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守锷:矢志不渝为国铸剑

2019-04-09苏晓禾

太空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征二号洲际导弹弹道导弹

文/苏晓禾

洲际弹道导弹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导弹,它是一个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体现。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成功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的国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此,时任我国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总负责人的屠守锷才算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他激动地流下了欢喜的泪水,旋即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尽管国家经济条件十分艰苦,但却有一群满怀赤子之心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来,屠守锷便是其中之一。

屠守锷19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组,24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研究生,26岁斩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又顺利被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厂聘为工程师 。虽不是大富大贵,可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总思忖要为国家做些什么。抗战胜利后,屠守锷辗转回国。40岁时,他作为骨干力量被正式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进入航天领域。

▲屠守锷(1917.12-2012.12)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为屠守锷提供了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舞台,但同时也对他提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挑战。首个挑战就是攻克高深的导弹学科。那时,提到导弹研制,除了在美国研究过导弹的钱学森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接触过,屠守锷也是这种状态。为了能快速掌握导弹研制的知识,屠守锷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他一面如饥似渴地从钱学森那里汲取养分,一面又将消化吸收了的养分迅速输送给研究室里的年轻人。为了更好掌握导弹结构和原理,屠守锷还自学了陀螺、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并及时与大家分享。在屠守锷的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导弹和火箭研制队伍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1964年,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试验基地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这支年轻导弹研制队伍的士气。很快,挖掘潜力、增强导弹性能又成为航天人下一个挑战目标。从1964年7月起,屠守锷领导总体设计部再一次对试飞导弹进行改进,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使中近程导弹射程增加20%,提高了导弹的作战能力,而且还改进了导弹的制导方式,大幅提升了导弹适应环境的能力。

▲1964年4月18日,屠守锷(左四)与谢光选(左一)、梁守槃(左二)等战友在一起

1966年,我国利用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二号甲”运载真实的核弹发射升空,核弹成功在预定点上空爆炸。从此,我国拥有了具备实战能力的核武器,东风二号导弹也成为了为祖国“站岗放哨”的第一代战略核导弹。

运载火箭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战略导弹研制基地,它肩负着振兴国防的重任。所以,屠守锷时常告诫院里的设计人员,考虑问题一定要着眼大局,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他的带领下,航天人克服了各种苦难,奋战了数个日夜,最终漂亮地完成了“八年四弹”规划中的最后的一项任务——洲际导弹,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令国人惊喜的一幕。

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没有让屠守锷追求卓越的脚步停下来。之后,作为长征二号火箭的总设计师,他又带领团队,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最终打造出长征二号丙系列这样性能出色的运载火箭。

融合洲际导弹成熟技术和新技术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不但入轨精度更高,而且稳定性和可靠性都非常好,被誉为“金牌火箭”。

2012年12月15日,屠守锷因病逝世,享年95岁。但他对科学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永不消失,仍激励着无数航天人继续前进。

▲屠守锷脸上充满自信

▲屠守锷与同事们在一起

▲图为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的黄纬禄(左一)、任新民(左二)、屠守锷(左三)、梁守槃(左四),摄于2003年1月

▲1994年8月22日,屠守锷(左二)在接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前与任新民(右一)、黄纬禄(左一)、梁守槃(右二)合影

猜你喜欢

长征二号洲际导弹弹道导弹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2022.05.21~2022.06.20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2021.05.21~2021.06.20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2020.5.21~2020.6.20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空前齐射
朝鲜提出洲际导弹标准:射程6400公里