[10]吴怀成.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问题[J].语文学刊,2014.09:108-109

[11]应海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实习实训问题及策略[J].文教资料,2014.06:146-148

[12]祝敏.试析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5:148-151

[13]朱淑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国内实习基地与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6.03:106-109

作者简介:

杨峥琳,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汉语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汉语
题解教育『三问』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